| |
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作揖”,希望这样的方式能提高孩子的道德情操。 CFP 供图 |
“80后”家长会生不会养?
心理教授调查1200个家庭后列出家教“101条军规”
2008年年底,杭州市江干区妇女联合会找到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希望在家庭妇女儿童心理领域有所研究的侯公林教授能够解决一个问题:“70后”、“80后”小夫妻生了孩子,却不知道怎么教的越来越多,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为年轻父母制定一个考量家庭教育的评价体系,他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只要对照一下“标准”就行了?
于是,这个《杭州市家庭教育状况评价体系研究》课题,2009年2月立项。
目前,该课题已经完成评估体系量表,调研了1200户家庭,列出了考量教育孩子应该做到的“101条军规”。
“我们做出来的课题,是一个评估体系,也就是说,给家庭教育构建了一个框架,告诉大家,家庭教育到底包括哪些内容。”侯公林说。
家长学校成为教育咨询中心
“怎么样做家长?这个看来不是问题,但开始逐渐变成了许多家庭的困扰。”杭州市江干区妇女联合会主席朱红说,“子不教,父之过”这个说法妇孺皆知,但这个“父”该是谁、该做什么,却从来没有明确过。
家庭教育从来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大家族式的“联合家庭结构”逐渐被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结构”代替,家庭成员的关系前所未有的紧密,使家庭教育问题开始凸现。
“我们江干区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在112个村社区都建立健全了家长学校,初衷是想进行家庭教育,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朱红说。
“家长还要教吗?”这是学校成立后碰到最多的疑问,与此相反的是,家长时不时跑到学校里咨询家庭教育的个案问题:孩子每天泡在网吧里,请老师想办法把孩子拉回家;女儿背着父母恋爱了,担心女儿被男人骗,却又不知道怎么说她才能听进去……
家长学校的老师也表示,这方面也没合适的教材,更多的是请教育专家开讲座。
“80后”:生孩子是为了老一辈
“我们调查抽取的家长,年龄跨度是非常大的,从‘80后’到爷爷奶奶辈的都有,问题比较典型的,是‘70后’和‘80后’的年轻父母。”侯公林说。
总的说来,“70后”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这和“70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70后”就是看着优秀典范长大的,他们潜意识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物,自然而然地就往孩子身上压了过重的负担。
而“80后”的父母,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还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觉得孩子是给老一辈生的。
“许多‘80后’本身还是孩子,却因为长辈的要求,不得不生孩子,生下孩子后,首先不知道怎么带,只好请保姆,托父母;怎么教育孩子才合适,也不知道,只好扒互联网、到处听讲座。他们的逻辑是:既然长辈要我们生孩子,我们又没做好准备,只好拜托长辈、拜托学校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