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干尸的现场。农健
摄
“现在怕讲干尸的事,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它。”10月16日,横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两个多月前,该县一在建工地挖出一具干尸,但因缺乏经费,该县文物部门无力做技术鉴定,也无法确定干尸的年代和文物等级,这具干尸成了“烫手山芋”。
推土机推出一具古棺木 据横县文管所负责人介绍,干尸是在横县横州镇周塘村出土的,这里要建一个大型水泥厂,施工人员在平整山地时,意外挖出了这具干尸。8月13日上午,横县文管所接到报告后,马上联系上级专家赶到现场进行抢救性挖掘,并要求施工单位暂停施工,保护好现场。
“很多松香,起码有几百公斤,棺材里的衣服还很好,是丝绸的。”目击者描述说,8月10日下午,推土机在施工时推出了一堆松香,开始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直到继续作业的推土机推出一堆被布匹包裹的尸骨时,他们才意识到挖到了一具被松香包裹的古棺木。
文管所负责人说,由于他们是在3天后才接到报告的,干尸出土地点因施工发生了位置移动,棺木在移动和挖启过程中有些破损,包裹干尸的衣物因被群众翻检,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过较细致的抢救性清理,大部分遗骸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干尸经过处理后,目前放在广西医科大学保管。
这具棺木是用红蜡、松香等物封裹的,材质坚硬并散发香味;干尸穿红褐蓝等色暗花绸服,外裹多层麻布和棉絮;头颅与躯干正常连接,上下颌牙龄数目基本完整,全身骨骼保存较好,皮肤干缩灰暗,面容可辨,脑后盘发髻。
南方因为气候潮湿,土壤结构呈酸性,不适宜干尸的形成,所以很少发掘到干尸,这具干尸是横县境内发掘的第一例。“考虑到该工地地下可能还有其他墓葬,我们拟邀请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作进一步勘探挖掘。”文管所负责人说。
初判干尸年代为清末民初 听说发现了干尸,闻讯而来的当地村民对此议论纷纷。上了年纪的老者都说,从来不知道这里有墓葬存在,《横县县志》对此也没有相关记载,干尸的身份一时难以确认。而且,墓葬已毁,墓穴里没有发现随葬品,干尸的年代还需要专家研究鉴定。9月3日,横县文管所邀请广西博物馆、广西医科大学专家教授对干尸进行了初步鉴定。
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一专家出具的初步医学鉴定意见表明,尸骸为男性,年龄在30~50岁之间,身长为165厘米,估计生前身高约170厘米。
广西博物馆一研究员对干尸年代出具了鉴定意见:干尸陪葬衣料都是机织品,在当时称为“洋布”,机织布在广西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的;出土的鞋是高帮连底“统靴”,在清代常见,民国已少见。综合上述情况,初步认为这具干尸年代为晚清至民国初年,距今约100年。
专家称,由于当初埋葬时采用了松香封闭棺材,所以较完整地保存了人体大部分骸骨及少量肌、韧带等组织,相对较好地维持了人体的形态,干尸已不会进一步腐败,建议按目前清理现状进行保存,不要再做清洗、破坏性的解剖等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干尸成“烫手山芋” 让人意外的是,这具干尸的出土,让横县文物部门感叹骑虎难下。
横县文管所负责人称,专家目前所做的鉴定都是初步的,要确定干尸的确切年代,还需要对干尸进行碳-14测定等技术分析,这个测定在广西就可以做,但需要一笔较大的经费,这对县级文管部门来说是难以承担的。作出年代鉴定后,还要请上级专家对干尸进行文物等级鉴定,以确定它的价值,这又需要一笔经费。
该负责人称,广西博物馆研究员建议,干尸经科学处理后由横县博物馆收藏保管。但真正这样做起来,难度很大:一方面横县博物馆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和设施,没有能力进行保管和研究;另一方面,一旦将干尸拿回收藏,每年都需要一笔较大的维护费,博物馆也无力承担。“它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往里面投钱,而它本身又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他说,南宁市文物部门曾说想收藏干尸;广西医科大学也说,如果横县不要这具干尸,他们可以留作医学研究之用,“我们已就此事向县里作了汇报,具体如何处理由县里决定”。
对此,横县政府相关领导表示,横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且舍得资金的投入。这具干尸该如何处理,应先由县文物部门拿出具体意见和方案,上报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
刘飞锋
(来源: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