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花落”沈河
来源:
沈阳日报
2009年10月20日06:10
10月19日,一条喜讯从国家民政部在苏州召开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表彰大会上传来:沈河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
沈河区曾诞生了无数个令人叹服的“沈河模式”,从1999年沈河区成为沈阳社区建设的“开拓者”,到2009年收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奖牌,十年磨一剑,沈河区实至名归。
社区建设十周年的激情献礼
——“沈河模式”启示录
从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到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再到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沈河社区建设完成了精美的“三级跳”
当居委会里的老大妈们渐成人们记忆的时候,恐怕难有更多人知道:改变这一切,翻开社区建设崭新一页的是沈河区!1999年,沈河区首开沈阳社区建设先河,创建起新型社区组织架构,成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当时在全国仅有9家。2002年,沈河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中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全国基层党建联系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等多项涉及社区建设工作的国家级荣誉也相继“揽入囊中”,山东堡社区、阳光社区还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
从2005年起,沈河区以社区建设“硬件出形象,软件树品牌”为目标,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主线,以居民广泛参与的民主自治为方向,以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改造为突破口,开展了新一轮的社区建设实践,提出了和谐社区建设的理念,出台了和谐社区建设方案,制定了沈阳第一个和谐社区建设标准,探索建立社区工作目标责任机制、社区齐抓共管联动机制、社区监督检查约束机制和社区评优选激励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沈河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与发展之路。
2009年1月19日,沈河区以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动员大会为标志,吹响了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步伐的“进军号”。
创新谋变再添“亮点”
——和谐社区建设一路探索一路歌
作为沈阳政治、经济和金融商贸的中心城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使沈河区缔造了一个个沈阳首创、“沈河模式”。如今,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该区再度奉献出一个“沈河样本”
沈河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始终坚持原创性、独创性和创新性的原则,以全国最先进地区为参照系。“我们在红巾社区生活了四五十年,没想到以前的"破杂院"能变成今天的这个"大花园"!”走进沈河区大南街道红巾社区,尹家宏、朱长太两位老居民一见到记者就不住地夸奖起来。“这鸟语花香、养眼养心的环境,咱老哥俩能多活个十年八年的。”居民的心里话是对沈河区两年来斥资2亿元进行大规模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最中肯的评价。
和合故能谐。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沈河区形成党政齐抓、部门配合、居民参与的局面。正如区委书记张晨所说:“就城区工作而言,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基础在社区、载体在社区、关键还在社区!”区长庞洪波表示,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和谐社区建设。为把争创工作抓实、抓出成效,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担纲第一责任人,靠前指挥,负总责;成员单位一把手作为推进和督导的责任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以开展“深入基层社区办实事,服务基层促和谐”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常委包块、主管领导包线、机关党组织包点的工作机制,选定67个党支部与67个社区结对子,实施“一三五工程”(提一个以上建议,办三件以上好事,深入社区五次以上),“智囊+财力”的服务之策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活力。
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作为老城区,沈河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楼院多达166个,占到全区小区总数的78%还多。公共设施破损、管道老化、卫生环境恶劣,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改善期盼已久。2008年,沈河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改造工程。“小区怎么改怎么建,居民拿主意。”这一民主思路敞开了居民参与、自治社区建设的大门。于是,40余次的“小区改造居民听证会”成为改造工程的一大亮点,而随之的施工也是在居民的监督、评议中完成。“从改造的构想到施工的方案,再到达到的效果,每一个改造的环节处处体现着一种和谐。”一名参与其中的社区工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仅两年时间,沈河区便完成了140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其中建成28个优秀小区、112个达标小区。
全区社区在实现了办公格局、社区标识、外部粉饰、办公桌椅和办事程序的“五个统一”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建设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一个,街道市民服务大厅10个,社区服务网点一万余个,从业人员近三万人;在居民生活服务、党务服务、政务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网络中,居民享受着“小事不出社区”的便利。
和谐不和谐,还要看平安。住在宝石社区的大叔大妈们说,过去起早摸黑的,非得带个小手电,因为那楼道黑漆漆的,没灯。现在好了,人走在楼梯上,走到哪层,感应灯就会亮到哪层。目前,沈河区在90%的社区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投入4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警务自行车巡逻,治安案件大幅下降。
“社区当家人,全民来选举;社区怎么建,居民说了算;社区怎么管,居民是主人。”一句时下流传的顺口溜是对沈河区和谐社区民主自治的准确概括。自愿承担、不计报酬,居民分担社区工作成为沈河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在社区多达179项的管理工作中,圣天社区“社区议栈”的6支义工队伍,承担起社区环境卫生、治安维护、疑难问题协调等10项管理工作。栈长王平岛找到一种加工出口“满族风情”布艺口袋的手工活,一举解决了社区内67名残疾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难题。各社区纷纷成立“爱心服务超市”、“社区志愿者俱乐部”、“低保互助会”、“博爱基金会”、“社区旧物银行”,全区义工队伍注册人数超过10万。
钢筋水泥的建筑阻隔了传统的人情传递,为打破这一冷漠的“城市病”,今年5月25日,沈河区以“吾爱吾家”的寓意创建了首届和谐社区日,61万居民走出家门,参与到邻里大认亲、社区设施大认养、慈善大行动、健康大课堂等为主题的300多项活动中,如同一个盛大的节日,激情燃烧着邻里间浓浓的爱意与亲情。
灵魂再造文化为“核”
——和谐社区建设目标的意境升华
由改造自然环境向人文环境的倾斜,从而实现居民文明程度的普遍提升,沈河人深深感到和谐社区建设之路任重道远
“福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以多福社区名字为切入点,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福文化社区。”沈河区委常委蔡效军介绍说。10月15日,走进全新改造的多福小区,一个传统文化的世外桃源呈现在世人眼前。记者不仅惊奇于一个曾经破烂的大杂院变身于楼院美化、红墙绿栅,娱乐亭台、健身广场一应俱全的温馨家园,更是感叹这里“福”文化气息的扑面而来。环境熏陶人、塑造人。住在小区一楼的伊志伟说:“我在这里住了20年,过去我家窗底下都是垃圾,现在,庭院干干净净,再也看不到天女散花了。”多福小区居民的行为举止、生活态度发生了改观,思想也得到了一次净化。沈河区凭借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特色的社区文化资源,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复兴的城市典型。正如区委书记张晨感慨的那样:“多福小区的改造实现了"灵魂再造",人们观念的转变是改造工程中最成功的亮点。”灵魂再造,是沈河和谐社区建设的追求境界与目标升华。
以人和,兴沈河。面对成绩,沈河人把眼光放得更远: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续大力弘扬首创精神,探索建立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安全管理于一体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立加快全面提升的新路径,创造更多的“沈河模式”。
看——社区“评星晋级”活动、社区“双评议”活动,一系列创新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正在社区中火爆展开,一个充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互助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首善之区正向人们阔步走来……
本报记者 李莉 李欣 通讯员 韩冰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