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制图 |
太多太多不公 职称评定该不该取消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开始了。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
教师成最受职称之累职业
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调查中教师排在首位,73.2%的人选择此项。紧随其后的是医生(64.6%)。接下来还有:学者(41.4%)、工程师(37.5%)、作家(34.2%)、技术人员(32.1%)、媒体从业者(26.5%)等。
厦门市某重点中学初三语文教师刘飞(化名)最近为了参评“中一职称”,已经“奋战”了半个多月。“评审团到底怎么衡量我们的水平?通过论文还是看谁把教案抄得更工整?”刘飞说,有个历史老师,教课的班中考成绩每年都是第一名。可他的职称评审就没过关,因为论文不够,学校一点办法都没有。
调查中,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
职称评审甚至催生了一个“论文代理”产业:承诺可以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代写论文,这些都是明码标价。
职称评审变成一锅粥
调查中63.3%的人表示,人们为职称耗尽心力,不利于出真正的成果。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咨询中心主任甄源泰指出,职称评审原本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分工合作的管理工程,如今变成“一锅粥”。由政府主导评议,为体现“社会公平”,势必突破用人单位的界限,将鉴定工作标准作大范围的、甚至是跨行业的横向比较。这样一来,诸如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权威报纸杂志发表的论文等容易被统一标准的硬指标,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单位业绩、实际能力、工作态度等不好统一标准的“软指标”,自然挤不上职称评议的台面。
六成人希望评定体现能力
调查中,43.7%的人希望职称评审不要“一刀切”,应从各行业的专业特点改革职称评定体制;54.8%的人表示,职称评审不要行政化色彩太浓,不要和岗位、待遇等挂钩。
“大家都挤破头去评职称,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评上才能聘上,工资才会跟着上。很多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职称都是基本条件。”刘飞说。
究竟该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人才?调查中,“业务能力和成果”成为首选指标,90.5%的人对此表示认同。41.8%的人认为是“理论水平”,选择“考试分数”的占27.9%,还有15.4%的人选择了“英语或计算机等技能”。
调查中,64.2%的人赞同职称评定应该真正体现业务能力;52.8%的人表示可以考虑引入市场化的评价体系。
目前找不到职称替代品
“为了职称评定,浪费了多少本应全心投入工作的精力啊?”刘飞说,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完全同职称挂钩,跟工作效率、工作成绩毫无关系,这无疑会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职称,已成中国之‘累’。我希望取消职称评审制度,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都认可的职称评价标准,真正使职称反映实际能力。”
专家表示,每个人都有社会身份,根据社会身份分配各种利益,职称是社会身份的主要标准。在这一点没有改变之前,职称就不可能取消。因为这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一种适应。单单废除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以局部改革来完善职称管理体制,完全行不通。
调查中,53.7%的人认为需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标准;但也有45.2%的人表示,目前还找不到合适的评价标准取代职称。
据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说
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之一)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职称,她也做不成名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
应该改革职称评审的条条框框。赞成职称评审应该注重业务能力,让职称评定的标准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有助于激励人们积极努力的工作。——上海网友
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只局限于小学高级,想要拿到更高级(小中高)太难了,条件太多。我的同班同学,他们后来调往中学,在中学任教的全都评上中学高级了,我自认哪方面都不比他们差,却永远无法达到小中高条件。为什么小学教师评中学高级就要比中学教师门槛高,那些在小学中拿中高职称的真就比其他教师出色多少?其实都是人情、关系在起作用。——宜昌网友
本人一名教师,工作近十年,初职。现在我们学校一年高职只给两个名额,估计到退休的时候还轮不到评的资格,更不用说聘了!——重庆网友
职称事实上是对人的工作能力的一个简便评价体系,不能完全搞一刀切取消。现在如果突然取消,那对靠真正实力评上职称的人,也是一种否定。——市内某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