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副厅“满月
选官“新招”一子落盘,“激发”新人“激活”老人
南方日报记者 周志坤 陈枫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发表长篇文章《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被外界解读为中央释放出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号。
上个月,为优化省直部门领导班子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广东进行了副厅级干部遴选。这是继去年的公选之后,我省又一干部选拔的“阳光工程”与“样板工程”,是广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
如今,“新副厅”们上任已满月,他们近况如何?这一新官群体改变了什么?本报记者走进机关,展开调查。
面孔一
正处9年几次竞逐失利
一朝晋升坦言压力不小
昨天上午,接受了省委领导的集体谈话后,从广东省委一号楼走出来,40多岁的黄平(化名)有些激动。
他此前在广东某厅当了9年的正处,业务能力相当出色。但之前几次竞逐副厅(包括公选),总是擦肩而过,眼看许多比他年轻的人被提拔上去。
上个月,黄平的人生终于迎来转机:广东公开遴选38名副厅级干部。凭着多年在单位的良好口碑及工作实绩,他在首轮民主推荐环节中以全厅唯一一个超过1/3票数的佳绩顺利过关,随后一路绿灯,当选副厅长。
同事们的评价是“众望所归”,但他表现低调而平静。“任命已经下来了,但暂时还没分工,新处长也没到位,所以最近主要还是主持原来处里的工作,也以副厅长的身份出去开开会。”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分工,黄平坦承,虽然做了多年处长,熟悉业务,但毕竟平台不一样了,副厅长要有全局观念、独当一面。“这肯定是一个新的挑战,压力不小。”
面孔二
正处不足半年就提副厅
直言称呼“有点不习惯”
与黄平不同,刚过不惑之年的何力(化名)可说是“杀出重围”。此前,他从副处升为正处还不足半年。“30天内,从一个新处长火速成为厅领导,还真是有点儿不习惯。”
广东这次公开遴选力度很大:从遴选副厅级干部素质测试到综合测评,再从组织考察、公示到通过省委常委会研究确定等一系列程序,仅用了10天时间;而到最后正式任命,只要了一个月不到,刷新了广东干部提拔的纪录。
何力的“不习惯”,首先是称呼的问题。“碰到老资格的处长,若是直呼其名或称老×,显得自己刚上任就摆架子。但若是直接称呼别人×处,会不会让人觉得你故意突出自己成了副厅长?此外,那些看着自己成长起来的老处长们称呼自己为×厅,自己该怎么反应?直接应了,又会不会让人感觉自己刚上任就摆出了领导的面孔?”
有时候人心就是这么微妙。与何力一样,多名“新副厅”最近都“谨小慎微”了起来。某副厅长原来性格豪爽,交游广,喜欢喝两杯。最近同事发现,他酒喝少了,待人接物比以前更细心。
分析
干部结构年轻化
落子仍需“连环招”
这次遴选出来的其他副厅,与黄平一样还没确定分管工作的比较普遍。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原有厅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调整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一些厅局的机构改革还没启动,处室调整没到位,领导分工还待研究。另外,作为一名新提拔的副厅级领导干部,他们还要到省信访局担任为期三个月的信访督察专员,以开阔眼界,增加基层工作经验。
何力们的职位,多源自单位领导班子的调整。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陈金龙表示,一般来说,对年满55岁、任副厅级职务满10年的副厅(局)长,原则上提为巡视员,是提拔任职的统一要求;而对未满55岁但在同一部门任副厅级职务满10年的副厅(局)长,是否提任巡视员,既要结合工作和班子结构需要,又要尊重本人意愿。“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后者,并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提任巡视员,所以还需要做工作。”
为了推动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1982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而后在全国各地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相继形成副调研员、调研员、副巡视员、巡视员等非实职岗位,为有能力的年轻干部走上实职领导岗位拓展空间。
不过,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为年轻干部的发展拓展空间,但是干部年龄结构的易老化倾向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在记者接触到的一项官方统计资料显示,某地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年龄严重偏老化,逾三成达到55岁,尽管这一届政府还有3年方才履任完毕。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尽管退休年龄的规定助推了中国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工程的实施,但是这并没有能够有效解决“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使大批公务员缺乏足够的上升空间,被沉积在某一层次上。
10月19日,李源潮在《人民日报》撰文坦承,我国干部竞争择优机制不够完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渠道不够畅通。他还表示,要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行干部职级与待遇挂钩,为干部的成长拓展新的空间。
在现有体制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还需继续探索新路。
■延伸
小平同志肯定广东
“当官不坐铁交椅”
26年前的春天,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一个叫乔胜利的年轻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竞争上岗,并被选为蛇口工业区党委副书记,与“改革闯将”袁庚搭档。一时间,深圳蛇口“当官不坐铁交椅”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震动全国。
一年后,小平同志至蛇口考察。当听说乔只有36岁时,小平同志连声说好,“未来还得靠年轻人”。这是国内首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后来的公选、竞争上岗、遴选等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均由此衍生。
■启示
不选“马谡官”
不亏“老实人”
近年,各地掀起“公选热潮”,引发了一些担忧:选出来的会不会尽是些“能说不能干”的干部?“老实人”会不会吃亏?
李源潮在长文中专门强调,要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按照“干什么、考什么”原则,真正考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把考试和考察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防止凭印象起用夸夸其谈的“马谡”,让“老实人”有被大家了解认识的机会。
如何避免提拔“马谡式干部”,让“老实人”不吃亏?广东的公开遴选作出探索。
这次遴选经过了预告和资格审查、民主推荐和素质测试、确定综合测评人选、综合测评、确定考察对象、公示与考察、酝酿协商、决定任职人选等八大程序,解决了个人素质与群众公认、组织意图相互协调统一的问题。
干部的评价还是比较公道。“公选是机会加运气再加能力,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以后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能力。”一位老处长说。
遴选的结果显示,得到提拔的38个干部,相当部分未满40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硕士、博士。此外,这次遴选也是对省直部门干部的一次大抽查,既提拔了一批干部,又发现和储备一批干部,在干部群体中形成比学习、比工作,转变作风、提高效率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