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遗留问题困扰地灾防治 高水位运行致新险情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24日21:31
新旧压力叠加,考验着“后三峡”地灾防治的思路与力度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桂林徐旭忠汤耀国
在透着清香的纽荷儿橙子林里,上上下下地绕行着,终于看到一栋平房。迎接我们的是成群的裂缝,墙上、地面,屋内、屋外,触目惊心,宽到可以插进成年人的手指乃至拳头。身后,是不动声色上涨着的长江水。
裂缝已驱走了主人。罗光米一家已是第二次搬迁。从江边搬到半山腰上十余年后,今年10月16日晚的一则紧急通知,让他们再次上山,远比上次更仓促,“新房还不知建在哪里呢。”
10月13日,专业地质监测显示,总方量达3080万立方米的老滑坡体——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塔坪滑坡体,在江水上涨的影响下“苏醒”过来,临江部分超过百万立方米的滑体加剧变形。
橙色预警迅速发布。受直接威胁的5户居民被紧急疏散。但包括他们在内,整个集镇三千多人仍不无担心。
这个移民集镇本身也建在大滑坡体上,“前缘如果滑了下去,集镇这里就变为危险的前缘了。”重庆市派驻巫山守水专家组的工程师徐兴建对本刊记者说。
9月15日三峡175米蓄水启动。徐兴建介绍,9月底来此守水的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便发现并上报4处地质险情,“小型塌岸也比较多。”
另据重庆国土部门的数据显示,受去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及后来退水影响,巫山、巫溪、奉节等区县发生243处地质灾害灾(险)情。
在三峡工程建设期内,国家已对库区地灾进行了近10年的持续治理,据有关部门与库区干群反映,仍有不少遗留问题。进入即将到来的“高水位运行期”,更将面临较长时期的库岸再造过程,会产生新的不稳定岸段。
新旧压力叠加,考验着“后三峡”地灾防治的思路与力度。
高水位运行下的新险情
经国务院同意,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于9月15日凌晨正式启动,计划于10月底或11月蓄至175米。
此次乃第二轮冲关,去年试验性蓄水止步于172.8米,据悉,主要原因是地灾情况不容乐观。
长江三峡总公司此番宣布,蓄水将遵循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进行,蓄水期间,每天水位涨幅不超过3米,“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再度冲关的消息传来,库区各地立即进入了紧急动员状态,严阵以待。库区国土部门表示,去年以来试验性蓄退水期间发生的险情,让他们对此次蓄水丝毫不敢大意。
有例为证:今年4月,云阳凉水井滑坡复活引发险情;5月,巫峡口发生山体崩塌,约2万立方米泥石滑入长江;6月,奉节县安坪乡藕塘集镇60万方滑体出现变形……统计显示,上次蓄退水期间新增地质灾害灾(险)情占到灾(险)情总量的6成以上。
这次175米蓄水启动后,重庆市立即派出专司地质灾害防治的守水专家组和技术支撑单位,分成8个小组进驻库区重点区县。一时间,仅重庆库区的专业监测和群防群测地质灾害监测点就增加至2500多个。
随着水位不断抬升,险情不期而至。巫山县塔坪滑坡即为最新代表,“惊动”国土部一位副部长和重庆市一位副市长先后到现场查看。
徐兴建介绍,位于曲尺乡集镇南缘的H1滑体前缘变形最为明显,总方量约为120万立方米,在上报险情前的半个月内,最大水平位移超过18厘米,垂直位移超过13厘米,且变形仍有加剧的趋势。
站在紧临江面的H1滑体上,东侧一条长达400米、最宽约10厘米大的裂缝清晰可见,而建在海拔160至176米的多根抗滑桩周边也被拉裂。
“好多年前就听说要滑了。”一位当地居民说,平时虽也忧心忡忡,但直到16日紧急通知下来,才真正有如临大敌的感觉。
曲尺乡乡长彭晓蓉告诉本刊记者,在确认险情后,县乡两级立即启动了避险应急预案,乡政府于16日晚对受到滑体直接威胁的5户43位居民进行了紧急疏散,并临时安置到乡敬老院和小旅馆。对集镇居民逐户发放警示传单,并于22日下午举行了大规模应急撤离演练。
与此同时,重庆107地质队监测人员对滑体的监测提升为每日上报一次数据。截至10月23日,根据专家组意见,这一滑体短期突发性坠滑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曲尺集镇处于塔坪大滑坡包裹之中,且三峡水库正处于高水位蓄水期,此次险情引发的后果目前还难以准确估量,当前仍须坚持对现场进行紧密监测、适时发布预警,并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遗留问题的困扰
塔坪滑坡,既是新问题,也是老问题,显露出三峡地质防治未来的险象,同时也折射出过去的困境。
据介绍,曲尺乡于1998年完成移民搬迁,集镇整体由原来的水位线下迁至现在的山上。由于迁建时间较紧,之前并没有进行详尽的地质勘查和论证。直到2002年,塔坪地区才被专业地质单位勘查认定为老滑坡。这个将曲尺乡集镇完全包裹的滑坡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总方量约3080万方,属特大岩质滑坡。
由于方量巨大,加之前期变形并不明显,在二期地质治理中,国家仅投入800多万元对集镇南面向江的局部滑体采取了建护岸和抗滑桩的治理措施。
而据本刊记者在库区多年的了解,和曲尺乡一样,移民搬迁后建在滑坡体上的集镇不在少数,甚至如奉节、巴东等移民县城,因为周边地质普遍条件较差以及移民搬迁时间紧,都曾数易其址,至今仍然受地灾困扰。
库区国土官员和地质专家表示,尽管在移民搬迁之初,国家就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初步勘查,但真正意义上的地灾治理始于2001年后的二期治理。其时方正式提出地灾治理属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此拿出40亿元专项资金,但此时很多移民城镇已经完成了搬迁。
迄今,三峡地灾治理已获约120亿元资金,库区干群普遍认为治理力度不足。据反映,在二期地灾防治中,由于对投资金额实行总量控制,出现“以资金定项目”的现象,导致许多应该纳入工程治理的地灾隐患点,在最终评审中被“砍掉”,取消工程治理措施,致使在试验性蓄水期间不同程度地出现险情。
徐兴建称,此次巫山塔坪H1滑坡出现险情,与其东侧相连的H2滑坡体不无关系,H2仅进行搬迁避让,而未进行工程治理。
三期治理对库区地灾防治投资模式进行了改进,采用“以项目定资金”模式,由国家发改革委委托中咨公司对治理项目的方案和概算进行评估,确定概算。但是有库区干部认为,部分项目最终的治理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在蓄水期间出现滑坡险情。
据了解,在已治理的项目中,为了节约投资,再加上对部分地质灾害体的认识不足,致使巫山、奉节、云阳等区县部分地灾治理项目安全储备不足。其中至少有11个特大型滑坡安全标准低于三期地质灾害的治理标准,存在安全隐患。
与工程治理一样,避让搬迁方面也存在“项目”与资金不足的情况。据了解,在二期治理中,重庆市上报的避让搬迁人数为29591人。然而,在经过审查后,国家确定的重庆二期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人数只有15254人。后来经进一步争取才追加10052人。且每个人的补助标准仅为五千余元。
三期搬迁的补助提高到一万六至两万一不等,标准提高又反过来造成二期搬迁群众存在不满情绪,不愿意配合搬迁,致使进展缓慢。
此外,避让搬迁还存在迁建选址困难。此次临时紧急避让的罗光米一家就面临这种情况。在裂缝中生活经年,“她(罗光米)早就表示要搬,但一直没有搬,倒不是因为补助低,只提出让我给她选块安全的地盖房,一下还真不好办。”曲尺乡党委书记王柏林十分无奈。他表示,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但政府却无法做到,因为全乡地灾点多面广,山势也很陡峭,几乎找不到一片平坝,少有的平地也早被占满了。他希望国家和市级层面统筹考虑,尽快将这类移民纳入生态搬迁,进行外迁安置,以免群众一搬再搬。
后续规划如何应战
面临时下情势,在国务院三峡办牵头编制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中,“对潜在地质灾害进行勘察、研究、监测、防治和对已治理工程的维护仍然是三峡库区后续工作的重要任务。”“建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已提上日程。
除移民迁建区外,《规划大纲》将规划治理范围扩大到生态屏障区(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山脊线的农村区域)。在治理方式上则延续一个重要原则,对涉及群众人居安全的,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稳致富,以搬迁避让为主;对确需工程治理的,要多方案比选,确定治理方案。
按照《规划大纲》,搬迁避让人口将结合生态屏障区迁移人口规划进行。据本刊记者了解,过去二、三期治理中补助标准不一的问题恐将再度凸显。二、三期是按人头补助,而《规划大纲》对生态迁移人口的补助政策是,退出的土地按《土地法》有关征收规定补偿标准给予补偿,房屋参照三峡移民标准补偿,并考虑宅基地与迁入地经济适用房政策联动进行补助。
另外,工程治理的后期修护资金长期为库区国土干部所吁请。《规划大纲》原则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已治理滑坡、崩塌体、危岩体的监测系统和管护措施。”但是否纳入投资、配备足够经费,不得而知。
据介绍,目前库区地灾治理项目只有两年保修期,保修期过后治理单位撤走,项目后期的管理、维护责任主体和经费都没有明确。一些护坡工程,长时间无人维护、修缮,容易被冲蚀,导致工程失效,甚至加快滑坡体失稳;已经实施的库区地灾防治和监测预警工程没有后期维护费和监测运行费,同样需要长效机制来维持。
巴东、巫山、奉节县城的地质安全评估,也在原则上被要求重点处理。
库区干群和地质专家普遍认为,《规划大纲》全面囊括了水库运行期地质灾害治理的重点,将有利于推动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普遍的建议则是,真正做到“以项目定资金”,“有灾必治”。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和地灾防治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求进一步提高地灾防治方案和投资概算审查水平。
《规划大纲》对资金与项目的规定则是:“实事求是,适度从紧。”以规划项目为单元,对实施方案应进行优化和技术经济比选,选择优化方案测算投资。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