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科院客座教授朱利安·泰普林:把希望工程带到美国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每当向别人介绍起自己援建的希望小学,72岁的美国老人朱利安·泰普林都会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会从椅子上蹦起来,迫不及待地请你看一张DVD碟。那是他自己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名叫《友爱小学,从2005年至2008年》。
他会请你坐下,把电脑屏幕转向你这边,自己反手操作电脑,摆好视角、调节音量。影片开始播放后,他会“嗖”地一下站到你的身后,开始为你讲解。
;为了体现对对方的尊重以及自己对援建希望小学的重视,老人通常都会选择站着讲解。这套动作老人已经很熟练了。近一年来,他给不下20个美国人和中国人讲解过这部纪录片。
他能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喊出纪录片里每一个人的名字,不论是希望小学的老师、学生,还是搭建新校舍的建筑工人。“他是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家里很穷,而且他说他母亲不太喜欢他;她是个漂亮的姑娘,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她家离学校很远,路很难走,每天往返学校要5个小时,天没亮就要起床,然后摸黑上学”……
老人热衷于向人推介的这所希望小学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大坪乡,原名大窝小学。老人这样描述2005年他第一次走进这所小学时的情景——我看见了这所所谓的“小学”,它居然能够被称为学校?!其实不过是从前的旧庙罢了,两间简陋低矮的小平房,其中一间平房显然存在安全隐患。
作为四川省社科院的客座教授,朱利安每年都要来中国两次,一年中有1/3的时间都在中国。在中国期间,他四处讲学。从北京的王府井书城到四川的偏远农村,从沈阳至珠海,很多省市甚至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天全县,他遇到了一所与他有缘的学校和一群与他有缘的老师和学生。“我经常听中国人跟我提起希望工程、希望小学,虽然我不清楚那是什么,但我在心里暗暗决定,我也要建一所希望小学。”了解了大窝小学的情况后,朱利安决定把援建希望小学的梦想在这里实现。
几乎每次到中国,朱利安都会去自己援建的希望小学看看。从成都驱车两个多小时到天全县,再从天全县坐摩托车去学校,“全都是泥,路难走,还没有床,没有办法洗澡”。尽管条件困难,但朱利安每次去学校都会在那里待上一星期再走,“我喜欢跟孩子、老师们交流”。
他的妻子、女儿,两个妹妹、妹夫,都到过这所小学。女儿买了60个泰迪熊玩具送给那里所有住校的孩子,妻子正联系邀请美国最好的牙科医院医生去学校免费给孩子们做口腔护理。
并不是每一个听朱利安讲过希望小学故事的人,都会给这所学校送去些什么,但总有一些美国人会捐出自己用过的相机、电子琴、投影仪等物品,托朱利安给远在中国的孩子们送去。
“老师现在可以用尼康相机教孩子们摄影,用电子琴教他们唱歌,用投影仪放电影给他们看。”每个给这所希望小学捐过东西的人,都会收到朱利安的电子邮件,内含孩子们使用其资助品情况的照片。“他们会看到,自己只花了很少的钱,甚至没有花钱,却能给这所学校100多个孩子带去那么大的变化。”
朱利安电脑屏幕的背景是一所崭新的希望小学。根据他的要求,这所小学不仅有校舍,还配备了宿舍和食堂,“当地政府很支持这项工作。我出了钱,他们又配套给了同样多的钱来建学校,我相信会有更多的美国人对这项事业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