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质疑“专用采访证” 称应开放心态接纳舆论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26日11:00
中新网10月26日电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署名为侯尧杉的评论文章,质疑“专用采访证”赋予的权利是会推动舆论监督发挥作用,还是会站在政府角度监督舆论。文章提出,政府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舆论,顺应民情,改良政务管理,而不是给媒体发什么“专用采访证”。
近日,广东东莞市委宣传部起草的一份文件,引起广泛关注。这份下发到各镇街的征求意见稿规定,媒体记者从事采访活动须持有当地宣传部发放的“专用采访证”,采访证采取年审制度,每年年初核发新证,“对于违反规定的记者,可能被收回专用采访证,特别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尽管文件明确规定了各镇街、各部门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的具体措施,对新闻媒体有许多友好的表示,但仍然招致广泛批评,以致东莞市政府新闻办不得不于近日作出说明和修正。
评论指出,在中国,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合法凭证,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颁发的记者证,如今又来一个“专用采访证”,用意何在?如果说是为了保护采访权,今年的新版记者证里已经首次标明,“各级人民政府应为持本证进行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莫非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不如东莞本地的规定管用?这在道理上有些说不通。
文章称,由于“专用采访证”的审核由当地政府负责,新闻记者的采访资格也就控制在当地政府手里。当地政府本来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对象,现在却掌控了媒体记者的采访大权,会不会变相地对媒体进行舆论监督设置障碍?当政府作为与公众舆论发生冲突时,这个“专用采访证”赋予的权利是会推动舆论监督发挥作用,还是会站在政府角度监督舆论?
东莞方面解释说,“专用采访证”专门应用于专业性强、规模较大的全市性会议,不限制一般性的日常采访。这是一个进步。但也应该看到,文件同时规定,对重大会议、活动报道严重失实的记者,年审时可能被收回“专用采访证”。这一规定仍然是有漏洞的。
文章提出,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要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舆论几乎已不可能。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舆论,顺应民情,改良政务管理,而不是给媒体发什么“专用采访证”,才是消除不和谐声音、化解不稳定因素最有效的办法。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