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三江源近5万生态移民生存实录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0月29日08:27
  新华网西宁10月29日电 题:“退牧搬迁是我们最好的出路”——中国三江源近5万生态移民生存实录

  新华社记者 何伟

  33岁的达拉,是地处中国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一名藏族牧民。

  五年前,达拉一家与另外150户、642名牧民作为黄河源头地区第一批“生态移民”,自愿离开世世代代放牧为生的大草原,搬迁到100多公里之外的果洛州州府玛沁县大武镇,住进了政府投资兴建的新房子。

  去年10月份,达拉买了辆面包车跑运输,一年收入5000多元,再加上政府发放的饲料粮补助,一家5口人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如果我们继续在当地草原放牧,过不了多少年,那里的草场就会变成沙地,退牧搬迁是我们最好的出路。”达拉说。

  达拉的故乡——青海省玛多县,是黄河源头,该县境内曾经河流众多,水草丰美,沼泽湿地广布,尤其是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数量高达4077个,素有“千湖之县”的美誉。

  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干旱、超载放牧等因素,黄河源区千里草原退化、沙化,湖泊河流干涸萎缩,4000多个湖泊中半数以上枯竭,愈来愈多的藏族牧民沦为“生态难民”,被迫移居他乡。

  为了使包括玛多县在内的三江源地区重返“生态天堂”,打造青藏高原“绿色屏障”,2003年退牧还草工程在这一地区实施,2005年中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6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工程的稳步实施,中国三江源地区已经有1万多户、近5万名牧民,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融入了城镇社区。这是青藏高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潮。

  “事实上,正在三江源区紧锣密鼓进行的生态保卫战,同时也是一场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攻坚战。”李晓南说,根据工程规划,预计投资22亿多元惠及民生的小城镇建设、人畜饮水、建设养畜、能源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提供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在小城镇建设项目上,已完成投资约3.2亿元,完成86个移民社区的水、电、路、学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了搬迁牧民的就医和子女上学,移民子女入学率达95%以上;在能源建设项目上,已完成投资1.86亿元,使4.5万多户牧民群众用上了太阳能;在人畜饮水项目上,已完成投资3千多万元,使1.7万名当地牧民喝上了放心水。

  记者日前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日乡的移民社区采访时看到,统一规划的社区干净整洁,道路宽阔平整,不少民居的屋顶上还架上了电视接收天线,居民家里用上了各式现代家电。

  三江源移民社区就业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人均收入已接近2000元,与移民前相比翻了一番。

  “三江源地区近5万名生态移民,为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牺牲,其后续产业问题关系到整个生态保护工程的成败得失,也是各级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李晓南说,“但是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

  可喜的变化是,六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项目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生态服务功能效果显现,出境水量有所增加,“中华水塔”功能初步恢复。

  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说:“随着一系列生态工程的稳步实施,三江源地区广大干部和牧民群众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达拉的故乡青海省玛多县已成为三江源地区生态治理逐见效果的一处缩影。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县重现了昔日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县境内湖泊数量已经恢复到4000多个。
责任编辑:张庆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