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湖北人均寿命增长30岁 疾病谱发生巨变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30日14:34
60年,湖北人均寿命的飞跃
上世纪50年代,我省人均期望寿命40岁;2008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74.66岁……昨悉,新中国成立60年,湖北的人均期望寿命增长了30岁,湖北人的疾病谱也发生巨变,昔日的急性传染病已退居“二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成为主要死因。
人均期望寿命是世界普遍采用的衡量寿命的指标,它是出生人口(即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根据人群年龄、性别和死亡率计算而来。昨日,湖北省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副所长张庆军介绍,60年来,人均死亡率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20‰下降到6‰,人均期望寿命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岁上升到74.66岁。
据介绍,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标志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环境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国家为长寿国家。目前,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为73.8岁。
张庆军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染病是最大死因。50年代初,感染性疾病等致死率占总死亡率的36%,到2000年,这个数字已下降为4%。从1990年到2000年,心血管疾病在死亡率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5%上升到33%,肿瘤的比例从15%上升到19%。
从2000年以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始终是湖北人的三大死因。去年,三大死因的排序依次为:脑血管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而这三种疾病都属于慢性病,它们占了总死亡数的近八成。
专家分析,疾病谱的变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社会发展、医学进步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和倡导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上世纪90年代:慢性病变化的分界线
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已成国民第一位的死因,占死亡总数的22.45%,其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
2008年,我省死因分布依次为:脑血管疾病(25.88%)、肿瘤(23.23%)、心血管疾病(19.05%),随后分别为损伤中毒、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事实上,这些疾病在建国初期也大量存在。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种类疾病普查工作陆续开展,慢性疾病越来越引起关注。多位医学权威专家认为,除了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外,慢性疾病自身的发生原因、发生类别也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上世纪90年代为分界线,呈现出以下趋势——
从“贫穷病”转成“富贵病”
上世纪70年代调查显示,我省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前五位的是食管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肺癌,而目前肝癌上升至首位,接下来是肺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调查还发现,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等四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死亡数约占我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58.4%。
“这与我们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省肿瘤医院院长、省肿瘤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陈焕朝认为,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腌制、熏制、煎炸食品比较广泛,是罪魁祸首。
曾有一项调查表明,武汉市的“小胖墩”10年间增长了3倍,而造成急剧增多的原因,与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摄入过量的高脂肪、高热卡食品)和缺少运动有关。
陈焕朝介绍,肥胖和缺乏运动,除了会造成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以外,更是癌症形成的最大诱因,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介于1/3到1/4的全球癌症病例,和肥胖有直接的关系。
高脂肪膳食也是促发某些癌症的“催化剂”,多种致癌物质均为脂溶性,即可溶解于脂肪中。因此,从饮食中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
从“老年病”蔓延到“青年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苏明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水平比较差,由于心脑血管疾病与老年人密切相关,而当时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很短,不少人三四十岁就早逝了,因此脑血管疾病还很少见,当时全国以传染病为防治重点。
让张苏明教授感到忧虑的是,当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以往经常被认为是老年病的脑血管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不少青壮年患上此病。他曾接诊过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就患上早熟性动脉硬化。“不仅是脑血管疾病如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了。”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介绍,上世纪80年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在70岁左右,90年代降为60岁左右,而目前到40岁左右发病都很常见了。
从“身体病”扩展为“身心病”
上月初,一名30多岁的男子因突发胸口疼痛,被送往协和医院救治,经检查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医生为其实施了心脏搭桥手术。据悉,该名男子为武汉一家商贸公司的业务经理,平日工作十分繁忙,压力巨大。“社会压力是导致慢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董念国介绍,压力将打破身体体液的平衡,引起激素水平的改变,从而引发或者加重冠心病等各种慢性疾病。这在社会白领阶层、中层管理者中表现比较突出,因为他们的压力最大。
陈焕朝也持相同意见。他说,在一定程度上,癌症也是一种身心病。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用一套信号,一旦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就会导致神经内分泌活动紊乱,器官功能活动失调,并使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易导致癌细胞转化和突变。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有效地预防癌症,还有利于治疗;而孤寂、愤怒、悲哀、绝望等负性情绪则可以损害人的免疫系统,诱发癌症。
不良生活方式乃“恶之源”
“除去环境污染、遗传等因素外,不良生活方式是当前慢性病高发的根源。”据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孙圣刚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有3.5亿烟民,2亿体重超重者、1.6亿血脂异常者、1.6亿高血压者,6000万肥胖者和2000万糖尿病患者。
专家们称,无论是心脑血管疾病,还是肿瘤病,根源都是不良生活习惯。年轻人患心脑血管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过度饮酒、抽烟、熬夜、精神疲劳等。张苏明教授呼吁人们认识危害性,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陈焕朝也建议市民远离致癌的危险因素,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脂肪性、油脂含量高的食物,戒烟,适量饮酒,注意锻炼,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肿瘤的发生。
从结核到乙肝到艾滋病
新的课题层出不穷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60年来,武汉市传染病的发病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但每年仍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感染传染病。同济医院感染科教授田德英说,这些年来,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
田德英介绍,建国初期,全国主要流行乙脑、流脑、结核等传染病。后来随着疫苗研制的成功和推广,这些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鼠疫、天花也基本灭绝。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出现乙肝病例,目前乙肝疫苗已被列入国家计划免疫范围之内,母婴垂直传播的感染人数骤减,儿童中很少有乙肝病例了。田德英介绍说,现在儿科里的乙肝病房已经不需要了。
2003年非典爆发后,近些年又相继出现禽流感、甲型流感等大规模传染病。这些传染病有的不明原因,有的是病毒发生的变异,这预示着,传染病的防治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课题。(楚天都市报)(记者方琳严珑王昱晔
高家龙 通讯员黄冬香 聂一刚 张智 蔡敏 涂晓晨) (来源:荆楚网)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