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激动过三次 晚年忧人才培养
(本版文字据新华社、人民网等)
钱学森生平
●1911年12月11日 在浙江杭州出生。
●1934年 考取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公费留美。
●1935年8月 赴美入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1936年至1939年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55年回国,随后担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首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
● 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94年6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9年9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的儿子昨日介绍,父亲去世时非常安详,一家人都在身边,后事要等中央安排。据报道,钱学森灵堂今起接受吊唁。
此前,今年5月,钱的家人曾对记者透露,钱老的身体只能说作为一个90多岁老人还可以。
据报道,前些日子,钱学森的身体状态看起来还挺好,但这两天因天气反复无常导致病情加重,被送到医院,不料竟由此病故。
一位原航天部的干部说,他两年前还见过钱学森,当时钱老精神尚好,只是偏瘦,不能走路,躺在沙发上。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2001年,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100万港币。钱学森将这笔钱捐给中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并说了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91年,他退出一线后,他给自己定下许多“原则”,谁说情都不能破。流传最广的是他的一生做人四不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其他还有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到外地开会,不上名人录等等。
1960年,钱学森搬进航天部大院居住,至今没有动过。他的家与普通百姓的家几乎没什么两样。家具、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陈旧。组织上曾经多次给他安排新居,他都不要。他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回来的那些人都好,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钱学森在杭州有旧居“丰谷园”,他回国后,把在杭州、上海的几处房产,都捐给了国家。
1958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出版,获得了一笔不小的稿费。他把这笔钱捐出来,专门买些学生们的学习用品。1962年,他的《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出版,获得了3000多元稿费。他将这笔稿费作为党费上缴给组织。1978年,他将组织上为父亲落实政策补发的一笔钱交了党费。
主动请辞只任副职
对于官位,钱学森很是淡泊。回国后,他曾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了国家领导人。对这些官位,他的态度是:“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后,大量的行政事务使他无法专心技术问题。于是,他果断地向周恩来和聂荣臻写了辞职报告。从此,中央只让钱学森任副职,钱学森对此非常满意。钱学森70岁以后,就不断地写辞职报告,要求辞去各种职位。
对待名誉,钱学森更是十分冷静。他的助手透露,1991年,中央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面对社会上宣传学习钱学森高潮时,钱学森说,“不要因为宣传钱学森过了头,影响别人的积极性……”
钱学森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他认真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各种学术活动。但到晚年,当他行走困难,不便参加学术活动以后,便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写信,主动申请辞去学部委员的称号,但未获同意。
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80岁以上高龄的院士改为“资深院士”,不再参加院士的日常活动。钱学森对这一举措十分赞成。当有人再称他为“院士”时,他会认真地加以纠正,说:“我已经不是院士了,而是资深院士。”
入党当晚
激动难眠
钱学森年老时曾说,一生共激动过三次:
“一次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我拿着一本我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他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
“第二次是建国10周年时,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激动得睡不好觉。”
“第三次心情激动,是最近我读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解放5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能跟他们并列,心情怎不激动?!”
心愿
晚年反复问总理
忧心缺乏拔尖人才
在生命旅程的最后几年,钱学森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榻上度过,但他时刻不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探望钱学森,钱学森向总理谏言,批评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当谈到科学创新思维时,他提出科学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问题,并希望将二者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此后温总理的三次探访中,钱学森无一例外,都谈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2007年8月3日,钱学森又一次当面向温家宝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2007年12月10日,“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在京举行。钱学森的助手涂元季说,钱老“整天思考的”、“念念不忘的”、“忧虑的大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拔尖的领军人才。
今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35中时曾透露:“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得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
傲骨
归国后坚决不愿赴美
1955年起穿中山装,再也不穿西装
回国后的钱学森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改革开放后,一些美国科学家和美籍华人科学家邀请他去美国访问,并表示可以授予他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都被钱学森拒绝了。有一次接到美国邀请后,外交部、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向中央请示,钱学森明确表示:“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钱学森1955年回到祖国后,脱下西服,换上了中山装。从此,他再也没有穿过西装。
为人
从不发火 不看电视
“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钱老的一些老部下、老邻居说,钱学森非常严谨,不允许部下有任何的粗心和差错;但是他又是一个特别温和的人,从来不发火。
生活中,钱学森每天除了浏览传统大报大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是却从不看电视,钱永刚介绍说,这是他早年在美国任教时养成的习惯,那里的教授们为了专心工作,多少年来从不看电视。
在生活方面,钱学森非常朴素。有部下回忆说,钱老从来没有穿过礼服,都是穿和普通人一样的衣着,而钱老的下一代也继承了他这样的作风。
钱学森的邻居回忆说,别看钱老是大科学家,以前在年轻的时候在家里也是要做家务的。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没什么讲究。在书信集里,他说“四菜一汤就挺好”。
听音乐是钱学森主要的休闲养生方式,他认为,音乐给了他慰藉,也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钱学森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才是他的“养生经”。
错一个小数点扣20分
对学生要求极严,“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者之一。
发起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并担任该校近代力学系系主任的近20年,是钱学森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当年的学生张瑜回忆说:“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钱学森先生在全系大会上宣布聘任教师的名单时那踌躇满志的神情。他高声地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调来了!’”
这个名单堪称空前绝后: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物理学家严济慈主讲“普通物理”;1957年与钱学森同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数学家吴文俊主讲“高等数学”;刚刚归国的留美博士蒋丽金主讲化学课;钱临照、卞荫贵、林同骥、郭永怀……
钱学森的讲课风格是喜欢自己动手编教材,因为他讲的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
钱学森教学起点高、要求严。米博恩同学说:“有次上课,钱老说如果你5道题做对了4道,按常理,该得80分,但如果你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就扣你20分。他常告诉我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
钱学森出的考题很绝,有一次竟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解”。这次考试让钱学森感到这一届学生数理基础还不够扎实,于是特别为他们延长了半年的学习。
钱学森语录
在任何新领域我们都是小学生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
●在科学上,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在任何新的领域,我们都是小学生。
各界悼念:
他在航天事业的地位无可替代
●一想到他再也不能给我面授机宜了,再也不能和我交谈了,心中便充满了悲伤。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钱老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正是在他的开拓带领下,我国航天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上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
———周旭东(上海载人航天某系统副总设计师)
●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今天,他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钱老是中国的国魂。
———戴旭(著名军事专家)
●悲夫,英雄跨鹤归鸿蒙,剩十亿国民怀高士,两弹震吼名青史;惊矣,人杰挥手辞暮年,留百万热土念达人,一星耀闪指苍生。 ———网友“黄龙”
●钱老等老一辈航天人用自己的所学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强大奉献了一生,值得吾辈敬仰。钱老走好,沉重哀悼。 ———网友“yongfeng21”
●钱老师今天逝世了。他是我最崇敬的人,也是他让我在力学的道路上,有继续往下走的勇气和决心。 ———网友“zhaojunwulei”
外媒关注:
中国核导弹和太空计划之父逝世
●英国路透社昨日转引新华社消息称,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核导弹和太空计划之父的钱学森逝世,享年98岁。
●路透社在报道中说,钱学森负责领导研发了中国首枚导弹,并监督了中国首枚原子弹的发展。
●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刊发了题为《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京逝世》的简讯,称钱学森曾主持完成中国火箭技术建立规划,并参与两弹一星研制。
爱情
记者问:如果你们这段爱情取个名,应叫什么好?钱学森回答: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1991年,中共中央为钱学森举行的颁奖仪式接近尾声时,钱老忽然话题一转:“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我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随后,记者问道:“如果要给你们这段爱情取个名字,应该叫什么好呢?”钱学森想了想,笑着说,“科学与艺术在爱情上最完美的结合。”
幼时过继女未来儿媳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著名军事教育家)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
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非常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去。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而钱学森,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世界。
十余年分离终成眷属
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的海洋之中,十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1947年,钱学森和蒋英不约而同回到祖国,年已36岁的钱学森开始了对蒋英的追求。
这年的旧历七月初七,钱学森刻意选择的良辰吉日,向蒋英求婚。
五年软禁中相濡以沫
在美国工作的十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8月,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国当局将其软禁,特务时时监视。整整5年失去自由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而蒋英则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务进行无畏的斗争,全力保护钱学森,让他有个研究科学的小天地。钱学森埋头著述,写出《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讲义》。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
1955年10月8日,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但在机场最后登机时,又无理扣留、没收了钱学森在美国20多年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而他们的结婚“信物”——— 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
在回国以后的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钱学森曾说:“几十年来,蒋英带给我的这些艺术作品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艺术的熏陶开阔了我的思维。”
逸事
指点火箭拍摄如何不泄密
著名作家叶永烈回忆:30年前,我担任《向宇宙进军》一片的导演,我把拍摄提纲寄往主管部门———国防科委以及第七机械工业部审查,当时钱学森亲自看了拍摄提纲。他谦逊地自称“笨人”,“对艺术外行”,却对影片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其实,钱学森对艺术十分在行,尤其是音乐。他当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曾是校乐队的主力圆号手。我问钱学森,(拍片时)如何把握有关火箭的保密尺度。在我看来,火箭发射时,尾部喷射的火焰极其壮观,所以先用尾部喷火近景,再跳接火箭上天远景。钱学森告诉我,那个近景一定要剪短,火箭尾部的喷射口刚一露出,马上跳远景。他说,那个近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泄密就会泄在近景上。所以,在影片中,大都用“一个圆筒子,朝上跑”,这样就避免了泄密。
记得有一次,我在影片中用了一个中国火箭发射失败的长镜头,从发射直至落地爆炸,为的是想说明掌握空间技术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钱学森看了之后,显得非常严肃,坚决要我剪去。他强调说,这些镜头只宜作内部参考,不适宜公之于众。遵照他的意见,我剪去了这一镜头。
家世
出身名门 少时被称“神童”
父亲钱均夫是钱学森的第一任老师。钱家是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出过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近代、当代的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三强、钱伟长、钱其琛、钱正英等,都是其中的翘楚。
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因其父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便把她许配给钱均夫。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有媒体称,钱学森的惊人天赋,或与母亲的遗传有关。
在钱学森3岁时,显示出非凡的记忆力,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均说钱家生了个 “神童”。
钱母善于采取启发教育。她给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