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钱学森归国 |
从一离开美国开始,钱学森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中外记者无不对这位火箭专家,返回中国后的生活充满好奇。1955年10月8日,一位香港《大公报》的记者,拍下了钱学森一家从香港步入深圳罗湖桥的镜头,他一手领着自己6岁的儿子,而另一只手却提着一把吉它。中国外交部委托香港中国旅行社安排他们一行30多名留学生乘火车从香港九龙进入深圳。当时主管科学和外交工作的陈毅副总理还特别指示中国科学院,要派专人前往罗湖口岸迎接。
1955年秋,钱学森并不知道自己的回国与中国的导弹发展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一路上参观访问,他感受到新中国对他的热情欢迎,这也使五年来备受压抑的心情豁然开朗。
1955年10月,钱学森到上海 |
为了尽快熟悉国内的情况,钱学森前往当时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进行考察,为积极推进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储备力量的陈赓大将受彭德怀之托,与钱学森进行接触,陈赓问钱学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回答很干脆:“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钱学森并不知道,他的一番话已经使新中国的领导人把导弹研制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
钱学森和蒋英 |
1956年春天,在钱学森看似十分平静的生活背后,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大工程正在酝酿当中,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他制定一个详细的导弹研制计划。1956年2月17日,一份关于建立我国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放在了周恩来总理的写字台上,在这个报告中,钱学森对于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指出了长远的规划。
上世纪50年代末,在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曾非常满意地对大家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但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就是这一件事,会谈也是值得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