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线调研报告:一揽子经济刺激实施一周年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09年11月04日22:23
砥砺奋进一年间——来自各地一线经济调研报告
编者按:11月5日,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一揽子计划一周年。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全局,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决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之际,新华社多媒体经济调研小分队近期分赴东、中、西部等不同地区进行采访,并从11月4日起推出“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系列调研报道。《(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增长篇)砥砺奋进一年间——来自各地一线经济调研报告》为这组报道的开篇之作。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11月5日,是中国经济值得铭记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央果断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在过去一年中,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奋力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如今,一揽子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成效怎样?新华社近日组织“经济调研小分队”分赴东、中、西部地区,入企业、进市场、访农村、听民声,发回来自一线的最新调研报道。
精气神足了——信心催人奋进
“危机刚爆发时,企业家们在一起时谈的是生意还能不能做下去,现在谈怎样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面对记者,浙江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侃侃而谈,精气神十足。
“我做企业14年了,从来没有像过去一年这样受政府和社会各界这么强的鼓励和支持。”周晓光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企业家的由衷感受。在去年10月、11月最困难时,企业以往三四成的销售增长顷刻间“告负”,未来似乎深不见底。
“那时候,大家气都喘不过来。”周晓光说。在紧要关头,一揽子计划果断出台。银行松开收紧的信贷闸门,各级政府主动上门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寒流中的企业家们感到了阵阵暖意。
在这家饰品生产企业的爪链车间流水线上,一只只绿底金纹、每只嵌有11万多颗施华洛世奇“水钻”的蟾蜍摆件光彩夺目。这是公司刚开始批量生产的新产品,市场零售价达8.8万元。“去年底工人每天只有三四小时活做,现在要干十小时的活,不招工是忙不过来了。”车间主任李农林说。
减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提供信贷支持维系企业资金链,组织企业赴外地甚至国外开拓市场,给予技改贴息奖励……各种办法一起上阵,全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连日来,几路新华社经济调研小分队相继走访了东部的浙江、上海、广东,中部的河南、湖北,西部四川、甘肃等地,处处可以感受到一揽子计划给企业家们带来的信心与力量。
“包括银行降息、出口退税、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惠民等这一揽子政策,给美的集团降低了十几亿元的成本。”广东佛山美的集团副总裁黄晓明算了这样一笔账。“美的集团对企业未来经营充满信心,正在制定新的三年发展规划,准备迎接新一轮高速发展。”
经济外向度超过70%的浙江省玉环县,遭受到金融危机强烈冲击。最困难的今年1月份,工业从以往增长一成多转为下降25%。县里组织600多名干部到每一个规模以上企业宣讲政策、了解困难,组织企业参加展会、开拓市场。“上下拧成一股绳,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县委书记柯昕野说。如今,这里的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中国政府一揽子计划的时效和力度,在各国相继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堪称表率。”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青说,一揽子计划再次检验了中国政府驾驭复杂经济形势的能力,在困难时刻振奋了信心,公司对中国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扩内需热了——国内市场带来动力
在上海港外高桥二期码头的泊位上,八座桥吊正在把一箱箱集装箱吊装上中国远洋集团的货轮。3日下午,搭载几千箱货物的这艘巨轮驶离码头,远渡重洋赶赴南美……
“我们外贸货物吞吐量前三季度降幅趋缓,而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长了接近10%。过去我们百分之七八十靠外贸拉动,现在要在稳定外贸货运的同时,更多关注国内市场。”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戌源在集团总部27楼办公室里告诉记者。窗外黄浦江东流,东方明珠耸立,环球金融中心刷新了这座城市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出口下滑两成,而靠着扩大内需的政策发力,中国经济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增速明显回升,前三季度7.7%的增速已经使全年“保八”无悬念。
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无疑发挥着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记者调研发现,虽然天气逐渐转冷,但大工程、大项目的施工热度丝毫不减。
10月30日晚,甘肃兰州城大幅降温,但在兰州东郊的兰渝铁路建设工地仍然灯火通明,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架梁。这条铁路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25亿元。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工作人员张兰忠说,自施工以来他们就加班加点,没有一天休息。
一揽子计划并非局限于扩大投资。医改、保障性住房建设、毕业生见习计划、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一系列改善民生举措,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最终需求。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朱湘君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在刺激政策的催化下,已跃上新台阶,特别是轿车市场已转为“全面增长”。国产汽车需求在2010年仍将保持10%以上增长。
义乌小商品市场里人流攒动,外商络绎不绝。浙江省义乌市副市长季金甫微笑着说:“投资拉动消费,带来商品需求,配套、材料都上来了,就业、人流、物流都上来了,我们的生产、销售、服务也都上来了。”
内需发力,拉动各地经济昂首上行。东部沿海地区受严重冲击的沿海省份恢复态势明显:浙江经济增速从今年一季度的3.4%回升到前三季度的7.7%,上海从3.1%回升至7.1%……而许多中西部地区的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达到甚至超过了两位数。全国工业39个大类中,前三季度所有行业都恢复了增长。
调结构活了——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
湖北黄石市新兴管业公司车间里,生产紧张忙碌,公司全年销售有望达到20亿元。这个去年7月份挂牌没多久就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的公司,如今生产大发展、利润滚滚来。
公司挂牌之初,摆在总经理梅开新面前的残酷事实是连月亏损。董事长电话里“怎么一来就亏损”的话,让他倍感压力。停产?还是继续生产?这个抉择一度苦苦折磨着他。经过仔细观察,梅开新找到了“控制成本、加强技改”的企业挖潜方向,毅然选择了继续生产:投入1.4亿元搞技改,成本降低10%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公司实现了止亏为盈。
面对危机,政府出手提振信心固然重要,但企业自身调整和努力,才是走出危机动力源泉。调研小分队在各地了解到,一年来,许多企业在危机中认真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开动脑筋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拓展销售渠道。
“生意难做,人就思变。怎么变?外部环境改变不了,就改变企业自身的产品和营销。真正依靠市场主体的努力,渡过这场危机。”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波成这样解释义乌小商品市场依旧红火的“秘诀”。
在全国最大的齿轮零件生产企业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齿轮车间,一人多高、价值1100多万元的德国磨齿机独立一角。只见之前粗加工出来的齿轮与切削砂轮同时高速旋转,在喷射出的切削油润滑下,两三分钟安静平稳的磨削,就能使齿轮的精度上升两个等级,附加值增加20%。
“刺激政策替代不了企业内生的发展动力,危机中的生存压力会逼迫企业想办法。要想做百年企业,就必须把发展重点转向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
传统产能过剩行业,正努力化压力为动力进行转型。在普碳钢销售普遍面临压力的局面下,宝钢把受国家电网大投资支撑的电工钢(钢材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品种之一)作为未来最大利润增长点之一,今年计划生产电工钢8万吨到9万吨。
在一揽子计划中,国家已先后出台了11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钢铁、纺织产业,到物流、文化产业,力促结构调整,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思路新了——及早谋划“后危机时代”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中国经济的回暖极大地鼓舞了地方和企业的信心;在应对挑战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已转换发展理念,抢占先机,谋划“后危机时代”的长远发展。
“这次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让人切身体会到,不能再走以往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却是我们产业洗牌和升级的一次机会。”
经历过应对危机的一年,浙江省玉环县委书记柯昕野深有感触:“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实现企稳回升来之不易,但仍远远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基础仍不稳固。出口和企业效益近几个月来总体好转,但今年以来的累计数据依然降幅较大,民间投资信心依然待提振。当前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并未达到预期水平,农村消费仍是大难题。
记者在长三角、珠三角调研时了解到,一些企业订单在回升,但利润率在降低。这说明许多企业仍不掌握产品的定价权,归根结底在于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经济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既有利于为经济增长拓展新空间,也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未来发展应当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这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家和学术界的共识。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河南省成立了注册资本金20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投资的CCYV新科动漫频道成为国内唯一的全国性、全年龄段、全天候播放的动漫频道。文化产业逆势大发展,给过去习惯依赖制造业扩张的人们以新启示。
发展现代物流为将来“物联网”可能的大发展做好准备;加工制造企业把传统业务外包转向设计创意;扬弃价格战专攻树立品牌……各地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企业家们谋求未来发展的新招迭出,力图在“后危机时代”中实现新的飞跃。
“化危为机,有着阶段性。第一阶段保增长,先把经济"托"住;接下来就是更加注重调结构,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赢得新的、更大的发展,不能再走老路。”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如此评点。(记者刘铮、韩洁、杜宇、齐中熙、常志鹏、何宗渝、刘敏、冯源、姚玉洁、王敏、安蓓、郑黎)
风雨过后谋发展——复苏中的珠三角外贸业调查
新华社广州11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一揽子计划实施已整整一年,作为经济最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和外贸企业,正缓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阴霾。
新华社经济调研小分队记者走访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珠三角腹地城市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了解到,当地外贸形势已企稳回暖,但复苏之路仍然曲折。整个珠三角,正处于一个转型求变的关键时期。
可喜信号:外贸降幅持续收窄
“企稳向好前途光明,完全复苏道路曲折。”广州市外经贸局局长肖振宇的这句话,概括出了珠三角地区外贸现况。
今年以来,位于珠三角腹地的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城市进出口止跌回稳的势头得到巩固,发出了可喜信号。前三季度,这四家城市的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6.7%、21.3%、13.5%和16.4%,降幅持续收窄,环比则全部实现增长。
单是9月份,广东全省进出口总值为606亿美元,是今年内单月进出口额首次超过600亿美元,同比下降8.3%,降幅首次收窄至个位数。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珠三角外贸形势的好转除了得益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持续改善外,还源于中央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和刺激。
在珠三角这个外贸首当其冲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地区,政府主管部门自然是“先知先觉”,纷纷针对地区产业特点采取举措扭转外贸颓势。以广州为例,先后采取了出口基地建设、优化亲商稳商环境等8大措施,稳定外贸局势,同时针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积极帮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在佛山出台的10大类42项措施中,很大一块针对出口加工企业。
在东莞这个拥有14000家外资企业,特别是大部分为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城市,受冲击也最为严重。但在挺过年初最困难的时期后,也出现明显的复苏势头,优势企业恢复更加迅速。以出口300强为例,整体出口额下降12%,比全市总体要小9个百分点左右,同时,企业利润持平或者增长的比例,均在上升。
“可以说我们下跌的速度已经稳住了,没有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那么猛。”东莞外经贸局副局长蔡康说。
危中求变:企业才能绝处逢生
在这场号称“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遍布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三来一补”企业受冲击明显,一些企业因订单骤降被迫停业,也有许多安然度过最困难的阶段,逐步恢复生气。
柏迪制衣是广东增城市一家中等规模的牛仔裤加工企业,靠为国内外一些知名牛仔裤品牌代工赚取加工费,也是珠三角众多同类企业中的一员。在增城市,像柏迪这样规模的企业,多达3000余家,其服装来料加工行业在全国首屈一指。
金融危机爆发后,柏迪制衣的订单量在一个月内骤降了80%,让企业措手不及。“员工没事可做是最头疼的问题,计件提成没有了,收入就下降,很多员工提出离职申请。”总经理钟启云回忆起那段时光仍然感慨:“但我估计经济肯定有复苏的一天,不管怎么样先咬牙扛着。”
钟启云说,在那段时间里,尽管订单锐减,企业12条生产线却不敢停产,只能实行生产线轮休——停产就意味着工人将流失。除了按期支付员工的基本工资外,企业还组织他们到周边景点旅游过两次,目的就是要留住人,等待形势好转。
“人是最难找的,企业还要发展,裁员不是办法。”他说。
事实也如同他当初的预期,在最困难的2009年1月过去后,这家企业的订单开始逐月回升。如果以2008年6月为基准,今年3月订单恢复到50%左右,7月恢复到80%,而目前已经基本持平。
但唯一与危机前不同的是,如今已经很难用“外向型企业”来形容柏迪制衣。
“我们的订单量在这一年发生了逆转”,钟启云坦率地告诉记者:“危机爆发前出口订单占70%,内销占30%,现在还是"三七开",但是完全颠倒过来了。”
像柏迪制衣一样,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许多出口导向的珠三角企业将市场重心转向国内,而今年以来国内持续旺盛的消费弥补了订单损失,也让这部分企业得以更加从容地思考外贸战略和产品结构。
如果说柏迪制衣经历了一番“险象环生”,颇有些“生扛下来”的味道的话,位于佛山的昭信集团则是依靠产品转型“有惊无险”地走出困境。
昭信集团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是一家以出口鞋类产品著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发展至今,它的旗下也只剩下一家鞋厂了,恰恰是在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集团“果断”关闭了另一家效益不佳的鞋厂。
“订单降得厉害,索性把它关掉了,留下的一家情况还好些。”集团副总经理万小承说。
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金融危机爆发前不久,昭信集团的主营业务已经转移到生产LED照明产品上,而这源于企业近几年生产灯具的技术积淀。
万小承回忆说,金融危机影响来临时,公司LED产品出口也有所下降,但是因为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很高,之前和日本一家大公司签订了战略同盟,所以在今年初,日本市场稍一回暖,那家大公司的订单就统统给了他们。
外贸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支撑了珠三角经济过去30年的蓬勃发展。如今,无论是转移市场,还是生产转型,生存下来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危中求变,才能绝处逢生”。
结构不调整:未来依然堪忧
尽管数据呈现出的外贸基本面不错,但主管广州外贸外资工作的肖振宇依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们的外经贸形势和数据有转好的趋势,但我们还远不能说基础已经稳固了。”
“世界经济打个喷嚏,珠三角就容易感冒。”对这句业内俗语,向晓梅说,要改变这种状况,传统的外贸企业就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进行产业升级。
以东莞为例,向晓梅分析说,随着外部形势的好转,东莞已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有些企业订单回升快,主要是因为订单转移到生存下来的企业。不过,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进行艰苦的结构调整,否则未来依然堪忧。”
东莞外贸局副局长蔡康似乎有他的“苦衷”:“东莞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推进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企业手里。”
事实上,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出口企业经营者有自己的顾虑。有服装企业家向记者表示,像创自主品牌,就必须大资金投入。“风险不说,资金来源也是问题,这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据蔡康介绍,在政府持续不断的推动和引导下,今天东莞的出口企业大多数已经不是传统OEM模式,即典型的来料加工,收取低廉的加工费,如今占据主流的是ODM模式,即有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的制造企业,有些企业已经尝试向OBM(有自主品牌的制造业)模式转变。(记者:郭鑫、韩洁、车晓蕙、王攀、王敏、刘敏)
危机中的别样绚烂——义乌小商品市场见闻
新华社杭州11月4日电题(记者何宗渝、刘敏、冯源)距离新年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新年节日饰品销售已经提前上演了火热行情。9月份圣诞饰品出口订单高峰已经过去,国内采购商又纷至沓来。
这座3公里多长、400多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小商品市场汇集了170多万种商品,四个营业区和在建的第五营业区串联成一条藏卧于城市之间的“S”形巨龙。
在人气颇高的“磊人圣诞”商铺,50多平方米的铺面堆满了色彩艳丽、品种繁多的圣诞小玩意儿,连屋顶上都密密匝匝悬挂着各种色彩和型号的圣诞彩灯、彩球和圣诞钟。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店面负责人杨米平正在跟五六名客商热烈地商谈着生意。不大的桌子被客人们围了一圈,桌上放着多份单据。杨米平“左右兼顾”,一会儿给这个介绍新产品,一会儿给那个看样品,同时还忙着开单子。
杨米平介绍,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基本没有盈利,而往年的利润有两三成。今年以来公司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利润也开始逐渐增加。
一位来自西安的客户正在反复对比着几种造型可爱的“蜜蜂”和“蝴蝶”挂饰。“这两个系列产品是我们7月份刚研发的。这些产品看起来更加立体,有童话般的感觉,气氛更加浓厚一些。”杨米平介绍说。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波成说,为了应对这次危机,今年90%的商户都有新品上市,而往常只有40%。商户们从坐等客户上门转为四处拓展市场,国内市场比重也从以往的35%上升到现在42%。
“两周前我刚来过义乌,这次已经是我今年第五次到这个小商品城来了。”在澳大利亚汇基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常晓镭眼里,这里不仅是客商理想的采购平台,更为众多中外小商品贸易企业提供了挣脱金融危机“镣铐”的“金钥匙”。
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的零售结构发生了变化,商品销量少了,价格更低了,采购商的利润也更薄了。“现在我们必须用更少的钱买更多种类和数量的货物,所以只能直接到货源地找厂商。每次买的单品数量少了,来的次数也更多了。”他说。
义乌市场作为中国小商品贸易的“前沿阵地”,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前三季度341亿元的成交额、同比11.6%的增幅足以说明义乌市场的蓬勃生机。
“除了中国,我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的市场有如此活力。”毛里塔尼亚商人穆哈这样评价义乌小商品市场。在这里,像穆哈这样常住的外国客商大约有1.3万人,外国企业设立的办事处和联络处就有2500多个。
在10月底的第十五届中国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上,不但成交额以11.4%的增幅再创新高,外商租用的展位数量也增长了5倍。
记者跟随常晓镭和他的两位澳大利亚同事在商贸城一区边走边聊,他们不时用英语相互交谈。“最近几年这里的商品档次明显提高了,产品的针对性也更强了。有的店面只销售适合中东地区的商品,有的店面只卖西方节日所需要的礼物,零售的店面也更多了。”
在经历今年2月份低谷后,随着商户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市场经营情况从3月份逐渐好转。据“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信息系统监测,9月份景气指数达到1065.74点,环比上涨12.65点,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呈上扬态势。
义乌是一座由货郎“挑”出来的城市,也是一座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求真务实和敢于创新的义乌人,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他们已经开始谋划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如今,利用小商品市场的人气发展旅游业和新型会展业,依托现有的物流业基础为“物联网”的发展做准备,义乌人的眼光已经瞄向了长远的未来。
新华社评论员:在坚定信心中不断前进
——写在中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一周年之际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新华社评论员一年前,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中国经济增速骤然下滑,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后,中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的明显趋势,前3个季度增长达到7.7%,全年“保八”已无悬念。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决策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结果!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及时、正确、有力、有效,使中国经济不仅立狂澜而不倒,而且进一步前进在科学发展轨道,愈加生机勃勃。
强力启动4万亿元资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动作快、出拳重、措施准。这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急之举,更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
作为一揽子计划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一年来中国有力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保增长中,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被作为基本立足点,在一系列强力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刺激下,今年前3个季度,面对出口同比降幅超过20%的不利情况,33.4%的投资高位增长和15.1%的消费稳健增长共同拉起了中国经济昂扬向上的龙头。“家电下乡”开启了巨大的农村市场、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带动汽车消费不断增长……
危机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提供了机遇。应对挑战中,中国政府既立足眼前,又着眼长远,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点,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高新技术研发,加大自主创新,协调区域发展等综合措施相继推出;成品油税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一批多年想改而未改的重点改革相继启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越是困难时期,越是重视民生。这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一揽子计划的最终目的。从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逐步实现亿万农民“老有所养”基本保障,从加大支农力度到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在一揽子计划中,民生工程位列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仅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就达到7284.6亿元,比2008年增长29.4%。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去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2%,已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如今,中国经济实现企稳回升,又为世界经济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发挥了建设性作用。鉴于中国一揽子计划取得的显著效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调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据测算,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50%。
形势好转,尤须兢慎。在一揽子计划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现企稳回升的时候,我们仍需保持清醒认识。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从国内发展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信贷结构不合理,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依然突出。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尤须科学、准确地判断形势,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尤其要把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闻分析: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如何取得四大成效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周英峰、刘铮)去年四季度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果断决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断丰富、充实、完善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投资数据尽显亮色 “4万亿”投资计划初见成效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刘铮、韩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从公布至今已近5个月,其中今年的中央投资预算规模已经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国内经济仍面临重重困难。这一投资计划效果如何?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避免哪些问题?怎样更好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新华社记者继续进行追踪。
综合:全面解析家电下乡 各地积极落实政策
家电下乡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是财政和贸易政策的创新突破。主要内容是,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务;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