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我国经济形势与政策 > 我国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复苏中面临挑战 仍需跨越失衡发展模式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11月06日07:35

  11月5日,是中国经济值得铭记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央果断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时序进入2009年第四季度,国内国际最新数据都在预示着全球经济正站在复苏的门槛上。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目前复苏的迹象和艰难都在释放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对内可能正在面临结构调整、对外正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双重困扰。专家和学者们认为,现在应尽早考虑“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如何跨越失衡发展的模式障碍,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道。

  全球经济:复苏中面临挑战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其中三季度增长8.9%;9月份CPI环比继续上涨0.4%,PPI环比上涨0.6%。

  而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4.3%,比上月微升0.3个百分点,连续第7个月高于临界点。

  “中国制造业上月出现自2008年4月以来的最快增速,证实中国经济正在复苏。需求的全面复苏,预示着经济增长将会加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表示。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表示,需求复苏有助于抵消政府支出可能放缓的情况。“中国尽管公共投资在未来几个月可能放缓,但私人房产投资、消费支出以及出口需求应当能在这几个月驱动增长,”她说。

  与中国相对应的是,复苏的迹象正在全球涌现。摩根大通全球采购经理人综合指数从9月份的53上升至54.4,达到了自2004年7月以来的最高值。全球制造商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产出正在上升,就业前景也在好转。

  从首尔到旧金山,制造业信心已从去年全球衰退的突然打击中迅速恢复。去年衰退期间,世界贸易陷入停滞,各地的仓库里积压着卖不出去的存货。一年之后,制造商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球产出实现了5年来的最快增长。

  不过,复苏的迹象也让世界主要国家所面临的任务变得更为紧迫。德意志银行全球市场高级分析师高登表示,危机可能正告别全球流动性恐慌的第二阶段(去年8月份为止是危机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欧美国家局部的次贷危机),所以,现在应尽早考虑“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如何跨越失衡发展的模式障碍,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道。

  根据经济学家们的分析,目前全球经济正在走向复苏,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其中最有可能使延缓复苏的两个问题就是全球通胀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困扰和冲击,各国政府都向市场注入了规模巨大的流动性,通过改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来改变市场悲观的信心。但是,今天当各国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发展好转,市场信心缓缓提升的时候,人们开始注意到2007年全球所遭遇的流动性过剩局面再次有抬头的迹象。

  亚洲开发银行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生产能力和增长的空间较大,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货币流动性的市场泛滥压力,但是大宗商品价格因为投机资本的猖獗再次高企不下的可能性依然不小,目前这种迹象也已经出现。所以,输入性通胀问题同样会困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对那些外向依赖性大、而目前经济复苏程度低的国家而言,打击可能是巨大的,由此也会收窄世界经济发展的空间。

  报告进一步表示,不能排除由于实业投资的回报率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而明显下降,导致实业部门的资金再次回流到发展缓慢的金融市场中,造成严重的资产泡沫情况,甚至不良企业恶意圈钱投资过度的问题会再次困扰所在国的监管部门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让站在复苏门槛上的世界经济所忧虑的另一个问题是,日益泛起的全球贸易保护住义。

  今年7月,WTO曾预测,今年全球反倾销案件可能要达到437件,是2008年的2.1倍。上一次历史纪录是2001年,为366件。

  9月28日,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表报告指出,G20成员普遍未能遵守2008年11月峰会上领导人关于不实施保护主义的承诺,其中中国是各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首要目标。分析人士说,G20峰会结束后不到一年时间,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99项措施,还准备实施134项,其中已经实施的,目标指向第一是中国,第二是美国,第三是德国;准备实施的134项里面,第一还是中国,占77项,第二是美国,第三是德国。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欧等国为了本国利益,反其道而行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施压人民币汇率,其结果将阻碍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今年8月,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在关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报告称,世界经济很脆弱,商品贸易将在2009年下滑10%。

  “后危机时代”给各国政府带来的最深远的思考和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改变造成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因素和增长模式,包括全球统一和谐有效的监管制度和合作体系的建立,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失衡发展的增长模式调整,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等。

  大国难题:结构失衡继续凸显

  除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共性之外,中国面临的挑战还有自己的“特殊性”。

  11月5日,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举办的“反危机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明年可能会争取8%到10%的增长,经济总体讲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增长的阶段。但在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能否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取决于能否有效转变发展方式。

  危机中的人们虽然看到了复苏的绿芽,但宏观数据还是让人对结构性问题心存忧虑。

  “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一到三季度还是负20.9%,所以我们还是要把中国经济增长发展的根本点放到扩内需上来。我们经济增长的95%是靠投资,我们还是要努力扩大消费,千方百计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

  数据显示,从传统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迄今为止,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是政府扶持下的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4%。相比之下,消费增速依然乏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15%,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

  经济学家表示,如果未来2-3年内国内外消费需求依然不能显著回升,那么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将会形成潜在的通缩压力,从而危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除消费投资失衡外,迄今为止中国国内的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失衡,以及制造业服务业失衡都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更令人担心的是迫在眉睫的资产价格泡沫。许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人民币信贷增长并未带来企业存款的同步上升、票据融资在新增信贷中占有较高份额,这说明有大量信贷资金并未流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而可能进入了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陈东琪说,“我认为危机之中大宗商品涨价的预期会强化,并且由于这次货币政策会带来巨大的货币投放再加上货币流速加快,全球货币流动性会大幅增加,这就会增加中国的增长成本。”

  从央行最新公布的二季度外汇储备数字推算,从2009年二季度起,短期国际资本开始重新流入中国,4-6月流入规模合计880亿美元左右。专家和学者们预计,在后危机时期,中国将面临更大规模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如果政府不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不加强对热钱流入的管理,那么中国国内可能形成新的一轮资产价格泡沫。

  经济学家们表示,去年11月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合5850亿美元)刺激方案,是对经济危机的恰当回应,这些刺激措施使中国经济摆脱了低迷。若非如此,中国经济可能已陷入深得多的衰退。

  分析人士同时又认为,中国的回应过于激进,而政府聚焦于空前的信贷扩张和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显著失衡。“刺激方案使得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北京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王一江指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私人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仅为36%,是大型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这反映出中国依赖投资作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消费比例较低是系统性的,中国若不能推行包括结构性变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就无法解决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会出现投资快速增长和投资率上升的趋势。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都经历过一个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时期,但投资率都没有达到我国现阶段水平。

  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明显偏高,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除了发展的阶段性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收入分配不尽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基本上取决于需求结构。

  过去25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国目前的最终需求

  结构严重失衡。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4%,资本形成率为42.9%,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8%;而据商务部数据,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36%左右,3年时间下降了19.4个百分点。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

  多数专家和学者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现象,综合表现在四个方面:“高增长、低就业”问题日趋严重;“重外需、轻内需”、“城市化、二元化”问题;“财政强、保障弱”问题不断突出。

  从形式上看,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现象是一个悖论,背后体现了复杂而特殊的形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机构演进的动力机制比较强劲,而平衡机制有所弱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最近表示,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产业布局不合理,市场环境和法律秩序不完善,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比较大等等,这些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难以在后危机时代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

  发展坐标:系统推进发展转型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多数学者和专家的意见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需要系统推进,其中主要有三个层面:技术创新是动力、提升内需是根本、社会保障是基础。

  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首都科技界表示,要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温家宝说,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说,“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一个科技危机,是一个科技产业化的危机,所以经济复苏和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科技基础。”

  专家和学者们表示,近年来,内需不振外需受阻,根本原因是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改进和技术附加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利用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多样性提升消费层次,是解决内需和外需的根本路径。

  在后危机时期,一个大思路也正在凸显,即以科学技术的功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稳步复苏。在前期财政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基础上,现在需要有一个财政上的投资转向,也就是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推动。加快实施与扩内需、保增长关系密切的16个重大专项;积极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实施企业创新工程等等。

  专家和学者们表示,以上为近期科技发展规划,针对的是目前危机时期经济复苏的需要。与此同时,在后危机时期也需要抓紧规划危机后的科技发展,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进行高端研发,以支撑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第二方面是,由过分依赖出口转向扩大内需,发展消费型大国。“相对于均衡的产出分配和良性的内需结构来说,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数据显示,2009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核心因素使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大幅度增加,增速达到35.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国有因素,则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同比增速仅为20%。中央项目增速迅猛,但新增刺激性投资大部分流入了国企及垄断行业。

  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当前要以此次大规模投资为契机,逐步打破行业垄断,进一步开放国内高回报的垄断性服务业。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松绑后,还要积极推进体制性政策的改革引入竞争主体,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经济学家们表示,扩大内需的另一侧面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三低现象”:一是劳动者收入在GNI(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二是劳动者报酬增长持续慢于经济增长,其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三是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的比重低。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9.9%。

  “国家应该在财富的存量上作重大调整,通过按生产要素参与初次分配、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性减税,切实保障国民财产性收入等措施,真正提升国民的消费实力。”国家信息中心有关学者表示。

  专家和学者们表示,保障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还在于社会建设能否有效跟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税,“目前我们需要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建立一个全覆盖、广包容、可流动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把这个架构建立起来,同时逐步进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改革。”

  经济学家们表示,虽然我们也相继出台与民生相关的就业、社保、住房、医疗政策等社会建设政策,但是与“保增长”而迅速推出的4万亿投资的力度相比,我国对于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的投资,财政投入和支出力度仍显不够。因此,如何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资,特别是要发挥财政资金在公共服务领域“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应是管理层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第三季度数据的当天,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我最关心的是就业数据,就业能否逐步上升是后危机时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表现出非一致性。就业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体现为,就业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逐年下降。就业弹性由“九五”期间的0.14下降到“十五”期间的0.12,2008年为0.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

  经济学家们表示,目前需要积极实施“就业增长优先战略”,使经济复苏和发展转型在平稳和谐的社会状态中进行。

  乘风破浪

  11月5日,国务院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一周年。

  回眸惊心动魄一年间,“一揽子计划”是如何牵引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进、企稳回升的?“保八”目标无悬念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邰月红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