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行业重组被认为是典型的“国进民退”案例。 |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发端2003年,根在金融国有垄断
东方早报记者 罗晟 发自北京
昨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各方专家就“国进民退”阐释各自的观点。专家们普遍认为,“国进民退”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他们并对这一现象表现出了担忧。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指出,自2003年开始,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是“国退民进”的根源。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国退民进”是已经存在的现象和值得担心的问题。
王小鲁担心,目前中国经济改革很有可能走到一个权力和垄断势力结合,追求既得利益、掠夺社会的“官僚化市场模式”,或者是官僚垄断的市场模式。
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也表示,现在的“国进民退”不是个别事件,而是形成了一股潮流。“不是个别企业的行为,甚至是国有企业、中央国企的一个共同行为;不是个别产业,而是普及到很多重要的产业;不仅仅是上游的一些所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产业,而且涉及到很多其他的产业”。
“国企1年少交1万亿地租”
“国进民退”早在2003就已开始发生。
2003年之后,民营企业在竞争性市场的生产力增长幅度开始低于国企。在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造成了国企和民营企业增长力的差异。
刘小玄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以来研究国企改革问题。
她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表示,“国进民退”早在2003就已开始发生,但规模较小。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调查的数据库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80年代,民营企业的生产力增长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但到了2003年之后,民营企业在竞争性市场的生产力增长幅度开始低于国企。在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造成了国企和民营企业增长力的差异。
刘小玄称,她在研究中发现,如果考虑到银行信贷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在生产力增长上基本上持平,不再具有优势。她举例说:“亏损的山东钢铁能够兼并盈利的日照钢铁,是因为日钢拿不到贷款,日照钢铁在这种情况下被迫接受了兼并;蒙牛也是因为资金链的问题,受到贷款等问题制约,它必须投靠国有企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刘小玄说:“‘国进民退’的根源就是在金融。如果金融市场是国有垄断,那么‘国进民退’就没法避免。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放开,我觉得这个问题就会好得多。只有金融能够普惠,才能使穷人得到充分的融资支持,社会才能更公平。”
刘小玄表示,近期把所有规模以上的企业数据做了一个分析,发现同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融资情况,国有企业会享有非常大的融资优势和各种各样的融资优惠,它能用比较低的成本拿到比较多的贷款,而民营企业用比较高的成本拿到比较少的贷款。
在昨天的会议上,刘小玄说:“我做了很多企业的调查,同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同时向银行借贷,有时利率会差了几个点。现在,有的民营企业不愿意干了,是认为现在利率这么高,而产品的利润率竞争又很激烈,但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非常低。由于金融市场的垄断,导致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对刘小玄的说法表示赞同。
他表示:“金融是国家的,民间基本上是禁止的,金融是国企很重要的一个融资优势。实际上,金融有政府的准财政性质。”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表示,国有企业不仅得到很多金融支持上的优惠,而且还不交地租。“实际上,国有企业每年没有交的国有土地地租至少超过1万亿”。
应推进金融普惠制
为什么民间小企业融资难,贷不到款?它面对的都是中行、建行这样的大银行,它当然贷不到款。
像金融这样的领域,至少是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关键在于,金融市场的门槛是不是定得太高,是不是控制太多,是不是该让人家进来的地方没有让人家进。
刘小玄建议,中国应该加大力度推进金融市场的普惠制,放开金融市场,“至少对扭转对民营企业的歧视”。
对此,张曙光评论说,在民营金融机构的准入上,政府设置的障碍非常大,这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现有的乡镇银行,必须有国有银行发起的比例不低于20%。
他质疑说:“既然是民营银行,为什么不能以民营资本为主,而且(规定)一家不能超过10%。还有就是小额贷款公司,你只贷不存,而且资本金是两个亿,对外融资只能50%,那就是3个亿。其他方面准入的限制也仍然很多。所以,咱们搞成了一个笑话,一方面‘国进民退’;另一方面,政府又出台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各种政策。”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分析说,对规模以上企业而言,比较大的民企是否仍然在贷款上处于劣势仍需再研究,但规模以下企业目前在信贷上处于劣势是事实。
王小鲁说,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分析,在最近几年的银行贷款数据中,贷给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有大幅提升,但央行的数据也存有疑问。
王小鲁说:“规模以下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各级政府政策上面,可能再怎么鼓励中小企业也鼓励不到规模以下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是自生自灭,而且在信贷上当然是处于劣势,一般情况下是根本拿不到贷款的。”
王小鲁表示,目前金融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小型民间金融机构没发展起来。“为什么民间小企业融资难,贷不到款?它面对的都是中行、建行这样的大银行,它当然贷不到款。只有小型的、民间的金融机构发展起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觉得像金融这样的领域,至少是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关键在于,金融市场的门槛是不是定得太高,是不是控制太多,是不是该让人家进来的地方没有让人家进,或者该帮助人家的地方,根本没有帮助。”
建立公众监督国企体系
“国进民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央企扩张,及其带动的省属、市属企业扩张问题。
对国有企业来讲,你用的是公共资金,就应该向社会透明。要建立一套公众监督、公众管理的一套体系。如果这套东西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恐怕也很难解决。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刘小玄指出,央企把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结合起来,已经形成一个很庞大的垄断集团,“这种大集团的扩张非常危险,因为很难审计这种扩张的规模”。
此外,她还认为,有很庞大的省级国有企业大集团在模仿央企扩张的模式。
刘小玄说:“别看央企只有100多家,但它的势力遍布全国,子公司,分公司,孙子公司,重孙子公司,很庞大。这100多家央企,如果算一下,至少是几万家公司组成的庞大结构。它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以至于各个市场上,只要跟央企沾边,它都能很好地发展。比如,石油、电力是他们说了算,他们还扩张到了别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关连交易都通过集团公司内部化了。内部化以后,外面都看不出来,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黑洞。”
刘小玄举例说:“我曾经到一个省级大集团看了一下,它下面什么公司都有,看什么赚钱就搞哪个,从电力、金融、酒店什么都有,其中酒店、电力亏损,但它是政府的企业,还有盈利的。有好多亏的在里面,但只要内部一调剂,就可以把账做得很平,看不出。”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家杨帆表示,“国进民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央企扩张,及其带动的省属、市属企业扩张问题。“如果这种扩张是它应该在的领域,比如自然垄断领域,那么可以不考虑;但央企扩张到自然垄断行业以外去了,进入了竞争性行业,这一部分应让它脱钩,或者收缩回来。”
对此,王小鲁表示,处理好“国进民退”问题,第一是需要发展好小型民间金融机构;第二是让国企利润上缴财政部而非国资委;第三是要增加国企透明度。王小鲁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国企将部分利润上交是给国资委,而不是给财政部。这就变成一个国有企业内部循环了。国有企业本来是公共企业,使用国家资金,那么其盈利理所当然的应该进入国家财政,应该进入公共分配,但是目前变成一个体外循环。
王小鲁说:“对国有企业来讲,你用的是公共资金,就应该向社会透明。要建立一套公众监督、公众管理的一套体系。如果这套东西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恐怕也很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