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恐龙:还原一个恐龙世界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1月06日13:17
人民网潍坊11月6日电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亚洲东部,诸莱盆地。这是一个旭暖的上午。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森里旁边是一个一望无际的湖泊,湖泊水源来自上游一条宽阔的大河,成群的鸭嘴龙自由自在地在沼泽、岸边觅食。丘陵和山坡上,角龙、甲龙、鹦鹉嘴龙、秃顶龙等素食性恐龙和睦相处。不远处,巨大凶猛的霸王龙、小巧敏捷的虚骨龙等肉食性恐龙伺机侵袭。
平静中正蕴含着一场灾难。突然,一股神秘的力量导致火山爆发、洪水泛滥,从河流上游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发出隆隆的巨响,来不及转移的恐龙家族横遭灭顶之灾,尸骨被洪水卷走或就地深埋。火山爆发,炽热的火焰烧灼了成片的森林植被,充满硫磺和一氧化碳的气体遮天蔽日,气温也变得炎热异常……山坡上,水流边,到处是恐龙的遗骸。一些体型巨大的恐龙因食物链短缺、气候异常而相继死亡,只有一些体型较小、保护和适应能力强的小动物保存了下来。
这是发生在7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一幕场景。在陨石雨、火山、地壳运动频繁的吞噬下,最后一批恐龙抵挡不住灾难的摧残,绝望地闭上了眼睛……频繁的地壳运动,一次次的山洪冲刷、沉积,最终在这被后人称作恐龙涧的地方沉沉睡去,一睡就是6500万年,从中生代的白垩纪一直睡过了新生代的第三、第四纪,才在公元20世纪60年代重见天日。
走进恐龙涧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沧海桑田。20世纪60年代,中国山东诸城,有一个叫“恐龙涧”的地方,仿佛一夜间,凤凰涅槃,变成一颗璀璨的明珠,令世界为之震惊。就是在这毫不起眼默默无闻的山涧里,陆续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
恐龙涧的生成,上溯到2亿3千万年前左右的中生代三叠纪中期的恐龙时代。恐龙涧西临涓河,东接泉子沟,南至岭下,北靠冲沟,东西长800米,南北宽240米,在这近20万平方米的地下沉睡着恐龙家族中大量的鸭嘴龙、蜥脚龙、虚骨龙、鹦鹉嘴龙、霸王龙、秃顶龙、角龙、甲龙以及同时代的龟鳖类、蚌类化石等等,数量庞大,属种繁多,令人惊叹不已。
恐龙是卵生动物,既有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也有小若雏鸡的袖珍恐龙,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就是在不停地觅食不断地生长,直至老朽。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霸主。恐龙又是介于恒温与冷血之间的动物,对于生存地有一定的要求。拿诸城来说,白垩纪时代的诸莱盆地气候暖热,空气湿润,遍地沼泽,茂林丛生。洼地、丘陵和山坡上,混杂着菌类、类、针叶林、阔叶林等各种植被,温暖的气候,丰富的食物和充足的水源,使各类恐龙济济一堂,天空、湖泊、陆地都成了恐龙的栖息地:阳光下,温顺的鸭嘴龙在岸边啃草,水中的鱼龙在与同伴相互追逐嬉闹,天上的翼龙挥动巨大的翅膀划过山腰,凶猛的霸王龙四处横行……恐龙家族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幸福生活。
从恐龙涧往西,就是一条发源于五莲县的涓河。流经恐龙涧,河面变宽,水流淙淙,呈月牙形缓缓流向下游。两侧是湿地和茂林,栖息着说不清的白鹭和野鸭,充盈着清凉和绿意,让人流连忘返。
恐龙涧的南侧500米处,有一个叫黑龙沟的村子。村子的起源暂且不去考证。据说,早在19世纪就有人经常会在这里发现一些奇怪的骨头,村民以为是中药里的“龙骨”,就随口把这里叫做“龙骨涧”了,“龙骨涧”即今天的“恐龙涧”。当时村民并不知道这就是恐龙化石,而是当成一种奇怪的东西敬而远之,几个世纪以来,除了偶尔露头的零星龙骨,恐龙涧依然是悄无声息地在时光的隧道里沉睡。
1964年的雨季来得早,涓河流域的雨水格外多。河水暴涨淹没了低矮的恐龙涧,沟壑的泥土由于长期受到雨水的冲刷不断垮塌,正在地底沉睡的表层恐龙化石被雨水猛然掀开了身上的被子,终于让这神秘而古老的物种重见天日———于是,历史就这样被翻开了……
夏日雨后,两个少年一起结伴去恐龙涧刨草喂兔,掘落之处,碰上了硬硬的东西,拨开草丛,见到一根长长的骨头凸显出来,粗大的骨骼令孩子们不寒而栗,也引来了中国科考专家。1964年8月,根据群众的反应,国家地质部石油局综合研究队山东普查大队在诸莱盆地进行地质考察时,在恐龙涧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翻开厚重的历史,《诸城县志》(1960年版)是这样描述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的老百姓经常在砍柴时拾到龙骨,用以不慎把手划破时止血,只不过当时不知道这就是恐龙化石而已……
专家的科考,更给恐龙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对本地人而言,龙骨并不神秘。恐龙涧被雨水冲刷出的化石石化好,质地坚硬,因此五六十年代,经常有村民到这里来捡拾那些大块的“石头”用以填地基垒墙,而那些搬不动的大块骨骼化石则任其暴露在荒野中风化。直至专家鉴定为恐龙化石,并设立保护区加以保护,恐龙化石的真正地位才得以体现。
三次发掘惊喜不断
1964年秋,国家地质部第一石油勘察大队考察诸城地质时,被恐龙涧沟底裸露出的巨大龙骨留住了脚步,国家地质部地质科学院遂派出古生物专家前往发掘。3年的发掘结果令人震惊,多达30吨的龙骨被运回北京,部分龙骨被装配成两具恐龙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其中一具骨架高8米、长15米。因其体形高大,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经专家鉴定,这些龙骨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而且是人类以前从未发现的新属种。更让人吃惊的是,数量如此惊人的化石,只是恐龙涧埋藏点的一小部分。
1989年4月至199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诸城市组成科考队,在恐龙涧一带展开第二次发掘。经过近4年的发掘、修复、补配,于1992年5月装架起一具高9.1米、长16.6米的恐龙骨架。这具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骨架,现陈列于诸城恐龙博物馆内。科考队领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教授将其命名为“巨大诸城龙”。同时,现场还发掘出与鸭嘴龙同时代生活的大批脊椎动物化石,如肉食龙牙齿、虚骨龙爪尖、鳄类牙齿和甲片、龟鳖类甲片等。两次有规模科学发掘,共出土50多吨恐龙化石,装配起4具恐龙化石骨架。
2007年,诸城市把“在恐龙涧建立国家地质公园”这一前瞻性的决策,庄严地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2007年,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开发建设项目被确定为全省重点扶持的旅游大项目和潍坊市十大旅游重点工程。2008年1月以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着手展开第三次大规模科学发掘。诸城市成立了恐龙化石资源开发及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筹建领导小组,聘请恐龙专家赵喜进教授为顾问,具体领导恐龙化石资源开发及白垩纪地质公园的筹建工作。经恐龙专家勘查,诸城境内遍布恐龙化石资源,已知埋藏点多达30多处。截至2009年10月,领导小组科学决策、科学施工、统筹调度,挖掘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发现大量恐龙化石。最让人兴奋的是,在恐龙涧多处发掘点发掘出比“巨大诸城龙”更粗更长的鸭嘴龙股骨、肱骨、肋骨、胫骨、肩胛骨化石,如此集中很可能源于同一具恐龙。目前已装架起体长超过20米的“巨大华夏龙”鸭嘴龙骨架,堪称“世界龙王”。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权威专家的指导下,第三次科学发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截至目前已发现库沟恐龙化石长廊、恐龙涧化石隆起带、臧家庄化石层叠区等三处大规模恐龙化石埋藏地,发现恐龙化石15000多块。构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团来发掘现场考察,惊叹声不断:“了不起的世界自然地理奇观!”“太壮观太神奇了!”“这是地球献给人类的宝库”……为什么恐龙涧的恐龙化石如此集中赵喜进教授解释说,“这些恐龙可能是在一起游移活动时,突然间遭到某种外力作用,很可能是毁灭性的火山爆发,导致恐龙灭亡。然后洪水将恐龙尸骨移动,最终在恐龙涧一带沉积。从化石的磨圆度来看,这些骨头没有经过长时间摩擦,骨骼外表仍很尖锐、粗糙,说明恐龙生活栖息地就在当地这个范围。”目前所发掘出的化石只是冰山之一角,诸城到底还蕴藏有多少化石,连专家都说不清。
化石保护工作日臻完善。在发掘过程中,领导小组特别重视化石的保护工作,诸城市人民政府专门颁布《政府令》,设立化石保护区,把化石的保护放在首位。此外,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权威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化石发掘人员和修复人员运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发掘设备和技术对裸露化石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修复,做到了科学发掘、科学保护和有序利用。
目前,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在三次策划论证的基础上,正在积极进行规划设计中,不久,一座集科研、科普、修学、观光、体验、休闲功能于一身,世界一流的地质公园将屹立在世人面前。
恐龙属种层出不穷
诸城恐龙化石群以大型植食性恐龙———鸭嘴龙为主,但随着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恐龙新属种重见天日。经参加发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著名恐龙专家赵喜进教授、徐星教授鉴定,诸城恐龙涧发现的恐龙属种至少已达10个,包括三种大型角龙,两种暴龙,至少两种以上的鸭嘴龙,以及甲龙、虚骨龙等。其中,超大个体的鸭嘴龙化石骨架,北美地区以外首次发现的大型角龙类化石,完整的原角龙类化石骨架,以及较完整的大型暴龙类化石等重大发现,均填补了恐龙研究领域的空白。还有许多新的化石或个体等待恐龙专家进一步鉴别方能确定属种。此外,还发现了恐龙脚印和同时期的龟鳖、蚌类化石存在。
恐龙新属种的发现极具科考价值。特别是首次发现的大型角龙类化石,对研究晚白垩纪恐龙迁徙意义重大。此前大型角龙类化石只在北美地区有所发现,而诸城恐龙涧发现的大量大型角龙类化石,打破了恐龙学界关于亚洲没有大型角龙的猜测。科研人员不久前在这里发现了一具非常完整的角龙颈盾,据此推断,这具角龙仅头部就有两米多长。此外,这里还产出一具完整的原角龙类幼龙化石骨架,个头虽小,但如此完整的原角龙类化石骨架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发现。中科院徐星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姬书安教授认为,在北美以外地区发现大型角龙类化石意义重大,对于研究白垩纪晚期亚洲、美洲两大洲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变迁以及古生物群进化、迁徙,特别是恐龙迁徙的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
多彩地质令人惊叹
随着化石地层发掘的逐步深入,一些典型而多彩的原始地质地层展示在世人面前,不由令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诸城恐龙涧一带的地层是晚白垩纪王氏群的地层,距今约八千万年左右,主要为一套灰紫色的粉砂岩、砂岩和砂砾岩,夹有数层灰绿色、黄绿色、灰黑色砂岩和砂砾岩。砂岩中有河道沉积结构。砾石的成分复杂,大小不一,分选性差。这套地层中无脊椎动物化石十分稀少,偶见双壳类化石;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是恐龙骨骼化石。砂岩中的恐龙骨骼化石十分丰富,密集产出。根据地层的岩性和沉积特征,推测恐龙涧一带的地层主要是一套辫状河流或者冲积扇沉积。此地产出的恐龙化石大多为鸭嘴龙化石。化石受化石埋藏地层矿物质长期物理渗透而呈现出多彩颜色。如灰紫色化石是由于岩层中含有少量的低价铁与高价铁的混合物;灰绿色化石是由于此层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铁;褐黄色化石是由于岩石中含有长石砂岩等。
目前,诸城恐龙研究中心正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及美国《国家地理》等多家国内外知名院校、机构合作,确定课题,进行了缜密而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09年8月,诸城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成功入列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奇观。
更多谜底等待揭晓
恐龙的灭绝,依旧是地球进化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千百万年前,诸城广袤的大地上,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恐龙灭绝为什么数量如此众多而属种丰富的恐龙群集体栖息在诸城而周边地区却少有发现恐龙消失后存活下来的到底演化成了何种类的动物为什么恐龙化石骨骼大量埋藏地却鲜现恐龙蛋化石恐龙栖息地的温度可以控制恐龙孵化的性别吗有没有胎生的恐龙……随着恐龙化石发掘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疑问随之而来。7000万年前的化石遗址遗迹,到底能留给我什么,这些谜期待着我们一一去揭开。
上网从搜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