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央行上演议息大戏 货币政策陷两难困境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1月06日15:43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 题: 西方主要央行上演议息大戏 货币政策日陷 两难困境
记者王宇、姚均芳
全球的外汇分析师从未像近两个月来这样关注货币政策走向,而这种关注度在11月5日达到顶点。这一天美联储、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先后发布利率决定,如市场预期,均维持原有利率。
在一些国家维持原有低利率的同时,澳大利亚、挪威等一些国家则改变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向,这令全球货币政策走势更为扑朔迷离,货币政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向左还是向右的两难选择。
维持
北京时间11月5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 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区间不变。晚间,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也同样宣布了维持0.5%和1.0%利率不变的消息。
此举符合市场的普遍预期。至此,作为全球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美国、欧盟和英国在货币政策选择上仍坚持一年来的方向。美联储维持其现有超低利率时间已接近一年,而欧洲央行 维持时间也有半年。
“近期全球经济暂露复苏苗头,但内生动力仍然不强,未来可持续反弹仍是未知,这是这几个主要经济体仍选择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所长张宇燕说。
美联储在随后的声明中称,经济活动继续扩张,金融市场大致持稳,房屋市场活动开始反弹,家庭支出似乎正在扩张,但仍受到失业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房价下跌以及信贷紧张的限制。较低的资源利用率,温和的通胀势头以及稳定的通胀预期很可能会促使利率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在极低水平。
分析师们对这次议息大戏极度关注的背后,是对刺激经济政策何时退出的疑问。不过从目前这次议息会议传递的信息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在退出时机上仍选择了维稳审慎态度。
松动
不过,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宽松货币政策并非“铁板一块”,全球在刺激经济退出时机上也没有选择“同进同退”。过去一个月内,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已开始试探性退出宽松货币政策,“铁板”出现了松动。
10月6日澳大利亚央行率先加息,向全球发出紧缩信号。一个月来,澳大利亚央行已是第二次加息,除澳大利亚外,以色列、挪威等国也分别加息25个基点。
即便是在美国和欧洲内部,虽然都仍坚持了低利率,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国家一年来出台的一些非常规政策措施已呈现逐步弱化的迹象。
尽管美联储此次未就退出提供任何线索,但美联储宣布的“机构债购买规模将从原定的2000亿美元削减至1750亿美元”的决定,被一些分析人士看做是美联储刺激经济非常规政策措施的减弱信号。
而英国央行在议息会议上虽然决定扩大资产购买规模,但其规模比市场预期量要少一半的结果耐人寻味,这可能反映出英国央行对中期通胀的担忧。
9月份以来,发达经济体出台了一些措施以回收市场资金。美国财政部9月18日如期结束针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救助计划,美联储正在同18家一级债券交易商讨论用“逆向回购协议”来收回向经济注入的1万亿美元资金中的一部分。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表示,在10月6日之后停止三个月期美元回购操作,明年1月之后停止提供七天期美元资金,以消减美元流动性供应。
两难
政策的选择与经济形势密不可分。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前景的极度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令货币政策走向变得模糊,并在一段时间内都将日陷两难困境。
经济学家存有这样的担忧,宽松货币政策若退出过早,可能会葬送经济复苏的前景,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则又会给市场带来过多流动性,加大未来全球通胀压力。
张宇燕认为,美联储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不会选择上调利率,但超低利率又会造成美元的继续走弱,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美国现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有200万亿美元,80%都是衍生金融产品,而衍生金融产品对利率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利率提升甚至仅仅是一个暗示都有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内爆,但维持低利率又会面临美元的继续下跌。”张宇燕说。
就我国而言,货币政策未来走向也受到极大关注,由于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货币政策也面临一定程度的 两难选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认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信贷创出天量资金,但政策的骤然收紧,或许会对在建项目造成资金缺失压力,影响复苏成效。但是,“对内今年发放了这么多贷款,将来必须考虑回收流动性问题。”
目前,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市场的微调。本周在对冲到期资金后,央行净回笼资金1230亿元,这是央行自10月份起连续又一周实现资金净回笼。今年5月份起,央行曾在公开市场连续5个月实现资金净投放。10月份起,公开市场单月资金净回笼1560亿元,10月份也由此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转折点。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