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孙爱民:始终把百姓利益挂在心头(组图)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19:19
  奇迹发生的地方就在河南省范县张庄乡,创造奇迹之人就是现任的范县民政局长孙爱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情系人民的高尚情怀;他那无私奉献图谋发展的可贵品质,在百姓心中竖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孙爱民出生于1969年,他1989年从安阳师范学院毕业后,被组织上分配到张庄乡办公室工作。多年来,由于他爱岗敬业勤政为民,受到上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曾先后担任张庄乡综治办副主任、乡团委书记、副乡长、乡长等职。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照顾。”为此,孙爱民自参加工作以来,每年春节期间的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两天,他都是和乡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度过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尽管在1993年他的工资只有65元,95年涨到100元,又到后来300元,直至今天的1800元,可他从没有把工资向家里拿一分。十多年来,他用这些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1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

  2002年3月,孙爱民调任张庄乡乡长,下半年他就开始着手发动群众修路,为农民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截止2003年10月,共修路26条,涉及38个行政村,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良好局面。

  2003年冬季,孙爱民担任张庄乡党委书记。

  张庄乡地处黄河边,分为河东和河西两大部分,全乡5万多亩耕地大部分处在淹没区,小麦和玉米是那里的传统农作物。

  孙爱民当上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村里走访群众。当时河东与河西中间有水无桥,孙书记和乡里的干部一起乘小船过河考察,有好几次差点翻船。为了安全,他坚持不让人跟着。乡里的包村干部丁其春说,当领导的不怕,我们怎么能当逃兵?在孙爱民的感召下,乡里的数名领导都自愿和他一起到村里看望群众。当看到还有的村民住的是上边用泥巴糊着的茅草棚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农民苦他知道,农民穷他也知道,可万万没有想到的竟是这般情景,孙爱民当时止不住潸然泪下。

  在张庄乡东白堂村,孙爱民和随同的干部一起走进一户人家。这家人男的是个瘸子,女的瘦弱不堪,带着两个孩子。全家四口人住着两间土坯房,房顶因买不起瓦用棍子棚着。西边屋里放了一张床,床头拴了一只大羊和两只小羊。床的另一头放了一个用柳条编成的粮食囤,据村民介绍,他们家的全部粮食都在这个囤里,好年头粮食够吃八个月,平常只够半年生活。孙书记从柳条囤里抓了一把出来,却是喂牲口吃的麦麸,有的已经发霉。东边屋里有个用土垒成的锅台,锅里盛着用白水煮成的面条,看不到一根菜叶。锅台上放着一个汽水瓶,瓶子里装着半瓶油,平常他们根本舍不得吃,只有客人到来炒菜时才多少滴几滴,炒菜锅由于长时间不用油而锈迹斑斑。两个孩子大的14岁念初中,小的10岁上三年级,学费都是亲戚们资助的,孩子们从来就没用过水笔和带皮的本子。他们正准备离去时,这家媳妇推着一辆破自行车刚好进门,车后面拖着30多斤玉米。自行车是邻居的,玉米是从亲戚家借的,家里已无隔夜米,这可维持半个月。看到这些,孙书记哭了,随同的乡干部哭了,在场的人禁不住都落下了眼泪。孙爱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河东共有16个行政村,一万多口人,3.8万亩耕地。冬天村民们在地里种上小麦,但来年刚进入夏季,洪水便把正在生长期的庄稼全部淹没。大水退去后,露出来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滩。侥幸存活下来的麦子,凸处的因缺水被旱死,凹处的因水多被浸死,剩下稀稀拉拉的几棵长得就跟火柴棍一般。夏天村民们在地里种上玉米,但不定期的大水过后,有的连种子都冲了出来。即便有些生命力强的长成了形,但太阳一照,沙滩像着了火,大部分都被烤焦。结果别说收成好赖,往往连种子也白搭了进去。村民们看种小麦和玉米不行,后来就改种花生,可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因为地里不长庄稼,村民们连正常的生计都难以维持。由于极度贫穷,外地的姑娘说啥也不愿嫁过来。本地的姑娘都跑到了外地,有的哪怕嫁给一个残疾人也不愿嫁给本地的正常小伙。河东总共才一万多口人,就有一百多个光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棍发源地。有点力气的年轻人都外出靠打工谋生,村里剩下的净是些孤寡老人,连个村干部也选不出来,乡里只好让那些退休干部或者退休教师担任。

  民以食为天,以地为本。要想彻底改变目前一穷二白的现状,必须先让农民有地可种。但种地的先决条件是修建防洪大堤,保证种上的庄稼不被水淹,旱能浇涝能排。然而,在一望无际的黄河滩修建大堤,无疑于痴人说梦,村民们大多都因希望太渺茫而拒绝出工。为此,孙爱民带领包村干部深入到村,让党员带头挨家挨户说服动员,并把如何脱贫致富的远景规划告诉大家,终于村民们都同意了孙书记的倡议,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修大堤、保家园”的运动在滴水成冰的时节打响了。孙爱民和乡里的干部与群众一道连续奋战在工地上,有时几天都不能回家。受孙书记的影响,男女老少都加入了修大堤的行列,就连在外打工的人也自愿赶回来参加劳动,最多时出工的农民有1000多人。经过一冬的艰苦奋战,一条长25.7里、高6米、顶宽5米的拦河大坝终于竣工。

  大堤修成了,河东的耕地再也不会淹了,但新的难题又摆在孙书记面前。鉴于当地的状况,沙滩地漏水跑肥,种传统的农作物不仅产量低,而且不能旱涝保收,孙爱民借鉴外地的经验,要求农民种杨树,但群众对此却感到不理解。为了让农民们快速奔上致富路,孙爱民再次和党员干部们一起走村串户说服动员,他把种杨树和种传统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结果河东16个村的大堤上和临近大堤的沙滩地全部种上了杨树。如今,这些杨树已有碗口般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按种植小麦亩产500斤和玉米亩产700斤的产量计算,其经济效益与种杨树相差甚远。望着一棵棵钻天高的杨树,就像坐在家里数钱,农民们高兴地说,这可都是孙书记的功劳啊!

  河西的1.7万亩耕地属全滩区,村民们因害怕水淹,建房时都去田里取土,把宅基垫得老高,耕地没了耕作层种啥也不能生长。河西的北面紧邻大堤,凸凹不平,积水满地,有的地段常年积水呈盐碱化,根本种不成庄稼。孙爱民上任后,鼓励村民在不能生长庄稼的地方种树,在常年积水的地方种水稻、种藕、养鱼和泥鳅。种杨树自然不用再说,单种水稻就比种小麦和玉米每亩多收入200元左右,其余的比水稻还要多收入好多倍。看到养鱼和泥鳅的效益如此之大,河西有12个村的群众陆续都走上了养殖的道路,养殖面积达到4000亩左右。

  如今,张庄乡共种植杨树4.3万亩,300多万棵,单这一项,全乡06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000元,使该乡彻底告别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发展个体企业,振兴地方经济。张庄乡原有木材加工28户,孙爱民上任后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带动、市场效益驱动的办法大力发展加工业。截止2006年底,全乡木材加工已达到870户。

  原来全乡距集市较近的葛楼、高庄、张弓、段楼等八个村都种植蔬菜,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孙爱民上任后鼓励大家用上了地膜,建起了大棚,菜农的收入一年一个样,目前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元走上。

  去年10月刚当选的葛楼村书记葛庆元扳着指头如数家珍:我家5口人,有6个蔬菜大棚,种了5亩蔬菜,每年收3茬,春有黄瓜,夏有豆角,秋有番茄,冬有蒜苗,全家人均收入5000元。现在孩子们另外生活,我和老伴又办了一个农家乐超市,服务蔬菜生产,光2007年一年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我们村每家存款都在5万元以上,这一切都是托孙书记的福啊!

  2007年初,孙爱民调任范县民政局长。

  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

  孙爱民当上范县民政局长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创设体制、创新机制入手,大胆积极探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率先在全县推行建立民政议事委员会制度,在农村低保五保复核认定等涉民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民政工作的先河,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工作模式。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革命战争时期,曾是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是革命老区,同时又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560平方公里,辖2镇10乡、574个行政村,总人口49.3万,其中农业人口46.7万。全县需要管理的低保人员有14749人,五保人员2600人,优抚对象2100多人。可自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各乡镇撤销了民政所,工作在一线的基层民政助理员仅有29人,每人要管理20各村、800多人的相关事物,致使民政工作效率低下,细化管理不到位,“关系保”、“人情保”、“应保未保”、“应保不保”现象随之频繁发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群众上访告状者成群结队。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孙爱民上任后便深入广大农村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又经过反复论证,慎重做出了在全县推行“民政议事委员会制度”,探索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新路。

  “民政议事委员会”有三种产生办法: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本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由村民主组织联合会议推举产生。委员会设立会长、副会长各一人,成员5—7人,一般从热心群众公益事业、敢讲真话、责任感较强、威望较高的本村村民代表、党员、退休干部、大学生村官、民政对象等人员中推选。

  “民政议事委员会”负责受理村民各项民政业务申请、救灾、救济、优抚、低保、五保人员的资格评定,接受村两委民政任务的安排,评议相关符合条件的人员,提请村两委审报评议结果,以及宣传各项民政法规政策等,并受村两委和群众的监督,是对涉及本村内民政事物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基层群众组织。

  “民政议事委员会”在接受村两委关于本村基层民政事物的工作安排后,逐人进行资料审查,入户调查,资格评议。对有疑问的申请户,进行细致调查,核查其低保或五保资格,部符合条件的不予纳入低保范围。受理、调查、评议活动都有详细记录,保证了有据可查。评议结束后,将评议结果上报到村委会,由村两委对低保五保资格逐一审核认定,再层层上报至乡民政理事委员会、县民政监事会,通过这种形式把“评审大权”交给群众,确保了民主评议的群众性、广泛性和代表性。这种“逢进必评、逢保必议”的民主评议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包括农村低保工作在内的各项民政事务的公开、公平、公正。

  谈起“民政议事委员会”给贫困农民带来的福音,白衣阁乡前樊姜村的村民钱重利深有感触。他8年前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天天和轮椅作伴。4年前他的媳妇改嫁,给他留下8万多元的债务和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他父子俩的生活,全靠60多岁的父母来照顾。以前由于制度等原因,他尽管生活极度贫困,可一直未能吃上低保。这次村民议事会通过评议,把他一家四口都列为低保对象。受到了社会救助,钱重利家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他逢人便说,这都是“民政议事委员会”制度救了我们穷人。

  钱重利的感受只是受惠于民政议事委员会制度的一名普通困难群众。在全县民政议事委员会制度实施过程中,千千万万的困难户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来自民政的阳光和雨露:扶贫救灾、教育救助、法律援助、住房救助,优抚军烈属、生活最低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等,这一系列救助机制的完善和落实,使全县需要关爱的群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体验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民政议事委员会”制度的实施,不仅从源头上杜绝了“关系保”、“人情保”、“应保未保”现象的发生,和谐了干群关系,安定了人心,同时还带动了其他配套服务制度的建立。一是建立了农村困难群众保障机制。对全县农村低保对象实行一年一调整,建立困难、低保、低保边缘户等对象档案库,实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二是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机制。多渠道开展社会捐赠,将救助、援助项目集中于助老、助残、救孤、助学、济困等方面,为更多的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三是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积极推进农村困难群众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社会救助资料信息化,社会福利事业信息化,基层管理服务化,强化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

  “民政议事委员会”制度的成功实施,近年来,范县发生了可喜变化。一是成功搭建了村民参政议政的基层平台,使村民的参政意识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政治民主化、民政事物自主化、民政管理规范化的逐步实现,为最终实现村民自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二是够建了科学公平的认定机制。民政议事委员会议事制度改变了原来村两委直接制定低保、五保等民政对象的做法,形成了民政议事委员会与村两委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决策民政事物,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机制上和整体上保证了民政政策落实、民政事物管理的科学性、公开性。三是提高了基层民政工作效率和质量。民政议事委员会组建后,在低保、五保等民政对象的摸底、申请、评议、核查过程中从事大量基础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力量不足、对村情民情了解掌握不及时等问题。四是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政议事委员会通过将民政法规政策迅速贯彻到基层,同时反馈基层民政工作的热点、难点和群众呼声,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民政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在民政部门和困难群众之间搭建了快速沟通的桥梁,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实施民政议事委员会制度,今年以来,全县对农村低保对象重新复核认定,人员有原来的14749人增加到21287人,核退3218人;保障比例由原来的3.2%扩大到4.56%;核定五保对象2511户、2611人,其中孤儿577人,集中供养870人,分散供养1730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442.47万元,五保资金164.75万元,救灾资金86.66万元,面粉23万斤,实现了涉民事物零上访目标,取得了群众满意、政府支持、社会认可的良好效应。(周炳陆渴望)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