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保湿因子”、“水溶性丝蛋白”、“植物水晶凝萃”……很多人为化妆品广告中这类极具诱惑性的概念一掷千金,这些概念究竟代表什么成分却是一头雾水;因为,在绝大多数化妆品的包装上,都只写功效,不提成分。
不过这种状况今后有望彻底得以改观。按照国家标准委的新规,从今年10月1日起,化妆品包装上必须标明所有成分,所标注的名称应该按照加入量降序排列,同时,成分名称将按照国际标准标注。这意味着,人们终于可以像了解食品成分表一样,弄清自己究竟往脸上涂了些什么。
大牌化妆品造概念成风 近几年,随着化妆品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品牌开始打出高科技的旗号,使用一些很深奥的专有名词,来强调自身的良好功效。而这些概念背后究竟是哪些原料成分,消费者根本无从知晓。
像兰蔻“高透感美白精华素”在广告中就使用了诸如“情绪信使CGRP”(加剧黑色素沉淀),“兰蔻先锋NeuroWhiteTM科技”(发送智能干扰信号,扰乱CGRP传播,减少黑色素沉淀),“Mela-NO ComplexTM科技”(在表皮层截击黑色素诱因)等高深莫测、谁也不懂的专有词汇。
倩碧“水嫩保湿系列”广告则宣称使用了创新的“Osmotic渗透科技”(大大提升肌肤细胞内的含水量),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当记者向销售人员咨询什么是“Osmotic渗透科技”时,服务小姐态度很好地回答“OsmoticTechnology渗透科技就是把水分注入到您干燥的肌肤里面”。这种回答实在让人看不出其与洗完脸不擦,肌肤通过天然的渗透作用完成补水功效有何种区别。
而素有“神仙水”之称的SK-II“护肤精华露”,也一直以富含高达90.7%的“Pitera精华”而备受粉丝们追捧。神秘的Pitera究竟为何物,直到前些年我国台湾酒粕大卖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Pitera的主要成分就是曲酸,具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功能。Pitera实际上是SK-II找到的一种能长时间稳定曲酸的配方专利。
只吹功效不标成分 对很多人来说,购买化妆品基本只能根据品牌的宣传,或者其他人使用后的口碑。至于瓶子里到底装了哪些内容,价格与价值是否相符,消费者根本无从判断。
记者在一家名叫润意的化妆品专卖店看到,这里出售的化妆品种类繁多,但化妆品的外包装上普遍充斥着各种功效的宣传以及使用方法等,至于到底有哪些原料成分,则或是语焉不详,或是干脆不提。
比如可伶可俐、旁氏等化妆品上只见“活性保湿因子”、“净化矿物质”等名称,销售人员也解释不出究竟为何物,玉兰油的包装上也只有“维生素b”、“矿物质”等字样,美宝莲的一款粉底液只是强调“精纯矿物微粉”,强生一款沐浴露更是除了“医学证明,纯正温和”、“宝宝用好”的两段宣传文字外,没有任何配方及成分说明。对这种现象,销售人员的解释是:“化妆品成分很多,而包装地方有限,不可能全都标出来。”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据旅居国外的朋友介绍,在国外以及我国香港等地,化妆品都被要求必须在外包装上标注原料成分,而且要按照含量从高到低排列。比如同一款海飞丝“海洋活力型去屑洗发露”,内地包装上仅有“活性成分:1%片晶状ZPT”与成分有关;而香港包装上不仅列明了主要成分吡啶硫酮锌,还标明了水、钠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其他成分,产品信息量要丰富很多。
全成分标注有助理性选择 值得高兴的是,根据国家标准委出台的新规,从今年10月1日起,化妆品包装上必须标明所有成分,而且所标注的名称应该按照加入量降序排列,成分名称也将按照国际标准标注。这意味着,类似“保湿因子”、“天然萃取物”之类的模糊概念将无法继续蒙混过关。不过由于新包装的更换需要一定的缓冲期,有业内人士透露,化妆品成分表的更换可能会延迟至明年6月17日执行。
业内人士指出,全成分标注有助于改变当前化妆品普遍依靠华丽广告取胜的营销方式,倡导以产品本身原料为诉求点,踏踏实实使用好的原料,靠良好的口碑营造市场影响力。实际上,所谓高档化妆品与普通化妆品,效果上的差异远没有价格上的差异那么大。有专业人士私下分析了18款大牌保养品的原料成分后发现,其所使用的原料与普通保养品大同小异。实际上,高档化妆品的价格构成,除了原料成本外,像品牌价值、广告宣传、进货渠道、研发成本等都会计算在内,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这些附加成本买单。
不过,名牌化妆品质量更有保证也是不争的事实。名牌之所以能够成为名牌,也是经过了消费者多年印证的。而且,知名度一旦建立起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品牌也不得不注重质量与口碑了。其他行业是这样,化妆品也是如此。(商报记者徐慧图为资料图片)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