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来,孩子,放声歌唱吧!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2日11:37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 题:来,孩子,放声歌唱吧!

  新华社记者葛素表、舒静

  青春期过后,能留存和积淀下来的东西,最值得珍惜。

  那些似乎远去,却就在嘴边的童年歌曲,是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灵,也是永远无法丢失的生命符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将一代人默默相连,紧紧聚拢。

  一个时代的儿童歌曲,映照着那个时代少年儿童的精神状态,也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一代的精神气质。

  童年,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1963年,新中国成立14周年庆典。学生们抬着一块标语牌向天安门行进,上面写着七个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

  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而言,雷锋是不折不扣的偶像。孩子们心心念念的,是怎样才能做好事;时刻注意的,是路上的老大爷或老大娘;口里传唱的,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一分钱》,是作曲家潘振声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的邀请而写的,“一分钱爷爷”的亲切称谓由此而来。

  当年,潘振声在一所小学做大队辅导员,办公桌上有个文具盒,塞满了孩子们交上来的硬币。孩子放学回家时,经常走出很远,还会回头和交警叔叔挥手再见。两个场景一融合,一首流传至今的歌曲诞生了--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我在马路边”“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些儿歌如琥珀般纯粹,打造了一代人的赤子情怀与使命意识。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思想赤诚、被理想浇灌;上世纪60年代的国家,拘于贫困仍气势宏大。

  光阴荏苒,到了上世纪80年代,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师高华,仍在教孩子和学生唱着这首《一分钱》。

  一次,高华带着3岁的女儿上公交车。上车后,女儿突然弯下身,从车的地板缝中抠出一分钱,让妈妈扶着,步履蹒跚地走到售票台前。然后,她踮起小脚尖,“啪”的一声把钱放在售票员面前,转过头来,特别骄傲地瞧着妈妈。

  “其实我们没有刻意教她怎么做,但她能从歌里感受到这种美好,然后默默变成自己的行为。”

  “音乐对孩子成长特别有帮助,这种教育不是说教性和形式化的,而是用美好的歌词和旋律来说明做人的道理。孩子经常唱这些歌曲,就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改变。我的学生因为喜欢唱歌,在北京市的金帆合唱团表现都很出色。”高华说,“唱歌的爱好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每年的寒暑假,我经常带着孩子们到全国各地或出国,参加各种大型的文艺义演,和世界上知名的少年合唱团同台演出。”

  每到教师节和圣诞节,总有不同年龄的学生抱着花束站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门口来看高华老师。高华老师的声乐课让歌唱的细胞深深地融进了这些孩子的血液里。如今,他们在世界各地工作或学习,而儿时的歌声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永恒的旋律。

  歌声,把童年点缀得“如此灿烂”

  音乐的熏陶和改变,在“80后”女孩李菁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合唱团的十几年对我的成长和人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李菁说。

  从7岁到25岁,李菁在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一唱就是18年。这个合唱团1951年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高水平的少年儿童课余表演团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合唱团。《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动听的旋律从合唱团孩子们的歌喉中飞出,唱响在几代少年儿童心中。

  无数次进棚录音、在人民大会堂演唱,音乐为李菁提供的舞台如此宽广。但李菁说,这条道路并非一马平川,也有失意和彷徨。“在合唱团坚持很久的孩子,一定经历过从不行到行的过程。”李菁说,但因为“喜欢唱歌”,就是咬牙也要坚持下来。

  第一次来考合唱团,李菁没考上。当时,小李菁扒着铁门往里看,心里难过死了,但还是较劲说,明年一定再来考。第二年,李菁果然又出现在考场上,歌声感动了老师,自信征服了自己。

  最受打击的是在小学四年级,“当时老师觉得我不行,什么活动和演出都不让我去,我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没走。我喜欢唱歌,放声歌唱的感觉像吃棒棒糖一样美好。”

  坚持下来的李菁得到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唱压轴歌曲的机会,重新找回感觉,再次成为主力。只要有渴望和拼搏,就有无限可能,就可以意气风发。李菁坚信这一点。

  “小时候如果没来这里唱歌,就不会有这么专业的学习,得到与高级别作曲家合作的机会,收获这么丰富的经历。”李菁说。

  虽然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每个周六晚上,李菁还是要回到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协助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专职指挥孟大鹏指导合唱团的弟弟妹妹们唱歌。“每周六晚,孩子们一唱就是三个小时,真是乐在其中。”孟大鹏指挥说。而他,更是出于对歌唱事业的热爱,从1983年开始,在这个合唱团教唱歌已经26年。每年看着一拨拨的孩子高高兴兴地来,又看着一拨拨的孩子恋恋不舍地走,孟大鹏这样安慰自己:“孩子总会长大,但音乐是另一种世界语言,孩子们走到哪里心都是相通的。”

  每个星期四晚上五点半到六点半,是8岁的小学生路路在中国儿童中心学唱歌的时间。2岁的时候,妈妈偶然发现她用直直的嗓子唱出一句“草原上只留下我的歌声”。随后的几年,她跟着光盘“自发”地学了不少儿歌,从只言片语到大段大段地演唱。如今,每周四从中国儿童中心唱完歌出来,音符仍在她的小脸上跳跃,歌声洒满了回家的路。

  “唱歌对孩子的朗诵很有帮助,听着孩子们以歌声般的抑扬顿挫读课文,也是当老师的一种幸福。”北京一所小学的班主任张蕾老师说。

  “歌唱让孩子更好地学会了表达。”中国儿童中心的声乐老师董奕卓说,“在我的学生里,不少学生通过放声歌唱,性格从腼腆变得开朗,放声歌唱让孩子们的真诚得到释放,学会用心体会,学会了与人交流。”

  “太阳,太阳,给我们带来七色光彩,照得我们心灵的花朵美丽可爱。今天我们成长在阳光下,明天我们去创造七彩世界……”“谁能有我们这样自豪,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一如歌曲中的昂扬明媚,一代一代少年,在歌声中成长,用歌声书就自己的春天。

  童真,在音符和传统文化浸润中张扬

  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物质相对贫乏,儿歌极大丰富,纵使跑调,也要大声歌唱。21世纪的孩子,物质极大丰富,儿歌相对贫乏,戴着耳机,宁愿自我欣赏。

  “对于孩子来讲,不能再耽误了。”聊起为什么年过七旬还要给孩子们写歌时,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这样对记者说。

  “音乐老师苦了很多年,孩子们一直就是那么几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从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就开始唱了。”谷建芬说。为了让孩子们有歌可唱,而不是一张口就是“老鼠爱大米”,谷建芬一心扑在了古诗词歌曲《新学堂歌》的创作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化成孩子们口中的歌,又变为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食粮。

  第一次进棚录音时,谷建芬发现,孩子们录歌时一点就通,而且迫不及待地要唱。唱起来后,孩子们摇头晃脑,神气活现。谷建芬恍然:原来这是孩子们骨子里就有的东西,是潜移默化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精神。

  写好《新学堂歌》,谷建芬创办了“新学堂歌(www.xinxuetangge.com)”网站,然后她四处奔波,亲自到多个城市推广。在古诗词歌进校园的过程中,北京市古城职业高中的一个男孩子说了段心里话。

  那个长相清秀的男孩叫小苗。他说:“一开始老师要我们学古诗词,大家说什么年头了,谁还听这个。但耐下心来听完后,发现《新学堂歌》很有韵味。”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对谷建芬说:“谷奶奶,我喜欢古诗词,不喜欢周杰伦。”谷建芬笑了:“孩子,周杰伦的歌也很好听,要多学点东西。玩的时候唱唱周杰伦,学习的时候唱唱古诗词。”

  无论是更具现代感的流行歌曲,还是回归传统的古诗词歌,只要歌词里有童趣和童真,技术上不拔高,就能够滋养孩子的心灵,还原音乐的本质。孩子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儿歌来打开心扉,拨动心弦,点缀童年,点亮人生。

  孩子们的歌声,音符可能会很简单,歌词可能会很幼稚,但只要热爱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美好的“回声”。

  来,孩子,放声歌唱吧!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