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两岸一甲子研讨会论文披露 提和平协议构想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09年11月12日13:19
  中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本周将在台北举行,台湾媒体抢先披露了研讨会部分论文内容,其中包括学者个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协议初步构想。

  国台办发言人杨毅10日证实,由台湾的民间团体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台北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等28名大陆学者将以个人和学者身份应邀出席。

  他指出,这次研讨会是两岸学界一次民间性的学术研讨活动,同时又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新形势下,首次在岛内就双方关心的包括政治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自然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建议成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参与研讨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将发表《试论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两岸共同治理》论文,以两岸共同治理为基础论述,大胆建议双方成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共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两岸共同事务的合作问题。

  他还提出“国家球体理论”,诠释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定位,试图对两岸政治分歧“解套”。

  刘国深认为,两岸一旦涉及公权力,就会产生敏感的政治联想,再好、再急的案子,也不得不搁下来。为此他建议,将公权力的行使区分为政治性事务和行政性事务,两岸搁置争议的部分,应严格限制在高阶政治议题,低阶行政层面问题可逐步展开交流合作,逐步走向共同治理。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法制化

  社科院台研所政治室主任谢郁将在会上发表的论文,提出两岸和平协议初步构想。她指出,两岸达成和平协议,具有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可以“两岸共同协议”形式,将“两岸同属一中”法制化等重要意涵。

  谢郁提出,和平协议应有四大性质:一、应是两岸在尚未统一的情况下,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最终迈向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的阶段性协议,并非最终解决两岸问题的“终极协议”;二、应是两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架构,并就两岸存在的一些重大分歧性问题,作出初步安排的基础性协议;三、应是针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整体形势,进行规划的综合、框架性协议;四、是一国内部的协议。

  谢郁还提出和平协议五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循序渐进,互惠双赢,不受外力干涉。她认为,两岸和平协议的步骤有三:先拓展两岸交流,增进互信;正式开启政治谈判,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推动两岸深度政治协商,建立军事安全互信,达成和平协议。

  依据谢郁构想,和平协议内容包括: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结束敌对状态、反对“台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以及两岸涉外事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是主足于从政治和法律角度,确立两岸关系现状和未来走向的制度性框架。

  为领导人“试试水温”

  活动筹备方、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副执行长吴建国撰文指出,今年适逢两岸“分治”一甲子,马英九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重要政策;胡锦涛也以“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相回应。在这样共同营造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得以迅速发展。

  他说,马英九提出两岸“外交休兵”的想法,胡锦涛也允诺给与台湾合乎身份、适当的国际活动空间后,两位领导人前瞻与积极的意见,将如何落实?两岸金融备忘录(MOU)与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又如何实现?两岸在和平发展原则下,已无军事对立的必要,如何从军事交流,逐渐朝向建立军事互信与预警机制的目标前进?这些现实政治的运作,往往需要观潮人先跳下来,试试水温,为领导人提供一手的可行性信息。

  “三十年前我做过这样的事,三十年后,我同样愿意再做一次。”吴建国在文中写道,“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忍耐,创造下一个甲子的否极泰来,应是主办这次会议、大家热烈支持参与这次会议共同的愿望。”

  另据《中国时报》报道,出席“两岸一甲子”研讨会的大陆智库学者还包括国防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潘振强少将、中台办研究局长黄文涛、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等军政理论专家;台湾方面将有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国安局”前副局长胡为真、前“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国民党智库国政研究基金会科技经济组召集人林祖嘉等人出席研讨会。两岸与会专家将分成政治组、经济组、综合组,就两岸互信机制、台湾参与国际事务等进行研讨与交流。

  对于此次学术研讨会,台湾当局“陆委会”官员强调,这是两岸常态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并未涉及任何政府授权或委托研究项目,在大陆专家学者访台期间应会适度沟通交流。

  更多新闻 聆听中央台

  填写好友的邮件地址:(如同时推送多个邮件地址,请用“;”号隔开)

  责编:陈钟 来源:中新网

  中央台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C) 京ICP证090147号
责任编辑:张春蕾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