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战略保证”:一个中美关系新词引发的遐想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12日19:16
  奥巴马访华行前,中美双方政要、专家学者穿梭于太平洋上空的频度明显加快。

  10月28日,美国华盛顿,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正在进行访问,并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就加强军事交流达成了7项共识。

  10月29日,中国杭州,美国三位主管经贸事务的“重量级”人物——商务部部长骆家辉、贸易代表柯克和农业部部长维尔萨克——齐聚西子湖畔。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双方一致承诺,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中美高层的频繁互动,被媒体称为“预热”奥巴马访华。

  而这种预热动作,其实还表现为美国对华思维层面的跟进,它更加触及中美关系的内核。由此,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有可能在奥巴马访华期间被正式提出的新名词引发了种种遐想。

  一个关于中美关系的热词

  美国新安全中心,奥巴马政府倚重的智库。9月24日,该智库为一本新书《中国的到来:一个全球伙伴的战略框架》举行了发布会,包括美中关系“新学派”在内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中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上引起太平洋两岸关注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二把手、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他发表了一篇演讲——《本届美国政府关于美中关系的设想》。演讲中,这位学术上具有战略思维、仕途上成长于全球化高潮时期的美国高官,对于美中关系提出了一个新名词——“战略保证”(StrategicReassurance)。这个词一出口,迅速缓解了人们的“听觉疲劳”,随之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热词。

  斯坦伯格直言:“战略保证是一个核心的条件……正如我们和我们的盟友必须表明的,我们已经准备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和成功的大国的到来,中国也必须向世界和其他国家保证它的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全球角色不会以其他国家的安全和幸福为代价。”

  斯坦伯格的演讲大意,具体说来就是:总结美中建交三十年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结为伙伴”而不是“谋求挫败中国的雄心”,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更为有利,考虑到中国的崛起是大势所趋,美国的政策选项是迫切地需要与中国“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而不是陷入“相互竞争与对抗的境地”,美国欢迎一个崛起的中国,但要求中国的崛起不损害别国利益。

  他还暗示,奥巴马访华的时候也要提出这个问题。

  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复杂心理

  人们或许还记得,在不久前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的日子里,大洋两岸曾参与中美建交进程的重量级前任或现任政要、战略家和学者,或通过演讲、或通过撰文感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30年后的中美关系会发展到今天如此紧密与重要的程度。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3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展现了人类发展的奇迹。北京奥运会成了中国崛起的缩影,经过全球媒体的聚集与放大,深刻地触动了全世界。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同样受到影响,但仍可谓保持着高速运行态势,以至中国经济规模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快地跃升,可能加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在国际关系领域,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成为超级大国潜质”的国家,其力量的提升势必引发世界复杂的心理反应。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说明,一个后起的大国,往往会由于利益扩张受限于既有空间而挑战现存的大国或国际秩序。也有更多的例子说明,后来者常常会被领先者习惯性地遏制甚至打压。这就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领跑者总是担心被超越,即使一时不被超越,这种担心也总是存在;跑在后面的同样担心,领先者是否会使绊子,或抱团阻止后来者居上。

  中国与美国政治、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完全不同,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这就是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的战略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美国作为西方霸主对新中国施尽种种扼杀、遏制的招数。即使在改革开放后,在不断融入国际秩序、实现国家跃进的道路上,中国也时常遭遇美国的阻遏。美国对台军售对中华民族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中国“入世”的道路上充满种种艰辛。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保守势力面对苏联的垮台,图谋另树一个遏制的靶子,以维系庞大的军工联合体的运转和其生存的政治环境。而在政策层面,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战略尽管以接触为主调,但遏制一手同步强化。小布什政府初期,太平洋黑风恶浪顿起,有人甚至认为,这盆水可能再也难复平静。

  然而,在一个相互高度依赖的世界,遏制只能是一种自缚手脚的绳索,损人不利已。被认为是美国最保守的布什政府,很快与中国展开了建设性合作,在任八年,中美关系反成为其任内为数不多的外交遗产。

  不过中美战略上的猜疑并没有消失,即使在经济层面也同样如此。时下的美国学界,对中国的发展仍有不放心者。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时有出现,压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似乎也并未停息。

  曾提出“G2”概念的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伯格斯滕,2008年在《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的崛起:挑战与机遇》。文中认为:当今世界上只有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家有资格成为经济超级大国。让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一个负责任的支柱,是未来数十年的巨大挑战之一。美国和欧盟有意让中国融入这一体系,但中国似乎有不同的目标,其寻求的战略与现有标准、规则和制度安排相冲突。

  由此看来,斯坦伯格的“战略保证”,正是美国国内 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复杂心理,当然其中也有期待。

  有正面意义但显得空洞

  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坦率地把沟通触及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核层面,有其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战略保证”有正面意义。如今,形势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到了中美两国需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或延后双边关系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的时候了。

  说“战略保证”有正面意义,从字面上看主要表现于:一、提出“保证”比相互存续猜疑要好,否则战略互信的建立只能是一句空话;二、这种保证是相互的,当然,美国的强势地位可能更有利于把握形势;三、它是非零和性的,双方着眼于共同利益而非受制于分歧,中美积极合作全面关系面临着新的发展空间。

  应当说,与四年前时任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的“利益攸关方”相比,“战略保证”有着某种承继性。但后者还显得比较空,虽然它着眼于建立某种互信,但此一概念却正是中美双方缺乏互信的产物,何况斯坦伯格演说中要求中国的“保证”正反映了他对中国的不放心。

  在涉及中国国家利益与民族重大关切的问题上,中国当然不会任由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美国在台湾、人权、尊重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等问题上要有实际的姿态。

  中国崛起如何才算是不影响或不损害别国,由谁来认定,其程度如何界定,都不是一个口号就可以解决的。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会把国家安全寄托于另一个国家的战略保证之上,尽管我们可以也需要与各大国增强战略互信。

  中国奉行和平发展,有其内在必然性,这是中国近30年国家崛起的正确道路。与美国建立起一种建设性关系符合中国的利益,也是世界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

  应该说,奥巴马这位生于冷战时期、成长于全球化时代的美国政治领袖,多少也有点新思维。他的“多边”“合作”“全方位接触”等动作在世界上得分不少。奥巴马曾经说过,美中关系将重塑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未来。他的此次访华,能否为“战略保证”背书,能否更明确地表述并得到中国方面的回应,人们可以拭目以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梦孜)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该刊联系。 (来源:《环球》杂志)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