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医生的这台笔记本无声地剥开了事情的真相。 刘大颖 摄 |
记者手记:如多一点认真 第一次调查不至于草率
当真相一点点剥开,我很心痛
——本报记者亲历“婴儿徐宝宝死亡事件”调查手记
刘大颖
南京市儿童医院发生患儿死亡事件后,我和众多关心患儿命运的网友、读者一样,被一个个疑团纠结,期盼着能有人告诉我事实真相:那天晚上值班医生有没有在上网玩游戏?医生护士在救助徐宝宝时有没有尽职?医生到底是不是在徐宝宝母亲下跪哀求后才采取急救措施的?而这些问题在患者家属和医院的第一次调查中因各执一词,真相难解。前天下午,我终于有了一个亲自了解事实真相的机会,我作为媒体代表,分别在三个小组参与对当事医生进行的问话调查、查阅问话笔录、查看事发现场录像、查看毛晓珺医生上网记录。
越了解真相,就越让我对这起悲剧心痛。如果多一点认真,第一次调查也不至于这么草率;如果多一点责任,或许徐宝宝的悲剧可以避免;如果多一点爱心,或许能得到宝宝家属的谅解……
如果多一点认真
第一次调查也不至于这么草率
11日下午,调查组开了碰头会,组长是南京市卫生局的纪委书记丁海洋。毫无疑问,调查组必须把患儿家长反映的几个焦点问题弄清楚,毛晓珺医生值班时状况、跪求医生抢救等。因为此前一天,儿童医院第一次调查已经推翻了家长的说法,医生没有上网玩游戏、不存在跪求后医生才抢救的情况等等。这几个核心问题需要得到调查突破。
调查组讨论后,明确了查清几个关键问题的方法,一是查毛晓珺医生电脑上网记录,二是从当事医生的调查谈话中寻找突破口,查清有无隐瞒事实真相的说法。谈话调查的气氛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因为当事医生和护士是一个个进会议室的,桌子一面坐着被谈话人,另一面坐着四五名调查组成员。如果被调查者说话中有漏洞,会被任何一名调查者进行追问,哪怕是否敲门、说了几句话这样的细节问题。
最早的突破是和毛晓珺医生谈话。毛晓珺医生承认了上网玩QQ围棋游戏的事实,尽管他辩解了是患者走后才玩的,但这已不重要,因为医生值班时是绝不允许上网玩游戏的。此后,陆续有上网记录查清。这一被前一天调查称为“医生没玩游戏、在写论文”的说法一下子被推翻。患儿家长反映的毛晓珺医生玩游戏是事实。而这一事实为什么在前一天儿童医院调查中就没查出来呢?我想,一是毛晓珺医生当时对院领导说谎了,二就是院方调查也太不够认真,偏听偏信了。
让我感受更强烈的是下跪求医生事实的确认过程。我们根据患者父母反映的大约下跪时间,查看了监控录像,清清楚楚可以看到下跪情况的存在,而李旭医生回答调查问题时,也亲口承认患儿母亲在护士台前她面前下跪求她快喊急救医生。这个事实按理说也应该是比较容易确认的,可前一次调查居然也否认了“下跪”。我问过李旭医生,她告诉我这是第一次接受调查,此前医院根本就没有调查过下跪的事,再一次证明了第一次调查是草率的。如果认真一点,真相完全可以弄清楚。
如果多一点责任
或许徐宝宝悲剧可以避免
在调查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徐宝宝死亡的悲剧能避免吗?从5个月大的徐宝宝患的病情来看,是一种叫眼眶蜂窝组织炎的病,这种病是儿童临床上的常见病,也许可能就因为是常见病,医生小看了它。其实,从我参与调查的情况来看,病情凶险是客观的,这些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有限是一个情况,但主观上责任心不够,确实让人难以宽容。
在调查中我听到晚班护士毛婷说:4日凌晨3点多,徐宝宝母亲告诉她,3日在门诊的徐医生真好,看病看得仔细。而且是徐医生觉得孩子问题严重,立即收了孩子住院,还写了“内科会诊”。在调查中,我也了解到,孩子是住在眼科,但家属一直希望内科专家来会诊,但管床医生没有安排。如果会诊,事情也许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吧。
还有我在调查眼科主任陈志钧时了解到,陈主任3日那天不当班,是4日的班,3日下午徐宝宝的管床医生冯晓津下班前给他打交班电话汇报了徐宝宝的情况,陈主任听说了这个特殊病人,是眼眶蜂窝组织炎,就告诉冯晓津这个病人最好别收在他们科,如感染发烧厉害,应该在ICU或者监护室。如果陈主任的话能引起冯晓津医生足够重视,联系徐宝宝进入ICU重症监护室,或许在徐宝宝病情发作时,能够得到最好的急救。
3日晚,家长在那一夜找了7次护士台和医生,毛晓珺医生出来看了三次,如果多一点责任心,也应该判断孩子出情况危险,如果早点联系转科,就算悲剧无法避免,也算尽了医生的责任吧。
如果多一点爱心
或许能得到徐宝宝家属的宽容
参与完调查,我真的理解患儿徐宝宝父母为什么如此悲愤。除了失去宝宝的痛苦,还有更多的无助,对冷漠的憎恨。从对几名重要当事医生、护士的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医护人员缺乏爱心,让患者家属在心理上陷入绝境。如果在医护过程中给孩子多一点关心、爱心,仅仅是医疗技术水平的不足,这个结局或许家长也不会这么悲愤,或许家长能宽容、理解医护人员。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次调查谈话是,耳鼻喉科李旭医生听到外面喊医生后,起来开门看了不是找她的,居然就关上门继续睡觉了。作为一名晚班医生,看到有紧急情况,理应出来协助一下,如果李旭医生当时做到了,患儿母亲可能心里会稍稍宽慰一点。 本报记者 刘大颖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