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妈祖:中华民族的海文化情结(组图)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1月14日08:22
刘瑶 晓湖 马丽

  
  缘起天后宫

  电视纪录片《妈祖》总导演李家森说起他与这部纪录片的缘分要追溯到1983年。那时,他刚工作不久,负责文化艺术新闻采访工作,由冯骥才老师带领,来到天后宫。20岁出头的他这是第一次来天后宫,之前只是听老人提起过天后娘娘和拴娃娃的故事。由于“文革”时期无人管理,唐山大地震后,天后宫还住进了“72家房客”,他对天津天后宫的第一印象竟然是——破烂不堪。院子里晾着被褥,刻着道光某年的青砖一块块碎裂、崩落,曾经五彩斑斓的壁画早以风化、磨损得难以辨识,天后宫张仙阁的房顶上还长着碗口粗的树,他把这一切都拍摄成资料记录下来,并采访了天后宫里的房客。从此,李家森就与妈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为采访记者,李家森亲历了李瑞环市长为修建古文化街召开现场办公会、天后宫修缮、重树妈祖金身开光仪式等等。此后,天后宫一有花会、皇会,李家森的摄制组必到。

  随着对妈祖的熟悉和对妈祖文化理解的加深,他找到天津市台办的李继光处长商谈两岸之间传播妈祖文化的事情,从而萌发了一起拍摄妈祖纪录片的想法。2007年,李家森带领相关人员开始策划拍摄这部纪录片。

  天道酬勤。拍摄过程中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剧组顺利地拍摄到了祖国各地截然不同的美丽风光。南边是湄洲岛和阿里山日月潭的旖旎风光,北边是津门故里的鹅毛大雪。还有几乎没有游客去过的澎湖列岛,都一一拍摄到了。

  在拍摄的行程中,让李家森惊讶的是,摄制组发现在不靠海的地方竟然也有妈祖庙。在古代,由于人们面对大海的无助,试图寻求神灵的庇佑,所以在当时妈祖有大批的信众不足为奇。但如今,万吨的巨轮已经征服了大海汹涌的波涛,妈祖的文化和精神还能如此影响着海峡两岸越来越多的信众和同胞弟兄,这是让人佩服的。

  天津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妈祖文化旅游节,每次盛况都比上一次更加壮观。人们心目中的海神现已成为一种精神,植入到华人的心中。妈祖文化最深的内涵在于人格魅力,在千百年的嬗变过程中信众不断丰富妈祖的完美道德品质,妈祖形象已成为道德的化身,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大成。对于妈祖的信仰流传千百年而不衰,缘于人们情感历程中始终固守着的一种信念——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一份朴素的亲情。

  李家森说:“电视纪录片是电视作品的最高形式,其真实、客观地描绘人物,叙述事件矛盾冲突,并且还有较强的故事性。最重要的它不是易碎品,它有很强的历史性,这是极为珍贵的。社会发展至今,妈祖精神还在延续,我们这些被妈祖精神感召着的电视人,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拍摄和制作了这部片子,希望能以此来继续弘扬妈祖文化、妈祖精神。”

  他乡遇“亲人”

  蔡长奎是天津天后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天津市民俗博物馆馆长,也是一位画家。从1985年筹备天津天后宫重新对外开放到现在,已经在天后宫工作了二十多年,也为保存发掘天津天后宫的历史遗存,为将妈祖文化弘扬发展奔波了二十多年。身为画家的他,还创作了现代风格的大型壁画“天后升祭图”,并将其赠送给台湾各妈祖庙。

  电视纪录片必须设定一个串场人物,作为片子的主线,无论从知识、阅历、人脉关系,蔡馆长都再合适不过了,摄制组就没想过其他人,非蔡长奎不可。可是,蔡馆长平时工作很忙,本来只是计划为纪录片拍摄做好联系接待、撰写串场词等幕后工作,没想到自己硬是被推到了幕前。一开始他真是不适应啊,站在摄像机前手都不知怎么放,一个拉门的动作竟然拍了十几条。进了摄制组一段时间后,蔡馆长的热情被渐渐调动起来,为了配合拍摄任务,他总是挤出更多的时间来与摄制组并肩战斗。大陆和台湾很多妈祖宫庙的管理人员,都是蔡馆长的好朋友,摄制组无论到哪个地方,都被如同亲人一般接待。

  在澎湖的妈祖庙,当地的管理人员听说摄制组来自天津,特地将大家带到庙里一座妈祖像前,介绍说,这是“文革”期间从天津流到香港的,后来这尊像又被台湾商人请到了台北,最后辗转至此。起初,虽然可以看出这尊妈祖像的造型有北方特色,但是蔡馆长并不能确定这就是从前天津的妈祖像,最终能确认的方法就是看到妈祖娘娘里衣的颜色。由于天津距离北京很近,所以天后娘娘的服饰都非常贴近传统的皇帝后妃的衣着样式,里衣是红色,与南方常用的金色不同,所以只要这尊天后像的里衣是红色,那便能确认了。但是,没有人可以看这件衣服,也从未有人看过。在争得当地妈祖庙负责人同意后,蔡馆长才打开妈祖像外衣看到了那件鲜艳的朱砂衣。这一刻,在场的每个人都看到蔡馆长的眼睛红了,泪珠在他眼眶里打转。他仿佛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激动和内疚之情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是这尊妈祖像在海峡的这一岸也一样能受到膜拜,由此产生的大爱、大善的精神是相通的,内疚的是,这么多年来家乡人不知道失散的亲人在这里,甚至不知道有个失散在外的亲人。

  谈到《妈祖》这部片子的拍摄过程,蔡馆长提到了两个字,“缘”字和“情”字。“我们因为这部片子让更多对妈祖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聚在一起,这是一种缘分”,他又谈到了李家森导演:“从1983年开始他亲眼目睹了天后宫的发展过程,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到今日的气势恢宏、香火不断,这都凝结了他很多的感情。”对于蔡馆长本人,二十多年对工作的奉献也倾注了一个“情”字。他讲述了在台湾拍摄时的情景:台湾的天气很炎热,所有的工作人员却都冒着酷暑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拍摄工作,力求做到完美。常常一个镜头就要拍很长时间,经常是片子拍完了,蹲在地上几十分钟的摄影师几乎站不起来了。就是这样的研究,追求细节的完美,每一个镜头都倾注了情字。

  在介绍这部片子时他说:“与之前的妈祖题材纪录片相比,这部片子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从历史、文化、信仰三个方面反映了妈祖文化,真正体现了"天下妈祖是一家"的精神,特别是从文化角度诠释妈祖的文化信仰,学术价值很高。”

  文化连接两岸情

  天津市台办新闻处李继光处长也是《妈祖》的策划人之一,他说:在策划的时候,我有个感触——文化是最容易触碰人灵魂的东西。两岸妈祖文化交流,蔡长奎首开先河。妈祖文化这种共同的信仰让两岸民众产生了更多的交流和往来,原先的误会和不了解就都逐渐消融了。天津四届妈祖文化交流旅游节,台湾的民众来了很多。由人和人之间的见面、联系发展到经济文化的交流,以至于两岸更多方面的沟通。对于我们媒体来说,就是站在一个文化的视角,来搭建架接这样一个沟通的桥梁。两岸的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妈祖把两岸民众连接到一起,意义重大。

  妈祖文化起源于福建沿海,而后传播到台湾。台湾城乡各地都有妈祖庙,历史最悠久的要数台南大天后宫、北港朝天宫等;占地最大的要数台南鹿耳门天后宫;信众最多的则是大甲镇澜宫,每年都要进行两次规模盛大的游神赛会活动。今日的台湾,在2300万人口内,有1000多万妈祖信徒。台湾妈祖信徒对湄洲祖庙的敬祀,为湄洲引来每年数万名敬香者。而台湾信众的捐献,使湄洲祖庙日益扩大,成为中国占地最大的庙宇之一。

  海峡两岸妈祖信仰发源于福建湄洲,又随着移民来到台湾并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从妈祖信仰到妈祖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妈祖文化内涵丰富并在今天的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增进两岸民族感情、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和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尽管两岸因政治上的因素隔阂多年,但文化的深层结构相同,使两岸仍然具有许多共同点以及文化上的共鸣。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丰富的内涵,并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增强两岸同胞感情、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作用。珍惜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并把她发扬光大,是今天人们的一份责任。

  今晚6:55,由天津电视台历时两年半精心制作的三集电视纪录片《妈祖》将和广大观众见面。天津电视台滨海频道计划于今明两日晚6:55、后天晚6:25连续播出,国际频道美国东部时间11月17、18、19日每晚9:15向海外观众播出。

  该纪录片三集分别为:上集《同沐神光》、中集《海峡寻踪》、下集《馨香四海》,全景式展现妈祖历史文化传承和在华人世界的广泛影响。这样的电视作品在国内尚属首部。

  《妈祖》2007年春在天津开机,以绵延千年的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延续和传承为主要内容,体现两岸民众间因妈祖而产生的文化和情感交流。

  在台湾2300万人口中,妈祖信众约有1600万人,占到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全台湾有510座妈祖庙,各妈祖庙的文化形态各异,表现在建筑、礼仪、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2008年11月,摄制组赴台拍摄,将台湾北港朝天宫、大甲镇澜宫、澎湖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等风格独具、各领风骚的著名妈祖宫庙一揽镜头之中。天津电视台是登上澎湖列岛的第一家大陆媒体。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澎湖天后宫,将于今晚在荧屏上第一次和观众见面。

  此外,郑和七下西洋出发地江苏太仓浏河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的代表上海天妃宫,以及香港天后古庙、澳门妈祖文化村等,也都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摄制组撷取了各地妈祖建筑、绘画、雕塑、礼仪、庆典等文化精华,构成一幅深邃隽永的画卷,使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到妈祖文化的超凡魅力。片中对周汝昌、冯骥才等历史文化学者的采访,将有助于观众进一步深刻理解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该纪录片的另外一大特色是突出“情”字。三集中始终贯穿着因妈祖而结缘的海峡两岸民众浓浓的手足亲情。其中,有1987年台湾大甲镇澜宫等宫庙信众首次来大陆妈祖祖庙参拜,开启两岸妈祖大规模交流时留下的珍贵资料;有福建湄洲祖庙首任董事长林聪治“文革”中保护妈祖金身像,并与台湾信众携手重建祖庙的故事;中集《海峡寻踪》详细描写天津和台湾各天后宫的深厚情谊:在澎湖天后宫竟然发现“文革”中辗转到台湾的天津妈祖娘娘的塑像;北港朝天宫内珍藏着天津天后宫蔡长奎馆长手绘的妈祖巨型壁画;而台南大天后宫的皇家气派和院内的水井与天津天后宫宫庙布局如出一辙……文化同源、血浓于水,妈祖将两岸人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摄制组在湄洲

  摄制组在台南大天后宫

  雪中的天津天后宫

  依山而建的湄洲妈祖祖庙 对话 失去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蔡长奎——天津市民俗博物馆馆长、天后宫管理委员会主任

  记者:天津的妈祖文化和皇会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影无形,在保护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呢?

  蔡长奎:非物质文化完全是口传心授,在过去可能是世袭的,父亲是法会的,孩子会继承父亲,也加入法会,现在这种情况少了。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比如天津北门内的高跷会,这个花会活动永远在北门内,在过去来讲,传承不成问题,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居住地格局,使得这类非物质文化没有了载体。天津妈祖文化和皇会因为天后宫还在,所以它们的发展目前没有问题,然而很多类似的花会所依赖的宫所、街道没有了。还有一个难题是开展花会活动的时间,解放前很多人生活比较闲散,有时间参加花会活动,现在入会者从事各行各业,很难抽出时间,再加上由于房屋拆迁等造成了某些花会活动失去了地域性,导致花会不能出会,就使得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记者:对于这样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有哪些保护措施呢?

  蔡长奎:主要分三方面,对于可以出会的花会,在遇到问题时给予积极的帮助,及时地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挖掘,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保存,帮助某些花会恢复;对花会所使用的器具,特别是一些民俗文物进行妥善保存,从而帮助这些花会发展下去。

  记者:据您所了解,如今参加皇会、各种花会的年轻人多吗?

  蔡长奎:不少,尤其是近一两年,参加的大多是年轻人。而且,更多的年轻人是因为喜爱而参加的。刚才说到,非物质文化需要一个载体,比如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老会,来参加的年轻人就是西码头土生土长的孩子,虽然后来搬走了,但是情系那里。此外,出皇会是为了纪念妈祖的寿辰,这里还有信仰的因素。这些都成为了维系、吸引青年人参加皇会的原因。

  本报记者 胡春萌

  在澎湖天后宫,蔡馆长赠画 在福建湄洲妈祖祖庙采访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