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新任教育部长承载国人太多希望 学生为其捏把汗

来源:千龙网
2009年11月14日15:38
  新任教育部长承载国人太多希望 学生为其捏把汗

  位于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的教育部大门。袁贵仁能不能如网友期盼的那样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贵人”?人们拭目以待本报记者孙强摄

  网友期盼他成为教育改革的“贵人”

  有人说,如今,是教育痼疾重重、亟待快刀下手解决的时代。在这种情势下,共和国其他任何一个部长的易人,也许都不好与教育部部长更替引发的震动相比拟。

  在履新后的一周时间内,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始终低调得有些“神秘”。但也仅仅过了7天,他又高调地回应了社会各界的期盼。

  人们用他名字的谐音,赋予他一个沉甸甸的使命——期待袁贵仁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贵人”。

  各界对新部长的5个期盼

  一盼:给孩子们减负,整顿变态的奥数,实现素质教育

  二盼: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三盼:解决打工子弟异地上学问题,打破地域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四盼:整治教育乱收费

  五盼:惩治教育腐败据人民网

  袁贵仁教育理念集纳

  谈大学改革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基础在大学,关键在政府。政府要鼓励、支持大学改革和制度创新,而不是助长大学千方百计地去争取“免费午餐”。

  谈择校问题

  择校其实是择教师、择好教师,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

  谈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要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有效解决择校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切实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

  谈教育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行创新性教育,建设创新型学校。

  谈学术规范

  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既要靠完善学术激励机制,还要靠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为此,要尽早拿出《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作为各地各校处罚学术失范的基本依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10月31日经表决决定,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公布了这一决定。周济另有任用。”

  连任部长长达6年的周济,在他第二个任期才刚刚过了一年半的时候,把中国教育发展的接力棒交给了担任副部长已8年的袁贵仁。

  谁是袁贵仁?在这则消息传开来之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但这似乎一点也不妨碍人们对教育的热切关注,很快地,网络上充满热议。有网站发出颇为煽情的感慨——“我们能为袁贵仁做什么?”短短10多天,全国各地网友留言千余,从幼儿园教育一直说到大学,拉拉杂杂,排山倒海,似乎要把教育的所有问题一股脑堆到这位新任部长面前。

  其实,与其说是要为袁贵仁做些什么,不如说是在期望他,能为我们、能为中国教育做些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大家都期盼着,像他的名字谐音那样:袁贵仁,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贵人”。

  曾经的同事说他——

  “口碑很好”,“不是当了官就很强势的那种人”

  根据教育部网站显示的个人简历,截至目前,59岁的安徽固镇人袁贵仁主要的工作经历如下:

  1969年起,在老家安徽固镇当了10年教师。

  1978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从此,在北师大待了23年。从普通教师干起,做过系主任,当过教务长,一直做到校长、党委书记。

  其中的1998年到1999年,一度是北京市市长助理、市教委主任。

  2001年,调任教育部,从党组成员、副部长、副书记,干到常务副部长,直到如今的党组书记、部长。

  不过,不管工作岗位怎么变换,袁贵仁的职业生涯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领域。这,或许是人们看好他的一个主要因素。

  2009年11月4日,北师大。华商报记者来到袁贵仁学习、工作过最长时间的地方,试图寻找到他从一个学生成长为共和国部长的轨迹。

  袁贵仁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年的哲学系,现已升级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社学院位于北师大主楼8层。上午时分,老师们大都上课去了,教研室门几乎都闭着。楼道里很安静。走廊墙上的宣传栏里,很容易就能找到袁贵仁的照片和名字。

  从显现的最近时间来看,这些宣传画大约制作于一年前,涉及到袁贵仁的职务称谓,还是“副部长”。

  看上去表情始终很沉静的袁贵仁出现在7张照片里。有3次都是在开会:一次是“价值观教育与文化战略研讨会”,一次是“东亚社会及其伦理价值研讨会”,还有一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体系创新学术研讨会”。几张照片中的袁贵仁都是端坐在主席台中间,正在发言,没有手势。

  还有一些场合:一次在“2003届博士论文答辩会”上,袁贵仁身穿导师服坐着,身后站着几名学生;一次在“哲社学院揭牌典礼”上,身着西装,胸前戴着“嘉宾”红花,坐在第一排。

  还有两张头像,一次出现在介绍哲社学院历史源流的“世纪传承”里,袁贵仁与梁启超、李大钊等近40位前辈、学者的头像在一起。

  另一次出现在“桃李芳菲”,与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哲学家张岱年、历史学家侯外庐以及担任过新华社社长的田聪明、《求是》总编王天玺、一位河南省副省长、一位民政部副部长,还有一些高校校长等十多位知名校友的头像在一起。这幅照片里的袁贵仁,身后一壁书,而他白衬衣、黑夹克,是位学者的模样。7张照片中,只有这幅是微笑着的,其他则是不苟言笑、神情持重。

  宣传栏里还有3个地方出现了袁贵仁的名字。在“哲社学院2000年以来部分科研获奖成果”中,他的名字出现在第一行:“袁贵仁专著《邓小平价值观研究》获得2000年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哲社学院近5年部分科研立项”中,他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研究与编写》,各获得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走廊尽头是一排信报箱,最上面的“1号”信箱也写着袁贵仁的名字。

  对于这个名字,哲社学院乃至北师大,几乎没有不熟悉的。1978年,新生袁贵仁进入哲学系,11年后离开时,他已是该系副主任。

  哲社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卢玲说:“听到袁教授当部长的消息,学院所有老师都特高兴。”在卢玲的印象中,袁贵仁是个非常平和的人,很谦虚,“从来没有自以为是的劲儿”,当教师时是这样,当了校长、部长,还是这样,“不是当了官就很强势的那种”。

  这样的评价得到北师大一些教职工的认同。连续几天,华商报记者在该校校园随访时,多次听到多人表达,说袁贵仁的“口碑很好”、“人很平和”、“没有官架子”、“为人低调”、“是个做实事的人”。

  昔日的导师说他——

  10年乡村教师磨练,“他考虑问题就不会虚无缥缈”

  袁贵仁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现今85岁高龄的北师大教授齐振海。袁贵仁1982年本科毕业,接着读硕士,1984年,提前取得学位,他的副教授、教授、博导身份,也都是提前、破格晋升的,可说是齐先生的得意门生。

  网络上可以查到袁贵仁最早撰写的一篇论文,是发表在《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的《主体修养与物质文明建设》,正是他与导师合著的。他们还合著主编了多部论著,如《人生价值问题探索》、《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袁贵仁还独立写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书。

  北师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有意思的是,齐先生本来是学数学的,后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并作为一生的研究。

  齐先生在学术领域颇有影响的是,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时,创建了北师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室,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而袁贵仁对导师研究的领域予以传承和发扬:1991年,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体系创新上。

  这是令齐先生欣慰的。今年7月,北师大校报采访齐先生,他特别夸奖了这位“最突出”的学生:“他对哲学的经典著作掌握得比较熟,基础打得非常牢靠。他最大的优点在于写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话说原理。我希望学哲学的同学也能像他那样,在把基础打牢的同时又能深入思考问题,挖掘问题内部的深刻涵义,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哲学背后隐藏的智慧。”

  兼容数学和哲学两大学术领域的齐先生,无疑把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传授给了袁贵仁。齐先生还曾这样夸奖过弟子:“他非常喜欢动脑,而且思维方式很新,他总能提出新见解,思考问题总能从表面看到本质,这就是哲学思维。”齐先生说:“我最欣赏的,就是他这一点。”

  袁贵仁上大学以前,曾在农村当过10年教师,齐先生也很看重这一点,他曾说:“有这样的经历,他考虑问题就不会是虚无缥缈的。”

  记者眼中的“老师 ”和“学生 ”——

  有如此谦逊低调的老师,就有如此低调沉稳的学生

  11月4日中午。北师大乐育8楼,齐老先生的住处。齐先生的老伴甘葆露接待了登门拜访的华商报记者。

  78岁高龄的甘葆露是伦理学家,也是北师大哲学系教授。她听了记者说明来意,音调不高又充满歉意地说:“谢谢你,很抱歉,齐先生不在,他出门办事去了。”

  袁贵仁履新的消息发布后,就有北京的媒体找到了齐家。甘葆露老人说,有家报纸的“记者已经来了3次”,但齐先生要么不在家,要么不愿为此接受采访。

  甘葆露老人客气地请华商报记者留下电话号码,表示齐先生回来了会转告他,还告诉记者她家里的电话和通信地址。不过,老人微微笑着,用一种非常歉意的口气劝说记者“别费这个劲了”,“他说了不接受采访,回来见了记者,也不会接受采访的”。

  两天后的下午,记者“不死心”,再次登门叨扰。瘦高个、头发全白的齐老先生在家,他先是连连摆手,山东口音浓重地说“不要(采访)”,接着又将两手合掌于胸前,说“对不起了啊”。

  此前,北师大一位教师曾对记者说,凭他对齐先生的了解,除了是交谈、采访学术问题,“为这个事,估计老先生不会接受媒体采访的”。他说,“这些老先生都是很有个性的”。

  果然不出所料。虽然最终没有采访到齐先生,但在短暂的接触中,他与甘葆露老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甘葆露老人告诉记者通信地址和家中电话时,说到她与齐先生的名字,屡以“齐,是整齐的齐;振,是振兴中华的振;海,是大海的海”,“甘,是甘肃的甘;葆,是永葆青春的葆;露,是露水的露”介绍,诸如此类,认真、细致、清晰、准确地表述。而且,语气温和,接人谦逊,行止低调。虽然这不过是一件极小的事,却能看出老一辈学人的风范。

  导师是如此的风格,作为学生,想必也是如此。

  随后,记者再次得到了印证。11月6日下午,北师大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书店。记者发现一本2008年4月出版的《辉煌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校友风采》一书。在这本570页厚、80余万字、献给北师大105周年的书中,采写有陕西人熟悉的体育教育家王耀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等105人,但其中没有袁贵仁的名字。

  编辑这本书时,已经“贵”为副部级高官的袁贵仁,难道不是“优秀校友”吗?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编辑过程中,(本书)得到教育部主管领导的支持……”与北师大渊源深厚的袁贵仁,想必也婉拒了校友会的采写请求,保持着一贯的低调。

  他的学生说他——

  不只是为他履新感到高兴,更多的是替他捏把汗

  “低调”,几乎成了所有人对袁贵仁的第一印象。前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他的《为了公开》一书里曾用“温文尔雅、充满书卷气,甚至言谈都有些慢条斯理”的字眼,来形容低调的袁贵仁。

  而这种低调沉稳,从袁贵仁的学生身上也能看出来——他把它传了下去。

  北师大哲社学院副院长沈湘平教授,曾是袁贵仁的学生。袁贵仁是他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1月5日上午,华商报记者联系到沈湘平时,果然如意料的一样,他也笑着婉拒了采访。他说,共和国换部长是个常见事,只是“作为学生,此时不方便多说什么”。沈湘平表示,“对老师有利的事,会做;感觉可能不利于老师的事,不会做”。

  尽管没有告诉记者更多“老师的往事”,但沈湘平也认同各界对老师新任教育部部长的期待,他说:“可能过上两三个月时间,大家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到时候再说会好一些。”

  “这个人还不错”——11月6日晚,教育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也向华商报记者做出了如此评价。他说,“内敛”、“斯文”、“温和”这样的字眼用在袁贵仁身上,恰如其分。此前,在多次参加“袁副部长”出席的会议中,他见到的是一位“思维很清晰,用标准普通话阐述观点、布置工作,语句精炼、没有废话,而且不做长篇大论”的高官。

  他在电视新闻中得知袁贵仁新任教育部部长消息后,并不觉得惊讶。作为教育部一名工作人员,他深知“教育涉及社会民生,所以大家对袁部长很期待”。

  但新部长面临的教育问题,痼疾重重。哲社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卢玲说,在为袁教授履新高兴的同时,“跟着就很担忧”;而沈湘平“听说老师当了部长,真的是为他捏了一把汗”。作为袁贵仁当年的同事、学生,他们认为他是“受命于"危难"之中”,而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太复杂,积重难返”,甚至“不是一个部长能解决了的”。

  但身为教育部部长,不解决教育问题,又“舍我其谁”呢?

  而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决定中国教育今后的改革走向,备受关注。

  在中央宣布任命的当天下午4时许,人民网教育频道开辟网页专栏《给部长递个话儿》,一时网路“拥堵”,发帖数千。网友历陈现实中遭遇的教育问题,透露出溢于言表的期待——

  有人疾呼:“时不我待,选题要准,下刀要狠,教育需要稳定,但更要革新!”

  有人建言:“实行教师流动轮岗制,避免优质师资在部分学校相对集中,让全体学生接受公平教育。”

  有人发问:“部长:你好!现在考试成绩决定一个人的高考命运!但试卷成绩是否是这个人的全部能力呢?应试教育何时止?”

  有人观望:“先看看他究竟能给农村教育带来啥再说!”

  令人期盼的高调回应—— 袁贵仁出人意料的3个“非常”让各界为之一振

  网络上的议论愈发炽热,但袁贵仁没露面,延续着低调作风。教育部网站在更新相关人事变更消息后,“部领导重要讲话、重要活动”栏也一直没有袁贵仁的新消息。

  11月6日,华商报记者致函教育部,代表广大读者向袁贵仁提了3个问题——针对社会各界对教育发展的期待,你将首先着手哪些工作?有媒体征集网络民意“给新任教育部部长捎个话儿”,你怎么看?在任期内,你期望达到什么目标?

  这天是星期五。两天后的9日下午,教育部工作人员致电记者,表示“袁部长新上任,工作很忙,采访以后再联系”。

  7日,记者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教育部在河北邯郸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

  这是袁贵仁履新后的第一条活动报道,但这则消息没有涉及到他的更多内容。

  谁也没想到,次日爆出新闻:就在7日当天的闭幕会议上,袁贵仁出人意料地高调回应了一周以来,“社会各界包括广大网民非常关注的这件事情”,他“认真阅读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自己“非常受教育,非常受启发,也非常受鼓舞”。

  3个“非常”一改以往低调的风格,让社会各界为之一振。拭目以待的人们看到袁贵仁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

  全国人大在任命时,评价袁贵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而且“熟悉教育情况”。袁贵仁则表示:“将全力以赴做好今后工作,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他能不能如网友期盼的那样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贵人”?

  因为关乎你我他,所以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