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方多省暴雪成灾后我国南方亦将有大雪至暴雪
气候专家表示全球大部天气正常部分地区天气极端
厄尔尼诺现象虽为中度仍对我国天气剧变推波助澜
中央气象台14日最新预报显示,受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15日至17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及西北地区东部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阴雨雪天气过程。16日前后,安徽、湖北、湖南北部、江苏南部和江西北部等地将出现今冬以来首次雨转雪或雨夹雪天气。
11月以来中国部分地区连续遭遇两次罕见暴雪天气过程,多省暴雪雪量总体平均已达六十年一遇标准,局部地区突破百年一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次罕见的暴雪天气过程?与全球气候变暖是否有关?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强和美国气候专家罗西娜·碧耶鲍姆作深度解读。
文/本报驻京记者赵琳琳、柳建云
专家释疑
强降雪原因?
中高纬大气环流明显调整
记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本次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强降雪天气?
张强:大气环流调整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是造成近期北方强降雪的主要原因。10月底以来,中高纬大气环流出现明显调整,欧亚环流的经向度加大,呈现两脊一槽型分布,这是我国出现强降水的典型分布形势。在这种环流形势下,利于强冷空气直接从极地南下,强度强并且活动频繁,给我国带来强降温。
与此同时,近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偏西、偏北,印缅槽偏强,西南水汽向北输送异常偏强,同时来自我国东海的低层水汽回流也异常偏强,为雨雪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来自南方的两股暖湿气流与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交汇在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
是否会南移?
11月后半月降水区南压
记者:近期的降雪过程主要发生在北方,是否在未来会向南方扩展?
张强:与常年同期相比,预计未来一月我国西北东南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和西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全国其余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11月中旬后期至11月下旬前期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前期将较常年同期偏低,11月下旬中期至12月上旬冷空气活动偏弱,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高。
根据最新海洋大气异常分析和动力气候模式的预测,预计11月中旬后期至12月上旬,我国主要降水区较前期有所南压,降水主要位于淮河以南地区。
该如何防范?
注意融雪造成泥石流滑坡灾害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未来一个月内,应该做好哪些措施来防范灾害性天气?
张强:未来一月河南、安徽、山东、陕西,以及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将可能出现的强雨雪天气,可能对设施农业、交通、林业、电力等部门产生影响。
京、津、河北、山西、陕西及东北地区等地受冷空气影响气温将进一步降低,农作物需要加温做好保温措施防冻害,加强冬前小麦田间管理,预防冻害发生。前期降雪地区要特别关注道路结冰对交通影响。
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面积雪严重的地区要密切关注气温回暖融雪可能造成局部地区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另外,大雪过后大气底层相对湿度大,夜间和清晨辐射冷却容易产生大雾天气,各高速公路要加强管理,做好民航、公路等方面的预警防御工作。
深度分析
放任气候变化可能使气温在本世纪内升高5摄氏度。这样的差异已经赶上了今天的气候与上一个冰期的气候之间的差异……今天和上一个冰期的气候差异是在数千年间形成的,而人为引起气候变化只用了短短一个世纪。
气候专家
1 目前厄尔尼诺现象属中等偏弱
目前热带中东太平洋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出现的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也有一定间接影响。自6月中东太平洋海温达到厄尔尼诺状态后,上升速度变得平缓,海面水温基本维持在偏暖0.5~1.0℃,一部分区域达到了1℃以上,为一次中等偏弱的厄尔尼诺事件。
10月中旬后,海面水温增温范围扩大,大气对海温的响应加快,且较稳定,厄尔尼诺事件通过热带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南方地区降水开始增多。
不过,目前厄尔尼诺现象是否对全球气候有显著影响尚无法确切获知,因为尽管此次有部分国家或地区遭遇了暴雪灾害天气,但并非是在典型强厄尔尼诺现象背景下发生的,目前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属于中等偏弱型,也是非典型厄尔尼诺事件。
全球大部地区天气正常
“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状况正常,有部分地区发生了较极端的天气状况。”他说,以我国为例,总体而言,此次华北地区的强降雪天气属异常,但也有部分地区的降雪量并未超过以往。
据张强主任介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温、高热、强对流天气发生几率会更高,而低温事件发生几率会变小。此次部分地区遭遇暴雪天气和气候变暖并无直接联系。
2 气候异常加剧皆因工业化加剧
“即使与工业化前相比温度仅上升2摄氏度,也会导致新天气类型的出现,从而带来全球性影响,天气越来越多变。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剧烈。可怕的是,放任气候变化可能使气温在本世纪内升高5摄氏度。” 气候学专家、密歇根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罗西娜·碧耶鲍姆这样告诉记者。
气候变暖普遍被学界认为是造成极端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活动正在使全球变暖。凝聚联合国所有成员国2000多名科学家心血结晶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简称IPCC)指出,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地球的平均气温已经升高近1摄氏度。
各种灾害更加频繁
罗西娜告诉记者:“空气和海水平均温度的升高,冰雪的大面积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已使我们看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大冷天以及霜冻天气出现的频率降低,而热浪则变得更常见。尽管澳大利亚、中亚、地中海、非洲萨赫勒地区、美国西部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旱灾更加频繁、更加严重,但全球降水量却总体出现增长。大雨和洪涝灾害变得更为常见,风暴和热带气旋造成的危害,可能包括其强度,都有所增长。”
3 中国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易致灾
近年来,洪水、台风、雪灾等极端天气在中国常有发生,而且每次恶劣程度都有刷新历史之趋势。
对于中国易受气候影响的原因,罗西娜分析说,原因之一是大量人口居住于沿海和地势低洼地区;原因之二是,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等因素导致环境恶化使土地等资源管理更加复杂;原因之三是,大量海洋资源因工业化、沿海开发等遭受破坏。
青藏高原冰川加速融化
由于人口居住地区、经济条件不稳定、农业比例过高、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机构能力有限等制约因素,罗西娜认为,最终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害,其代价(约75%至80%)将由发展中国家承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决策者已经注意到,用于发展的预算越来越多被转到应对与天气有关的突发事件上。”
世界银行研究发现,中国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预测其气温升高幅度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整个东海都将出现海平面上升,北方地区缺水现象日趋严重,南方地区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为其主要河流补水的青藏高原冰川加速融化。
罗西娜总结说,应对气候极端变化应从解决温室气体着手,构建气候智能型世界是未来的出路,关键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