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16日讯 在奥巴马当选之后,华人参政这个话题在国内和海外的中文媒体中一时间忽然热门起来。两位华裔入阁,赵美心在特别选举中当选国会议员,都被认为是华人参政热情高涨的表现。
我刚刚从弗吉尼亚州议会的选举中败阵下来,对少数族裔参政的状况颇有一些亲身的体会。我所在的是本州第四十六选区,历来被认为是所谓“八十:二十选区”,也就是百分之八十的民主党,百分之二十的共和党。作为共和党在这里选举几乎没有获胜的希望。去年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在本区内只获得了二十七个百分点。今年我获得了超过百分之三十六,是共和党人自里根时代以来就没有见过的战绩。
从选票分析上看,我获得的额外票数,主要来自于移民,特别是非洲裔的移民——来自于埃塞俄比亚、苏丹、索马里、加纳等国。原来以为会因为我的亚裔身份而更多投入的亚裔移民特别是华裔移民的投票率并没有很大的增加。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在美国,一个群体或者族裔参政能力的体现,首先在于其投票率,其次才在于有多少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当选或者得到政府任命。后者往往只是前者的结果。一个族裔再人多势众,如果到了投票的时候不出来,那么民选官员就不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倾听这个族裔的声音,所以美国人都知道“民主制度就是投票时要到场”这句话。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要做到却非常不容易。大多数人对总统选举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投票时也会到场,但是对于形形色色的地方选举就会摸不着头脑。比如我所在的弗吉尼亚州菲尔法克斯郡,从总统到议员到校董会,一共有八十个人需要选民投票通过,而且年年都会有不止一次的选举。有许多选举——尤其是突然举行的特别选举——投票率往往只有百分之三至五的样子。
其实对于选民个人的利益来说,地方选举的重要性往往要大于联邦选举。地方选举的结果会决定房地产的税收、其它地方税率、学校教育的质量、道路维修状况等等。投票率低的少数族裔的声音在这些决定里得不到反映,结果经常是利益受到损害。比如我们附近在加宽一条高速公路,道路两旁有富裕的白人区和贫穷的少数族裔居住区。白人的街区组织了强大的反对力量,最后地方政府将道路划到了贫穷的区域里面。受到影响的屋主都必须搬家。
相比有长期组织传统的白人和黑人社区,华裔对地方政治的参与非常少。除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习惯之外,华裔社区也分成了许多互不往来的小团体。大陆人、台湾人、香港人、老华侨,各自有自己的社团,许多人尽管加入了美国籍多年,也受过良好的美国教育,还自认为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美国人。这不仅导致华裔难以凝成一股左右政治的力量,也使得政坛人物即使有心要倾听华裔的声音,也不知道从何开始。一不小心,还要得罪了其他华裔群体的选民。
华裔要在美国政治中发挥影响,首先必须采取积极的介入态度。各个华裔团体应该相互协调,求同存异,找出自己最重要的共同利益,之后以财力和人力去支持自己的候选人——无论这个候选人属于什么种族。这种情况,最近几年在华裔集中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候选人到华裔社区去访问、去募捐的情况也日益普遍。然而,与许多少数族裔比较,华裔的参与率依然太低,这实在是令人比较遗憾的现象。(龚力)
作者简介:龚小夏,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作者长期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媒体工作,熟悉美国政府各个部门以及民间机构的运作,并多次亲身参加各级政治竞选活动,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具体操作有深入的了解。现居美国首都华盛顿。11月初刚刚参加完弗吉尼亚州议会议员的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