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在中国 “文字圣殿”共享荣光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6日19:04
  新华网郑州11月16日电(记者秦亚洲、李亚楠)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纽带的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16日在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正式对外开放的“文字圣殿”——中国文字博物馆同时展出。

  作为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文物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和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40余种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在这座处处彰显厚重文化底蕴的建筑里,向参观者共同述说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原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张公瑾说:“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弘扬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包容性和内聚力。”

  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龟兹文等虽然在中国文字史上昙花一现,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依靠代际之间的口传心授等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张公瑾教授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了10余种少数民族的文字,比如新创的壮文、布依文。”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用壮语编写的小学生教材、壮汉英词典等实物。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家和壮族民族语言工作者遵照中央政府关于帮助无文字民族创制文字的指示,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创制的壮文,于1957年批准为正式文字。

  “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共同保留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血脉。”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倡议者、郑州大学教授王蕴智说,“我在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倡议书和设计方案中,都把少数民族文字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字史中,汉字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相互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曾借助汉字表达。有的少数民族则根据汉字创制而成了属于本民族的书写系统。汉字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是一面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镜子。

  王蕴智说:“经过历史的选择,汉字逐渐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绳系着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

  文字学家认为,虽然汉字早就成为中国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文字,但是少数民族文字在记载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都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哈萨克文专家张定京说:“在中华文明史上,尽管使用的频率、范围和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在法律上平等的。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体现。”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