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国际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学术会议16日在北京举行。新华军事记者石乐乐摄
我国首次国际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学术会议16日在北京举行。新华军事记者石乐乐摄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王东明、许艾素)我国首次国际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学术会议16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收到了国外的200多篇论文,来自国内及法国、德国等的18名军队、民航和研究机构学者,将在2天的会议中进行专题报告。
航空航天临床医学的出现与军事飞行的发展紧密相联,是一种由专业技术队伍负责,对飞行人员和航天员进行体格选拔、健康鉴定、健康维护以及航空航天疾病治疗等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力量主要集中于空军。1979年,全军临床航空医学中心在空军总医院挂牌,至今已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军队临床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各1项。
空军总医院院长马中立介绍说,近年来,世界航空航天临床医学的服务对象已拓展到空中乘客、太空旅行者、机组人员、空运后送病员以及登山者和潜水工作者,“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组织这次学术会,就是力图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推动这一学科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在由军事和非军事领域共享。”
30年来,空军总医院一直承担着军队招飞、飞行员改装体检和部分民航飞行员疑难症诊疗等工作,先后完成了第一、二批预备航天员的初选任务,2005年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招收飞行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马中立表示,未来,空军总医院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力图在3个方向有所突破: 一是结合临床进行气压损伤性航空病、空晕病、飞行错觉、加速度晕厥和立体耐力等航空病的研究,确保飞行人员在空中的身体安全;
二是通过理论、技术手段等的发展,在飞行人员和航天员的选拔中,更能好中选优;
三是通过多种手段,对航空病进行预防、矫治,拓宽招飞渠道,延长、保持现役飞行员飞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