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年打赢冬枣市场战
来源:
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1月17日08:27
本报记者 张立平
编者按
农产品销售难,既是经济问题,又关乎民计民生,已成为全国很多地区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更是农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农民种的菜、收的果怎么卖、卖给谁、什么价?不仅牵动着农民的心,也同样牵动着政府的心。
近日,来自西青区的消息:有着“百年枣乡”之称的张家窝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2000吨冬枣销售一空,农民丰产又增收。从表面看,这只是当今市场经济浪潮中小到可以忽略的几笔交易,然而其背后却蕴藏着农业如何完善产销体系、适应市场的大问题。今天,我们通过解剖这只“小麻雀”,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卖难的破解之道。
津报调查
津沧公路两侧,绵延数十公里是大片大片的枣园,这是西青区张家窝镇万亩冬枣种植基地。初冬时节,这里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一些枣农在进行着收后追肥,以确保来年再有个好收成。
回顾10月底结束的张家窝镇第三届冬枣节,镇农业办公室主任张俊喜仍然十分激动,指着眼前一片枣林对记者说:“9月25号以后冬枣陆续成熟,这里到处是人,观光的、采摘的、批发的,车子排了很长的队。一个月时间,2000吨冬枣全卖了,1500万元进账,就像打仗一样!”
张俊喜把卖冬枣比喻成一场战役,形象又准确。因为在今年日趋白热化的冬枣竞争中,这的确是要讲究战略、战术的。
丰收·枣贱
在采访中,很多农民对记者说,今年是农业的“大年”,各种农产品大丰收,冬枣当然也不例外。据了解,除张家窝镇的万亩枣林有5000亩结枣以外,周边枣乡的冬枣树也相继进入“盛果期”。据不完全统计,本市静海、大港、河北省黄骅、山东省沾化等主要枣乡的种植总面积超过了120万亩,总产量达到10万吨,比去年增加了20%。
“今年冬枣的价格可能不会太高。”面对丰收形势及有限的市场容量,张家窝镇的农业干部们这样估计。果然,9月底枣市一开,批发价格与去年相比每公斤就降了近2元。高村枣农丰立起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冬枣地头批发价是每公斤3至5元钱不等,最好的大规格特级枣是11元。老丰说,卖得最火的当属2005、2006年,普通枣每公斤达到了20元,那时冬枣还没现在这么多,物以稀为贵。
的确,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张家窝冬枣曾经经历了“人无我有”的市场阶段。从2001年引种,到2003年开始结果,一直到2007年,冬枣价格居高不下,全镇枣农从几十户发展至近千户,形成了高村、老君堂、东琉城、张家窝、薛庄子等冬枣专业村,最多的农户一家就种了16亩。在镇里种苗补贴、技术服务等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们受益于冬枣产业的发展,冬枣成为该镇农业的支柱。该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刘俊辉直言:“当时选择冬枣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推品种,是看中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一公斤枣几十块,这的确是块诱人的蛋糕。但当时也预料到,随着各地种植规模的扩大,冬枣的价格肯定会理性地回落,即便是每公斤3至4元,也比较合算。”(下转第3版)
(上接第一版)
不出所料,从去年开始,特别是今年,越来越多的枣农感受到了冬枣的“冬天”,昔日的贵族水果,已经脱下高贵的外衣走进了普通人的餐桌。
破解·突围
解决农产品卖难,是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农产品营销中充当什么角色?面对冬枣总量的急剧增长,分析销售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刘俊辉说,政府没有把农民推向市场,而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同时及时提供各种服务及政策扶持,由于冬枣自然状态下只有不过一周的保鲜期,所以收获的一个月中、甚至更早就打响了“短平快”的团体仗。
首先解决的棘手问题是搭建交易平台。作为本市较早开展冬枣种植的乡镇,枣农大多是自己雇车到几十里之外的市场卖枣,或是坐等批发商前来收购,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运输成本,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特定的风险。今年镇政府投资50万元建起占地10亩的批发市场,搭建冬枣专业产销平台,吸引了来自天津、北京、河北,甚至山东的客商前来交易,该镇近千户枣农通过这个市场进行交易,交易量占到总产量的80%。不少农民反映,有了这个交易市场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今年的冬枣一斤没烂。
种枣要有技术,卖枣同样要讲究策略。枣市一开,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分成三个小组下沉到村,把为农户提供生产上的技术服务延伸到销售中的技巧指导,他们引导农民改变往年好枣差枣一起卖的方式,按照外观品相进行分级,实现优质优价,最高的一公斤卖到10多块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大力挖掘百年枣乡的文化底蕴,镇政府与区和市旅游局联系,连续三年推出“冬枣节”,开设“枣乡采摘一日游”专线。今年,由镇政府补贴,各村修通了进入采摘基地的道路,建设了停车场、卫生间等设施。同时,周边农家院与之相呼应,形成观光、采摘、餐饮一条龙。在冬枣节期间,全镇共接待游客1万人次,共采摘冬枣3万公斤,采摘价格每公斤达到14—20元。
9月25—10月25日是冬枣的销售高峰,数万吨冬枣集中上市,很多地区没有形成错峰销售,也是导致农民增产难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今年,镇政府建起了库容量3千吨的冷库,鼓励农民理性贮存,并对农户自建的小型冷库进行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除正常销售外,枣农共贮存16吨冬枣。高村枣农丰立起告诉记者,进入11月份,由于收获高峰已经过去,冬枣立即变得“高贵”起来,一公斤卖到20元以上,他家建的小型冷库储存了5000公斤枣,短短十几天的差别,一公斤多挣十几块,建冷库投入的两万多元今年就能收回成本。
此外,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枣农们今年开始尝试与深加工企业的合作,企业按订单进行收购,将鲜枣加工成脆枣。刘俊辉说,冬枣的深加工还不是目前该镇主要的销售方式,占比重不足总量的1/20。
提升·启示
2000吨冬枣1个月卖出,张家窝镇政府和枣农联合起来所做的种种努力,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农产品卖难有着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建立稳定的农产品流通平台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张家窝镇通过建立批发市场,依靠市场信息灵敏、交易简便、吞吐量大等特点,分解了全镇近8成的销量,看来市场问题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确保良好的品质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前提。张家窝镇的冬枣之所以销得好、销得快,首先是有过得硬的品质,几年前,镇政府大力监管激素使用,对于违规使用激素的枣林,镇政府采用“不作为采摘推荐区、不进行无公害认证、政府不收购、不享受扶持政策”等“四不”措施,目前该镇枣林已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优质才能优价,这也是张家窝冬枣赢得市场的原因之一。
一三产业互动为冬枣销售打开新销路。张家窝突破传统销售方式,将“卖枣”与“旅游”结合起来,一三产业互动、城乡居民互动,不仅深受市民的欢迎,而且也使冬枣这一普通的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为农民增收做了贡献。下一步要擦亮“百年枣乡”的品牌,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商旅结合,文旅结合,在搞好每年10月“冬枣节”的基础上,打造6月份的“枣花节”,使游客感受“进村未见村,但闻枣花香”的惬意,同时与镇内的蝴蝶兰基地、农家院旅游、休闲垂钓等形成互动,开发独具特色的“枣乡一日游”旅游产品。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