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晚清官场收“礼”与送“礼”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1月17日08:27
  李国涛

  嘲骂清末官场的对联,有一联是颇为有名的。那就是把当时的两个对头,即李鸿章和翁同龢,骂在一起的那一联。有人说是别人作的,有人说是他们两人互骂,不能究其实。其联云:“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下联也有传为“司农常熟百姓荒”的。上联指李鸿章,他是合肥人,官当到大学士、北洋大臣,等等。按说清代并没有宰相一职,但当年对大学士这一虚衔极重视,凡有此衔者,就尊为古之“宰相”。司农是古代官名。翁同龢当过清代的户部尚书,管财政;用古之官职,称得雅一点,就叫“司农”。他是江苏常熟人。那时称大人物常以其籍贯相称,李鸿章称李合肥,翁同龢称翁常熟。这副对联取官名与地名合成,着实是佳联,令人叫绝。但翁李究如何,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贪,是总要贪一点儿的吧。不然李鸿章、翁同龢何以有那么多的遗产,花了几代都花不完。当然也有史学家为他们辩护,此处不说。说的是前几天我翻《历史文献》(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第七辑,偶然看到一则材料,恰恰与上面那个联语有点关系。我想不妨记下来,请读者看看。

  那材料是办实业的大臣盛宣怀的一则账目。这位盛宣怀是以详记一生所历事情为特点的。他有这个好习惯,事无巨细,都记。所以现在的所谓“盛档”,极丰富,极有价值。且说这一则,只是光绪二十一年中秋节他送礼的礼单。第一部分有:“恭邸,一千两;庆邸,五百两”。这就是恭亲王和庆亲王了。下面有李中堂、汪大人、敬大人、张大人、荣大人五位,各二百两。可是有注云:“除李中堂不收外,余均收。”原来,李鸿章没收。顺便说一下当时节礼的送法,比如送五百两的,随封只送四十两现银;送二百两的,随封送去的只是十两;其他的用什么方式送,不清楚。估计是如现今的“现金卡”或存折一类方式送银票吧。说到翁宫保,也就是翁同龢,是送三百两。档案上有注曰,“翁处不收”。编辑材料的人,有短文说明,翁同龢还“在谢帖上写了个"璧"字,即完璧归赵”。如此看来,李、翁二氏虽免不了贪,但也还有节制。三百两、二百两银子,对他们来说,尤其是对李鸿章这样的人来说,的确不算什么,看不上眼。但是这数字也不算很少。请看那各位王爷,不是都收了吗?其他几位与翁、李地位差不多的大人物,账单上涉及几十人,都收了。这只是小事一椿,不能说明人的大节,但是可以看出小节吧:他们也不都是见钱眼开。

  有趣的是,我在黄裳《来燕榭集外文钞》中《曾左交恶及其他》一文里又发现那位翁同龢向别的大员送礼的记载。记载不是出自别的地方,而是出自翁氏的日记。上引盛宣怀的账单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事,而这则日记则是光绪十年,也即1884年的事,前后只差11年,晚清时代的人情世态可以说是一样的。且说那一年,左宗棠进京。左氏与翁氏关系很好,互相敬重。左氏地位更高,是封疆大吏中的佼佼者。按理,按礼,翁氏是要前往拜会的,拜会必然要送礼。日记云:“以陈绍一坛,白米百斤送左相。”陈绍就是陈年绍兴酒,一坛;白米百斤。算什么呢?现在“访贫问苦送温暖”也会送这样的礼品。但是,当时对“左相”,也就是送这些。又过一个月,左相被任为钦差大臣,要到福建去领兵打仗了。翁氏又去送礼,日记云:“以蒸豚等送左侯。”蒸豚就是清蒸猪肘子吧。这是一道菜,还有“等”,就是其他一些菜了。看样也不多,意思意思而已。而第二天,“左相来辞行,坐良久,意极拳拳”。那是很留恋、很感慨的样子。晚清到那个时候,什么都一塌糊涂。但是也会偶有一点亮光,让后世的人看出,还有几个眉目稍清的面孔。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