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王峰明:资本的囚徒困境与资本主义的终结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17日20:38
  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揭示了资本主义消亡和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所阐释的“生产方式”理论出发,把这种必然性诠释为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固然不错;但若停留于此,就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历史哲学论述。要实现从抽象论述向现实分析、从理论假设向科学原理的转化,就必须立足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入到“价值”和“剩余价值”运行的经济层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价值增值

  不管其表现形式是货币还是商品,资本总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或者说,是能够自行增值的价值。“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值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值也就是自行增值。”

  所以,价值增值是资本之为资本的本质规定,只要是资本,就必然会发生价值增值;反之,只要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必然是资本。小商品生产者手中的商品和货币则不然,它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价值增值。价值增值是资本流通的实质和内容,否则,从G到G的流通就成了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完全相同的毫无意义、非常荒唐的行为。

  但是,流通领域按其性质来说,是不允许进入这个领域的价值发生增值,从而是不允许剩余价值形成的。所谓的“价值增值”,必须是价值的生产和创造,因而必须与生产过程相联系。流通领域中商业资本家手中的货币之所以是资本,之所以发生了价值的增值,正是因为它是生产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让渡,它发生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价值增值而只有价值形成,就只是简单商品生产,而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生产领域要实现价值增值,就必须有雇佣劳动存在,就必须发生“雇佣关系”。使商品和货币变为资本的东西,是雇佣劳动。雇佣关系是“死劳动”对“活劳动”,或者说物对人的一种支配权。这种“支配权”,作为劳动过程中不同于分工和协作的“劳动关系”的“权力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内容。因此,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这种权力作为物(指“死劳动”——引者),作为资本家通过这种物取得的权力,与社会相对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雇佣劳动”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在此意义上,所谓的价值增值,就是把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地拿来装进资本家的腰包里。“占有他人劳动的根据和手段,就是这种关系,而不是资本家方面提供的任何作为对等价值的劳动。”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赋予资本不支付任何等价物而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据为己有的社会特权。

  从资本流通来看,价值增值既是资本流通的“客观内容”,也是资本家阶级的“主观目的”。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看,价值增值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所在。马克思讲:“资本的增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固然,资本也生产使用价值,但是,“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质,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如果说,小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谋生”,即谋求生活资料以维系生计,那么,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动机和目的则在于“营利”,即谋取剩余价值或利润以实现价值的增值。这是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经济行为,决不能混为一谈。

  由此可以确认,对于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意义的,一是“劳动时间”,一是“活的劳动”。活的劳动必须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劳动时间则是资本主义财富的衡量尺度,“时间就是金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写照。

  二、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的囚徒困境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劳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仅表现为“单个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且也表现为“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单个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资本的个别利润率的下降,而社会总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则意味着资本的“一般利润率”或“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一般利润率下降表现为,可变资本价值量同不变资本价值量,从而同总资本的价值量相比在不断减少。一般利润率下降同样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人人数同所使用的机器、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物质数量相比在不断减少。

  从道理上讲,即使撇开劳动生产力提高所造成的资本的价值贬值不说,“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不管它的生产效率多高,或以怎样的程度提高剩余价值率,只要它降低利润率,就没有一个资本家会自愿地使用它。”但是资本家为什么还要发展科学、改进技术、采用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呢?其中的奥妙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如果哪个资本家或资本主义企业率先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把本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力提高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水平以上,从而把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他在竞争中就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因为,他可以以低于同类商品的社会价值而高于它的个别价值出售。这里,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和通常生产它的平均劳动相比成了当时较高级的劳动。但是,生产这种商品所使用的工人的劳动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较高的报酬,“这一差额因而落入资本家的腰包并形成他的剩余价值”。这就是所谓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

  但吊诡之处在于,资本主义竞争“会使他的生产方法普遍化并使它服从一般规律。”这是因为,虽然每个资本家或资本主义企业都只是在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力,但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在此情况下,以前旧的生产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上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就会消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社会价值”就会降低。无论哪个资本家或资本主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就必须把本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力”重新提高到“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之上。如此形式,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资本家不断地发展科学、改进技术、采用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劳动生产力得到不断提高。外部竞争的压力和获得超额利润的内部动力,构成这一过程的两个驱动轮。

  由此可以确认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赖以立足的两个基础——“劳动时间”和“活的劳动”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受到冲击,不断走向衰落;而且,这并非是其它的外在力量强加给资本主义的,而是资本家阶级积极主动的历史行为造成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对于个别资本家和资本主义企业是有利的,但是对于整个资本家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是不利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它表明,那种把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论”看成是抹煞了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的“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既缺乏逻辑的根据,也缺乏历史的根据。

  三、矛盾的内部展开与资本的历史宿命

  面对利润率不断下降的总的趋势,资本家一方面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阻挡利润率的下降,延缓这个总的趋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增加雇佣工人人数或剩余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绝对量”来得到补偿。后者也就是“资本积累”。

  但是,不断增加资本总量和扩大生产规模,只是对于那些“大资本”来说才是现实的和可能的,对于大量分散的“小资本”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小资本,由于利润率的下降不能通过利润量的增加来补偿或抵消而被排挤出生产领域,从而形成“资本过剩”。这些过剩的资本要维持其作为资本的存在,就不得不走上一条冒险的道路,去进行各种投机(如股票投机)和信用欺诈。其结果,就是引发信用危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返回来看那些大资本,即便可以凭借不断增加资本总量、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绝对量,但由此会引起资本的不断“积聚”,而“这种不断增长的积聚,达到一定程度,又引起利润率重新下降”。由此就形成资本积累与利润率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积累和积聚,会形成同“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资本最大限度地从雇佣工人身上吸收剩余劳动。因此,随着表现为利润率下降的过程的发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的总量会惊人地膨胀起来。另一方面,资本又最大限度地压缩雇佣工人的消费水平,使之保持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和极为有限的水平上,根本无力消化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量。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和“实现”的条件之间的这种矛盾,会随着资本积累和积聚、生产规模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增长,在增长的一定点上,就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对一种“常态”或“合理”的需求来说,生产满足这种需求的一定使用价值量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越少。在此情况下,不仅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求得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得以解决的机会没有了,而且通过经济危机求得资本主义各种经济关系暂时恢复平衡的机会也没有了。它表明,要发展生产力,就不能保证资本的价值增值,而这无疑于宣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死刑;反之,要阻止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绝对减少,从而保证资本的自行增值,就必须制止生产力的发展,而这又是历史向前发展所不答应的。所以,“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总之,资本主义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把资本主义送上历史的断头台。资本主义的这种历史命运,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的最好诠释。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其次才谈得上同这样那样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价值诉求”的联系。这也就宣告了那种把社会主义单纯地归结为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维护,从而否定其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本性的观点的破产。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