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堤风貌街有着浓厚的侨乡特色,是侨乡游景点之一。(张茂盛 摄)
这是江门城市建设过程中富有想象力的、生动的一笔,这是一个在现实中遭受时代冲击的建设规划,至今它还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完善……
从1999年开始,江门市政府斥资5000多万元在老城区长堤路一带进行了一项城市改造工程,希望在这里打造一个既有独特的侨乡内涵,又有鲜明旅游特征,还有浓厚文化韵味的商业步行街——长堤风貌街,使之成为代表江门城市形象的一张崭新的名片,成为一个外来游客到江门的必游之地。2001年,长1.5公里的长堤风貌街全新呈现在市民眼前,成为彰显江门城市底蕴和聚集商业人气的一个标志性区域。然而,在其后的几年间,新的理念、新的规划导致江门市的商业中心区往北移,逸豪酒店、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的出现,使得长堤风貌街未如规划初衷那般繁荣。
但有声音认为,成排的特色骑楼建筑和已经逐渐稳定下来的商业氛围,令长堤风貌街有变得更加独特和繁荣的可能……
策划背景 将骑楼街区打造成江门旅游名片 长堤风貌街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今长堤与莲平路、兴宁路、新市路一带在那时已是一个颇为繁荣的“新市”,店铺林立,客商云集。“江门晚渡”曾被人列入旧新会八景之一。
1902年,江门被辟为通商口岸,吸引了许多海外华侨和各地商人前来投资经商,长堤一带“华洋杂处,商旅辐辏”,更是一派繁荣兴旺。1925年,广东省国民政府批准江门为省辖市。在1929年至1931年间,江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房屋建设,长堤马路就是在那时开辟并逐渐拓展而来的。自那时起,一批中西结合的建筑物陆续在江门建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骑楼街区。由于商业、货运业和旅游业、娱乐业等日益发达,此地在当年有“小广州”、“小澳门”之称。
在19世纪中叶,江门五邑不少农民被招到海外当劳工。20世纪初期,赴海外的许多华侨稳住了阵脚,有了积蓄,开始用侨汇在家乡修建骑楼。骑楼建筑综合了欧式建筑与岭南骑楼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是“南洋文化”的深刻体现,极具历史价值、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这150多幢“骑楼”也是目前广东省内乃至国内保存较完整且颇具特色的骑楼。
据市旅游局局长周锦新回忆说,1999年改造以前,长堤路一带本身也具备很浓厚的商业氛围,尤其是夜市非常繁华,是江门市民休闲和消费的一个主要去处。1999年前后,当时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实行的“穿衣戴帽”工程大大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小鸟天堂、陈白沙纪念馆都因理顺了管理机制而焕发青春。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门市将城市建设和旅游经济放在了重要位置,而要发展旅游经济,显然要抓好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具备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骑楼也因此被列入了保护范围,一场对长堤路的改造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市政府投入了5000多万元用于改造这一工程,就是为了把它从一个破旧的老街区打造成为具有浓郁侨乡特色的商贸街,成为一道旅游风景线,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推动经贸发展。”周锦新说。
运筹帷幄 翻新装扮骑楼 营造商业氛围 江门市历史街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营部部长林春梧告诉记者,长堤风貌街在改造以前是一个灯光夜市,流动摊档林立,商铺主要是食品和大排档为主,几乎晚晚都人潮涌动,是一个繁华的地方。加上当时经济刚刚开始发展,江门市还没有大型综合超市或大商场,人们以前逛街就是逛长堤的灯光夜市。但是在那一时期,国内一些大城市开始兴起步行街。为满足市民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又已经具备一定商业基础的长堤路来说,改造和升级显得很有必要,市政府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投入巨资建设改造长堤风貌街,希望打造出一条有自己经营特色的步行街,不但在本地购物市场上具备竞争力,而且还要成为外地游人们认识江门的一张旅游名片。
改造工程主要是对骑楼进行翻新,对外部环境进行美化,对商业氛围进行营造。林春梧介绍说,由于长堤路一带主要是骑楼集中地,因此当时改造工程主要集中在对骑楼进行翻新,对部分骑楼内部结构进行变换,以体现江门浓重的侨乡风味。而长堤路紧靠蓬江河,为了打造成市民休闲的地方,当时新铺设的地面,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板,增加了护栏和观光平台,另外还铺设了9000平方米的木地板,同时,新建了一个场地——青年文化广场,供市民娱乐消遣。此外,营造商业氛围也是改造工程的重要部分,因此当时对建筑群底层的部分骑楼内部结构进行了改造升级。
2000—2001年间,长堤风貌街一直处在建设中。当2001年正式向市民开放,市民看到的是,在蓬江桥和铁桥之间一条长1.2公里的崭新的街道。
项目效应 市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没有改变其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原来陈旧不堪、色彩黯淡的骑楼,外墙变得光鲜亮丽,站在河对面看过来,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改造后的骑楼布局错落有致,成为了市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骑楼群与蓬江河之间,是公路和步行大道,全部以木材、花岗岩等材料铺设。骑楼建筑群前面新修了护栏,以及10平方米左右的观光平台,林立的树荫、缓流的河水,令风貌街增添了几分休闲的气息。
在骑楼底层是改造后的商铺,经过两三年的培育和招租,目前已形成200多个商铺店面。不同地段之间是不同的经营范围,林春梧介绍说,蓬江桥至塘步路一带,主要经营电动自行车,塘步路至钓台路主要是画廊、花卉、古典家私及字画等特色文化店,钓台路至铁桥一带主要经营服装和鞋类。
由于要打造文化名市,象征性的城市标志雕塑必不可少。在2004年左右,一批反映侨乡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雕塑出现在长堤风貌街上。长堤风貌街朝着规划方向发展,成为市区一处能够反映近代江门市区历史发展中人文、建筑的亮丽景点。这里既是江门商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又成为五邑华侨华人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印证。
专业视角 市政协委员: 风貌街的内涵要更加丰富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随着城市中心北移,大型购物超市、商业中心区兴起,地王广场、逸豪酒店等吸引了大量人流。而综合展现五邑华侨文化的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也出现在城市的北部,一开始被寄予厚望的长堤风貌街并未如初衷那般繁荣,商业氛围、观光人流都不尽如人意。在2007、2008年的市政协提案上,可以看到政协委员们对这条有江门代表性的、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商业街的前景表示了担忧。提案上称,长堤风貌街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定位不够明确、人气不够旺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
如何更好地定位、策划,重新擦亮长堤风貌街这条古商务街的招牌,让它焕发生机活力?有政协提案建议,要丰富长堤风貌街的内涵,应在“侨”字上做文章,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作为江门市区中心地带的长堤风貌街对此应有所体现,不要仅仅将长堤风貌街办成江门市区的风貌街,还要办成体现江门五邑侨乡特色的风貌街,将分散在江门五邑各地的特色文化集中起来,在长堤风貌街上展现出来。
商业方面,政协委员们则建议,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应从发展战略上来突破,规划好整个风貌街的商业生态布局,根据功能定位合理组织商业、旅游、文化休闲等不同功能分布比例,并巧妙地将商业营运融入到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运用城市经营理论,组织社会力量来建设。比如特色经营,可将其打造成以古董旧货旧玉器为主,其他相关产业如画廊、珠宝、工艺品、曲艺茶座、私人博物馆等相结合的文化特色街,使外地客人来到江门,只要到这里就可领略到侨乡风情。(张茂盛)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