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双向转诊效果不大,困惑不少

来源:山西日报
2009年11月19日02:14
  时间:2009-11-19 01:4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宁肯多跑路,也要扎堆大医院找专家;进了康复期,就是多花钱,也得滞留大医院图踏实——

  10月12日,太原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置身拥挤而躁动的挂号“长龙”之外,76岁的樊秀林老人颇显从容。手持太原市杏花岭区大北门东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具的转诊单,樊大娘径直来到心内科,看病、开药用时不足半小时。

  如今,“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在我省正成为现实。然而,像樊大娘这样享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看病的却仍是少数。据统计,2008年省城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患者仅为1636人次,不及一家三甲医院年门诊量的1/10。

  医改良方遇尴尬

  首诊患者很少来社区,康复病人不愿回社区

  2005年底,我省在太原市迎泽区、杏花岭区首开双向转诊试点。各公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由社区上转的病人可免收挂号费,直接到相关科室就诊。截至今年7月,全省已有65家公立医院与38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

  “居民首诊到社区,遇疑难大病转至大医院,在大医院确诊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康复再转回社区。这样的就医模式能合理分流病人,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无疑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良方。”10月22日,太原市杏花岭区大北门东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赵国起细数着双向转诊的好处:居民能就近便捷就医,省钱又省事,大医院也可缓减门诊压力,集中精力攻克疑难病症。

  然而,这样的好处似乎并未被广大居民认可。太原市中心医院社区培训指导中心的一份抽样调查表明,目前,尽管太原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已基本形成,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并不高。居民患常见病、小病时,首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仅为33.1%。2005年~2008年上半年,太原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数及转诊比例均偏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率逐年下降,上转人数远大于下转人数。

  “现在,首诊患者很少来社区,康复病人又不愿回社区。”提起自己的工作现状,太原市杏花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常荣颇感无奈:“中心配有多项常用设备和20张康复床,有6名全科医生,其中3名是副主任医师,还有1名山西中医学院长期派驻的硕士研究生,可居民们不买账,总把这儿当成小诊所,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百姓为啥不领情

  怕社区卫生站误事,嫌转诊麻烦又省不了多少钱

  10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北社区卫生服务站。偌大的治疗室里,除了8张病床和一个氧气瓶,再没什么像样的设备。两位患者或坐或躺地打着吊瓶,整个卫生站显得冷冷清清。

  患者常先生说:“从我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步行也就五六分钟,可站里连心电图机这样基本的检查设备都没有,只能量量血压,听听心跳,测个血糖。真要有个啥病,还得再返到大医院,看一次病折腾成两次了,麻烦不说,还误事。”

  81岁的杨春起老人态度更明朗:“没听说社区可以转诊,我也不需要这儿给转。拿着医保卡,我上哪个大医院看都行,老年人挂号才1元钱,这儿给我转的医院我还不一定愿意去。”

  谈及双向转诊带来的实惠,居民刘女士颇不以为然:“从社区向大医院转诊,免的只是普通挂号费,要想找专家,还得重新挂专家号。从大医院往下转诊也不方便,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开通医保,看了病费用没法报销,有的虽然是医保定点单位,可转回来还得再交800元"门槛费",况且医保报销比例在社区和在大医院一样,没觉得有啥优惠。”

  “现在康复回社区还达不到。”望着角落里仅有的一件简易器械,该站负责人王广民说:“没有器械和设施,病人康复就成了一句空话,自然也不会有人往回转。”

  对此,一位专家表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条件和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其医疗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多数社区全科医生是原企业医院、街道办医院的医务人员转岗培训后从业的,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还有待检验。

  利益分割成瓶颈

  社区卫生机构运转难,大医院下转缺动力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分属两家,这就涉及利益分割问题。”太原市卫生局妇社处副处长徐计宏认为,二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也是双向转诊落实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着开展健康教育、预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任务,但实际运转起来确实很难。”在社区工作仅一年的赵国起感触颇深:“我们现在干的最多的活儿,除了入户随访巡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外,就是病人带着大医院开的药过来,我们给输输液,收点服务费。一个月下来,站里的总收入不过四五千元,而政府拨付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又很难及时到位。我们站是公立医院办的,好歹工资有保障。一些个人投资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存在挣钱养活自己的问题,好不容易来个病人,哪能轻易把人转走,只不过限于自身技术条件不足,才不得不将病人转出。”

  对此,徐计宏坦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没有实现收支两条线。如果实现了,其趋利性会相对减少。”

  “社区上转有保留,大医院下转更没动力。”从事医药行业多年的韩卫平分析道:“很多人找专家求治的都是常见病、多发病,对大医院来说,这些病易诊易治,为啥要主动转下来,除非医院的床位太紧。我外甥在医院做完阑尾手术,想转回社区输液,大夫却说,不在医院输液,出了问题他不负责。”

  太原市中心医院社区培训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说,现在从大医院下转还不顺畅。由于培训不到位,大医院的大夫很少有下转意识,是否转回社区,完全在于病人自愿;而下转后,社区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保证医疗的连续性,也很难让人放心。况且病人到底该不该转诊,还缺乏严格细化的标准,如果该转,是否转诊了,也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

  用制度改变习惯

  完善配套措施,消弭利益壁垒

  “大医院确实有一些优秀的专科人才,但在处理感冒发烧等常见病、多发病时,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差距并不大。”采访中,徐计宏表示:“双向转诊要确实"转"起来,关键靠老百姓转变"有病就去大医院"的惯性思维,明白真正的健康守门人是谁。当然,这种转变有赖于政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从政策层面加以积极引导。”

  首先,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打消居民到社区首诊的顾虑。应尽快落实社区公共卫生项目补助政策,提高社区人员待遇保障,建立家庭责任医生制和团队服务模式。同时,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让社区医生能定期免费到对口大医院实践。可通过医师多点执业、职称评定等政策倾斜,鼓励优秀医科毕业生和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吸引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区医疗。

  其次,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增强双向转诊对百姓的吸引力。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通医保,把家庭病床等特色服务也纳入社会保险支付范畴。在不同级别医院就医实行不同的个人自付比例,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比例档次。“要是在社区看病的起付标准和个人负担比例远低于大医院,相信老百姓会有更理性的选择。”

  最后,进行医疗资源整合,化解大医院与社区间的争利冲突。可考虑建立区域性医疗集团,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技术、信息等多种资源共享,或鼓励公立医院自己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果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从属于大医院的,无论上转、下转,"肥水"都在自家田里,转诊的利益梗阻也就消除了。”

  本报记者 邬帅莉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