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毕业后的十年间,文县农家小伙任永良打工、上学,开店做生意,从未迁移过自己的户口,却在去年领取地震救灾补助时突然发现,自己的户口已不知去向。原来,十年里,他的户口已悄然被曾经的高中同学冒用上学上班。今年8月3日,本报记者深入文县调查采访,率先独家披露了此事。事件引起了陇南市及文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县检察院迅速介入调查。11月17日,记者从文县相关部门了解到,任永良的户口、学籍确系被张福文冒名顶替,事实清楚,但相关事宜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昔日同学做手脚
修改户口学籍冒名上大学
本报《户口“意外失踪” 枉背“黑户”十年》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
陇南各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甘肃“罗彩霞”户籍恢复 真相依然扑朔迷离
事件回放
毕业十年成“黑户”
今年8月3日,本报A16版以《户口“意外失踪” 枉背“黑户”十年》为题,报道了陇南市文县桥头乡农家小伙任永良,2008年6月在乡政府领取地震救灾补助金时,被告知户口并不在当地,早在1999年10月就已被人迁走。
1999年7月,任永良从文县一中毕业,因高考成绩不理想,随后又在该校补习,2000年9月,高考再度失利的他自费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读,三年专科毕业后,他又南下广州打工,直到2007年底返回家乡。2008年初,在家人和亲戚的帮助下,他投资3万多元在武都开了一家鞋店,做起了生意。户口意外失踪,令他和家人都莫名惊诧。任永良告诉记者,十年间,他从未迁移过自己的户口,孰料突然就变成“黑户”。
从2008年6月开始,29岁的任永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自己户口的下落,并听说他的高中同班同学张福文目前已改名叫张永良,在文县县委党史办上班。几经努力,他终于查到,张永良同时拥有姓名为张福文和张永良的两份户籍,二者除了出生年月和身份证号不同外,照片和地址完全一致,“张福文就是张永良”。户籍资料显示,张永良的曾用名为任永良,该户籍于2002年7月因“大(中)专学生毕业”由甘肃天水迁入文县城关镇,户籍迁入后不久,对方即将姓名“任永良”改为“张永良”,而姓名为张福文的户籍从未有过类似迁移记录。此外,任永良同时从家乡的桥头派出所查到,他的户口正是于1999年10月被迁往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据此,任永良断定,十年间,他变成了“黑户”,而户口却被人冒用上学上班至今。
户口学籍
确被人冒用上大学
今年7月底,获知此事后,本报记者深入文县进行采访调查,并于8月3日率先独家披露了此事,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引起了陇南市、文县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陇南市市委书记、文县县委书记先后批示:涉及违纪问题的,由文县纪委进行查处;涉及违法部分,则由文县检察院立案调查。
记者了解到,1999年高考,考取318分的任永良被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电算会计专业录取但其未报到,而同年参加高考的张福文,高考成绩仅为146分。11月17日,文县人民检察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发后,文县检察院迅速展开了调查。经初步调查,任永良的户口、学籍确系被张福文冒名顶替,事实清楚。而根据检察机关的调查,张福文的人事档案是由两份不同的档案改动拼凑在一起使用的。1999年参加高考时,任永良身为农村应届考生,而存放于这份档案中的“甘肃省招生政治思想考核表”、“考生体格检查表”等文件中,“家庭出身”、“姓名”等栏中均有明显的涂改痕迹,现有字迹下,被覆盖的“农民”、“任”等字样依然可以看到,但当地检察机关称:由于时间太久,户口学籍如何被冒用成调查难点。
公安机关称
处罚缺乏法律依据
本报介入调查任永良户口被冒用一事前,任永良曾向文县公安局报案。当时,该局一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对此事进行调查,并且对户籍问题负责。17日下午,文县公安局户籍管理室主任张晓文介绍说,1999年,农村户籍管理正处于由乡政府向派出所移交工作的初期阶段,所有相关的衔接工作正在进行,加上当时户籍管理还没有联网,未实现信息化,户籍办理全部是手工操作,因此,户籍管理并不十分严格。按照要求,学生外出上学迁移户口,必须出示身份证和户口本,但在那时,学生上学办理此类迁移手续,只要持有录取通知书,派出所一般都予以办理。
“在此次户口迁移过程中,一旦发现办事民警有故意或存在交易行为的,即移交纪检、检察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张晓文告诉记者,他们就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没有发现户籍管理民警存在此类行为。当时,在桥头派出所,张福文凭着录取通知书就迁走了任永良的户口,此事是因为户籍民警的工作疏忽所致。经公安机关查实,任永良的户口确系被张福文冒用,之后又被改名为张永良。记者了解到,目前,文县公安局已将姓名为“张永良”的户籍注销,并决定恢复任永良的户籍信息。同时,该局已将调查结论向文县当地纪检等部门进行了汇报,以就此事作进一步调查。
张晓文同时表示,张福文冒名顶替一事查实后,公安机关之所以尚未对其作出处罚,原因是缺乏法律依据,无法提起刑事诉讼。他说,事后,他曾会同文县公安局法制室负责人进行研究,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规定,找不到依据条款,为此,他们还专程前往陇南市公安局,与相关专家研究过。
“高考录取通知书是怎样到张福文手中的,学籍档案又是怎样被修改,经谁的手修改的,户口和学籍又是如何被张福文冒用并用来上学上班的?”任永良说,这些东西在他心里至今是一个谜。
本报记者 鲁明
《兰州晨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