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
"校长推荐制"的真面目
北京的"中学校长推荐制",自公布推荐方案,到公示校长名单,再到各地推荐生陆续出炉,一路走来,可谓是争议多多,质问频频。最早,人们疑问的是校长会不会滥用权力,权钱交易;随后,人们疑问的是学校的资质,大家都是好学校,为何有你没我;如今,人们把疑惑的焦点对准了学生的素质,北大当初不是说要选拔一些偏才、怪才吗,可现在被举荐的学生,却是清一色的"用高分说话"……
从目前已被推荐的学生来看,不是品学兼优的"校园牛人",就是"分高权重"的班干部,成绩最好的全校第一,最差的也排在全校第十二。而对于超一流的重点中学来说,即便是排在十几名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也不是什么难事。
北大求的是偏才、怪才,校长们却推荐了全才、优才,这看上去分明是"满拧",中学校长的胆子也太大了吧。可实际上,校长们不是胆子太大,而是胆子太小了。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南开中学的校长宋璞就感慨说:"非不能也,是不敢也。"为什么不敢呢?宋校长说,第一次搞这种实名推荐,压力非常大。他也想推荐偏才,但怕真推荐了,北大不要;他也怕推荐了张三,李四闹意见,的确,偏才本没有标准,而且没有最偏,只有更偏,所以还是分数最有说服力。相对于坦诚的宋校长,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则委婉很多。他说:"我个人的特别推荐权是留给那些偏才、怪才的,但是这一届高三学生中没有这样的人才,我们只能按考试分数来进行推荐。"
这两位校长们虽然个性不同,风格不同,但还是自己作主推荐了高分学生,而辽宁却有校长把北大赋予自己的权力"下放"了,交给了学校的专家组。权力虽然没了,但压力也小了。看来校长们的战术,也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战术越高的校长,胆子也一定是最小的。人们本来指望中学校长中出现一位蔡元培式的人物,敢把一招鲜的差生推荐为北大,从而成就一段佳话,就像蔡校长敢把没考上北大的梁漱溟聘为北大的老师那样。但是,这样做无疑是有风险的,没有绝对的把握,校长们岂敢轻举妄动。所以,我们也不必苛求校长们,反倒应该安慰他们:推荐有风险,校长须谨慎。另外补充一句:哪有那么多蔡元培呀。
当然,通过"校长推荐制",人们本来还指望更多钱钟书、吴晗式的人物出现的。因为众所周知,这二位是典型的偏才。80年前,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钱钟书数学考了15分,英文考了满分,录取了;吴晗更惨,数学零分,但文史、英文俱是满分,也录取了。于是人们就想,今天的钱、吴式偏才只要被中学校长发现,也有希望进入最高学府了。但实际上,这种想法不过是做梦而已,漫说校长们不敢推荐偏才,就算他们有这胆量,也没有机会的。因为数学考零分的天才,根本就不可能考上一所像样的中学,更何况是超一流的!从这一点来说,巴蜀中学那位校长的"没有偏才"之论未必不是真话。
而上述这些情况,北大在出台政策之前难道不清楚吗?如果真想求偏求怪,何必死盯超一流重点中学?何不去二三流的学校去查访民情?说不定,校长们的表现,正是北大希望看到的。正如有人所说,所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并不是为"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来,它真正的目的是东家--北京大学,用一纸诚信协议提前将重点省市的"状元苗子"收入囊中,在与其他学校的生源竞赛中提前"抢跑"罢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北大以校长推荐为噱头,以求偏求怪为指导,最后收罗的是全国各地的全才、优才,既叫好又叫座,是下了一盘棋,一盘"好棋"。下棋的人一直清清楚楚,上当的是我们这些看客,我们懵懵懂懂、忽喜忽忧地关注着每一步,但最后却发现,与高超的棋手相比,我们的思维总是晚了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