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酩:千万别把经济学家另类意见都当“屁话”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1月23日08:06
当人们都沉浸在“保8已无任何悬念”的喜悦中时,吴敬琏等经济学家却发出了“另类”声音,对中国经济提出了“四大警示”。相对于听惯了的好话,这些声音很是刺耳,恐怕很难让人待见,但是话虽难听、理却不屈,值得重视。
概括而言,“警示”的主要内容是:一,中国出现再杠杆化趋势,蕴藏着新一轮资产危机。这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举措。与其他许多国家不同,他们是在去杠杆化,去泡沫化,消除过分发行的货币,而我们现在却出现了一种再杠杆化的趋势。股市、房地产市场的飙升,就是这种趋势的突出表象。而继续这样下去,就难免重返危机前的老路,货币超发、再杠杆化,酿成新一轮资产危机。二,没有很好地、非常有意识地组织土地资本化的过程,由此引发了众多经济问题。三,依靠要素投入和市场扩容赢利的中国企业,如果不尽快转上依靠技术进步赢利的轨道,就会在整体经济转入中低速的“常态增长”之后,面临生存危机。四,政府主导型投资驱动型的中西部,可能难以维持持续快速发展,从而重蹈一些国家的覆辙,进一步加剧已经很大的地域收入差距。
上述“警示”,既有远虑,亦有近忧。经济增长方式的逆动,土地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怪相”,企业竞争力的衰退,贫富差距的拉大,所有这些,不仅关系着经济的全局走向,而且牵动着社会的整体稳定。在内外一味“唱好”的热浪中,这无疑是一缕催人警醒的清风。
种种历史原由,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很顽固的积习--报喜不报忧。近年来,虽然已经大有改观,但此习并未根除。加上利益的多元化,形形色色特殊利益群体的出现,经济学界也随之发生种种偏离客观研究轨道、媚权逐利的“异化”趋势。而高度重视“本届”、“现任”政绩的某些官员们,更是最讨厌“不中听”的另类意见,往往将其视为“动摇信心”、“唱衰经济”的冷风。
但是,事实却屡屡证明,在热浪中持另类意见的人,很多时候恰恰站在了真理一方。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他曾在1994年以“乌鸦嘴”预言亚洲将发生金融危机;此后一直充当布什政府批评者的角色,断言美国错误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终将引发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可直到去年震惊世界的金融海啸爆发,格林斯潘为代表的主流派遭到强烈谴责,“异类”的保罗·克鲁格曼才走出“冷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中国,尽管还没出现克鲁格曼那样的“经典”,但同样性质的事情却不鲜见。90年代初,质疑当时棉花种植、收购价格政策的一种不同意见,曾令被“顶撞”的领导很不以为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对深化价格改革、淘汰过剩落后纺织产能产生了积极作用。前些年,面对持续动用大笔外汇购买美国债券的举动,某学者发出可能酿成巨大风险的警告,据传这一警告曾被斥为“屁话”;而“话”过N年,严峻而尴尬的现实,终于对这段“公案”做出了公正的裁决。当然,与几十年前相比,中国已经有了巨大进步,“顶撞领导”、发表“屁话”的人,并未像马寅初、顾准那样“因言获罪”。
要想尽量减少重复“早知今日悔不当初”的感叹,唯有在“热吹、热捧”之中保持清醒,高度重视那些“很不中听”的另类意见,既不要习惯性地把它们当作“异端”,断然加以排斥,也不要只以“虚心纳谏”的宽容心态听听而已,而应真心倾听、认真研究,进而对决策,或完善或改进或及时加以调整。
前些时候,有人出于对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的担忧,发出“中国究竟是第一个站起来的,还是最后一个倒下去的”疑问,尽管这的确有些危言耸听,但我相信,发问人绝非希望中国经济真“倒下去”。中国经济,是“吓”不衰的,却可能被“捧”出毛病。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