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无效专利背后的利益博弈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1月24日15:22
相信关注中国电池事业发展的读者都还有印象,2006年初的一则消息引人注目:经认真审理,北京高院对新利达电池有限公司诉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一案作出终审判决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上诉人新利达公司的主要上诉理由成立,对其上诉请求予以支持,撤销一审判决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维持名称为"无水银碱性纽形电池"、专利号为01234722.1的实用新型专利权有效。
看到这则消息的读者都松了一口气,以为这就意味着在中国、乃至世界电池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纽扣无汞化专利归属尘埃落定,中国的无汞化电池发展将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始于2002年、在2005年底盖棺定论的争议,却远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仍然在无休止的延续。8年内,三次诉讼,两次翻案,却最终也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本应该造福全人类的发明创造,却直到现在还悬于空中,不但没有给企业带来想象中的利益,反而成为拖累其发展的包袱,南柯一梦的悲凉叫人不禁扼腕。
为什么一项结构清晰、认定明确、意义重要的发明创造会引发如此之多的纠结?这背后究竟又蕴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电池的无汞化对人类非常重要,因为产品中的汞,包括电池里的汞威胁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据悉,一粒微型含汞碱性纽式电池可污染的水是六十万升,相当于人一生的饮水量。虽然从1995年开始,美国和欧洲相继出台了禁止销售含汞电池的相关规定,明确规定,碱性锌锰电池不能添加汞,汞含量不得大于电池总量的0.0005%,但是由于世界上还没有技术可以生产无汞钮扣电池,只能允许纽扣电池汞含量不超过电池总质量的2%。
而中国的电池出口数量已经连续几年占国际电池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为了与国际接轨,1997中国
政府发出了《关于限制电池产品含汞量的规定》等一系列措施。中国的电池工业在短短的两三 年间,就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碱性锌锰电池的无汞化问题。可是,面对用量日益增加的扣式电池,世界各国却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国外,十几年来日本和美国、欧洲等著名电池生产商对无汞扣式电池无汞化做了大量研究。但都存在技术问题未能解决,尚无一家企业能成功生产碱性无汞钮扣电池,致使全球市场上一直使用含汞的碱性钮扣电池。每年数十亿枚扣式电池被生产和使用,使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们仍面临接触汞的危险。
电池界终于传来了喜讯。纽扣电池无汞化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新利达电池有限公司终于在2000年初步获得了成功。
2002年10月3日,新利达申请的“无水银扣式碱性电池”实用新型专利顺利得到授权。为了避免在海外市场遇到专利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该公司又同步在美国,德国、英国等欧盟众多国家申请了这一专利。 (来源:人民网-手机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