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京接访干部心态实录:成风箱里老鼠,两头受气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1月24日14:33
在北京的上万名外地接访人员,安全接回上访人员是工作任务,但他们的行为备受争议。走进他们内心,本刊记者感到他们的无奈和苦衷。
西部某市驻京办主任说:我们驻京办有一块很重要的工作是接待和劝返上访群众,每年大约几十人。我们从国家信访局马家楼接待站接回后,根据情况看,自愿回家的就买车票送他们回家,不愿意回家的我们就得管吃管住,照看好他们的安全,并通知属地县乡政府来北京接。我们不敢打骂上访人员,总是好言相劝,生怕他们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如去重点地区上访或者自杀什么的。
我们设了驻京办,有住宿条件,可以为上访人员提供食宿。一些没有驻京办的市、县,只能租用宾馆、雇用临时社会人员看管,就容易发生打骂拘禁访民的事情。
每次来京接访,县乡政府一般都要安排两人以上来,加上上访人员的费用,每次差旅费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上万元。劝返接回,上访人员管吃管住管路费,加上接访人员的路费和工作费用,各地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在矛盾凸显期,至少在未来十年内,信访量还将持续高位运行,各地如能集中设置劝返分流点,一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二是方便规范管理。
沿海省份某县来京接访干部说:我们来京接访工作组,每半个月轮换一次,我和另一名干部轮流到京“倒班”,就守在国家信访局接访办门前,看到本市上访人员,就劝他们回去。我们每天的补贴是150元,在北京这点钱连住个好的宾馆都不行。不论刮风下雨,我们每天都在大街上“蹲守”,吃的是盒饭,住的是低矮的出租房。我们不能打骂上访人员,但劝回时他们往往很反感,不愿意,于是我们经常遭到上访人员和围观群众的打骂,日子也相当难过,谁都不愿意到北京来。
现在很多地方,信访工作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不得不做,不得不做好,甚至成为组织考核干部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在操作层面上,具体推动手段包括上访量的排名、通报、一票否决、诫勉谈话,等等。在自上而下的压力下,各级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强度,如向北京增派接访工作力量,满足信访人的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过高要求等。这种通过政治手段强制推进的工作方式,能够迅速起效,很快改观工作局面,但不利于信访问题的全面系统化解,可持续性差。
另一方面,很多现实的信访问题地方政府解决不了,如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跨行业、跨省区的信访问题,以及一些访民的非理性上访等。但是,在不加区分的考核制度下,一些地方为应付领导、防止访民进京,重点时段便派民警、村干部盯梢,因此一些“零上访”的地方,不是说问题解决了,而是仅仅因为把人员看住了。
中部省份某市驻京办主任说:最近两三年,我们市来北京上访的特别多,社会问题总是存在的,上半年我们接待的有190多人,其中非正常上访的约有1/3。领导要求不能有非正常上访,上访的人不能来得太多,中央只对重复非正常上访、劝返接回不及时、依法处理不到位等情况进行通报,并不存在排名考核,但有些省区市搞排名通报,使得基层领导面子上很难堪。
地方政府压力很大,为了息事宁人、罢访,有时候就超标准解决了一些问题,这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变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样同等条件的人家都来上访了,给我们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自从承担来京接访工作,我天天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我们市有一个上访人员王佳玲(化名),反复长期来京非法上访,中央通报我们,但地方解决不了她的问题,因为她反映的问题涉及某中央企业,且要求并不合理。按照国家信访局的要求,她不能长期滞留北京,但我们把她送回家,她第二天又来北京了,我们只好把她看护起来,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处理她,非常无奈。
此外,信访工作机构缺少对行政权力机关的约束措施和手段,督促“事要解决”的力度不够。按现有的工作模式,信访工作机构无权裁决信访事项,受理后需转送或交办职权机关办理,根据《信访条例》,最强有力的手段只是提出行政处分建议,而提出程序却是空白的,没有具体操作模式,这导致许多问题久拖不决,信访、接访干部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