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淑艳和小侄女刘本扬第一次合影 |
蜗居23.5平方米平房
将仨侄女俩女儿供上大学
不是亲妈,胜似亲妈,贫困大娘咸菜盘供养仨侄女
■人物语录
你们都是我的孩子,谁都得念书,一个不准退学。
“大娘,我毕业后不想考研了!”“那可不行,你不是一直想念吗?念!大娘再想办法!”11月22日,60岁的王淑艳上山拾完柴火刚进家门还没坐稳,蹲地上洗萝卜的小侄女刘本扬就提出这个要求,但像往常一样被王淑艳回绝了。
三个小侄女无人管
上世纪70年代末,王淑艳从四平一个农村随丈夫刘元贵来到通化铁厂镇,他们都是镇里洗煤厂工人。丈夫家穷,婚后她又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还要每月给公婆一部分钱,而他们的工资每月只有70多元,勉强维持生活。
1991年,小叔子因肺结核病逝。一年后,小叔子媳妇上山拾柴时被石头砸伤不久也离开了人世,3个女孩留给了婆婆。但到了1995年,婆婆瘫痪在床不能自理,小姑子又在念书,三个不足10岁的女孩谁来管成了难题。
虽然王淑艳夫妇每月工资涨到了100多元,但那时,王淑艳的一对女儿都已上初中,丈夫因腰间盘突出病退在家。王淑艳除了上班、照顾丈夫外,还需要开荒种地、挖野菜、喂猪、养鸡、养鸭换零钱来维持生活,给两个女儿攒学费,整日在忙碌中度过。
那段时间,婆婆总是叹气。作为家里老大,丈夫刘元贵也很矛盾,难道要眼看着侄女没人管?这一切王淑艳看在眼里,开始整夜睡不着觉。
“多苦咱都一起过”
“家里两个有病的、两个上学的,连自己家生活都困难,怎么帮这忙?”其实也有人家提出要送走孩子,小姑子就提出要把孩子送福利院。但王淑艳担心,孩子身边没亲人看着,长大了万一学坏怎么办?还不如给个条件好的人家。
一天,她把仨侄女叫到自己跟前说:“给你们送去个好人家,这样你们能吃好的,穿好的,还能上学……”
“俺们哪都不去,就想跟着大娘,饿死也跟着大娘过!”没想到仨孩子全部围上王淑艳,拽着她衣角,哭着求她,坚持不走。
这个场面让王淑艳心里一紧,她紧紧搂着孩子们:“那好,大娘养活你们,多苦咱都一起过,绝不抛弃你们!”
23.5平方米挤进7口人
说起来容易,可仨侄女真到家里来就没那么简单了。王淑艳一家住的平房仅23.5平方米,只有一铺不到3米宽的土炕,7口人怎么住?
“供养仨孩子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苦着呢。”王淑艳的决定,娘家大多数人都不同意。邻居们甚至当面埋怨她,“自己生活都强维持,你吃错药了吧?”
天性乐观的王淑艳听了这些话只是一笑了之。但是,突然添了三口人,吃什么?穿什么?怎么住?这些难题接踵而来。
两口子经过“设计”,把五姐妹安排在内屋“大”炕上,夫妇两人则利用外屋炉子边仅有约3平方米的面积做起文章,先是用几把破椅子搭成个“小床”,王淑艳两口子睡在那里,他们上方的空间也不能浪费,用板子支起来放零碎物品。尽管那里对着门口,总是吹来冷风,不过总算解决了居住问题。
王淑艳还用家里的旧床单拼成小被子,让五个孩子盖这一床被。“躺下就不敢翻身,翻身就没地方了……”狭小的一铺炕和一床被子,让孩子们天天像抢占地盘似的,渐渐地,她们都养成一个习惯,半夜谁也不起夜。
年夜饭吃大饼子和咸菜
住的难题解决了,没钱买吃的,王淑艳每天往返1个半小时到山上挖野菜、挖菜根,去地里拾些别人家收剩下的小土豆、萝卜和白菜帮子做成咸菜,再贴上大饼子,这至少能保证孩子们填饱肚子。
穿的方面最好解决,别人不要的,她们就拿来穿。小侄女刘本扬说起自己鞋子号码,就开玩笑地说,“有多大鞋,我就多大脚!”
人口增多,花销加大,供五个上学的孩子是最大支出了,一年到头,一家人能改善生活就是年三十的年夜饭,二斤猪肉,三斤小青鱼。
连续几年后,也有例外的,女儿刘本双回忆,2000年除夕,妈妈去买鱼买肉,刚出门被她和妹妹拉住了,“妈,我俩高三下学期要交1000多元的补习费和考试费……”妈妈听后沉默老半天,后来,那个大年夜家里吃的是玉米面大饼子、咸菜。
“要是没有我们,大娘不会这么辛苦,家里也不会这么困难……”三个侄女都觉得是她们拖累了大娘家,为此曾私下讨论过不念了。
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女儿刘本双、刘本军也一直把三个妹妹当成亲妹妹,得知仨妹妹的想法也决定不念了。
“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大学”
“你们都是我的孩子,谁都得念书,一个不准退学……”王淑艳小时候就愿意念书,也知道孩子们爱上学,何况五个孩子在班里成绩都名列前茅,得知孩子们的想法,王淑艳偷偷哭过不知几次,但在孩子面前她还是态度坚定地表示,“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大学,只要都努力学习,就行了。”
这么多年,王淑艳家做饭、取暖没买过一吨煤、一捆柴,全靠她从山上拾柴火。连肥皂都没用过,洗衣服用的是土办法,那就是用柴火灰过滤过的水洗衣服。生活困难可以解决,但孩子陆续升入初、高中以后的学费可怎么办?王淑艳两口子每月只赚300多元工资。
王淑艳硬着头皮去了亲属家和厂子的同事家借钱,大家虽然同情她,但厂子已经破产,都下岗了,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回家的路上王淑艳再也控制不住了,坐在路边失声痛哭。这一幕恰巧被厂子里的一位退休老同志看见了,很受感动,便领着王淑艳挨家挨户借,总算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王淑艳的勤劳能干,对待侄女视如己出,渐渐感动了身边人,孩子上学几年间陆续得到大家的帮助,才使得五个孩子全部坚持读完高中。
五个孩子全部上了大学
五个姐妹们懂事比较早,除了学习争着拿奖学金外,还抢着干活,有好吃的都想着老人。有一年期末考试后,三个侄女擅自挪用奖学金,给大伯买了花生米,给大娘买了小海米、核桃仁儿,说是补脑还补钙。王淑艳埋怨说:“你们才应该多吃点,补补脑子,将来考个好大学。”“您为了俺们姐仨日夜操劳都累病了,现在记忆力都不好了,怕再过几年,您都记不住俺们是您闺女了。”王淑艳搂着她们哭着说:“记得住,记得住,我有5个好闺女啊!”
付出总有回报,2001年开始,五个孩子为了省学费,均报考了有师范类专业的大学,也陆续都考上,通过助学金念上了大学。
23.5平方米的小屋,飞出了5只金凤凰,邻居们都向王淑艳投来了羡慕敬佩的目光,在他们看来,以王淑艳家的条件,这简直就是个奇迹。“你看,到你家的都成了大学生,把我那孩子也送你那呗,我拿钱,你给培养!”
还要继续供孩子读研
记得一次,邻居说自己的经历,对王淑艳触动很大。那位邻居因家里经济困难,差3000元没让孩子继续上学。孩子在日记里记载着遗憾和记恨。王淑艳当时下定决心,“供孩子读书,只要她们想读!”
现在,王淑艳的两个女儿已大学毕业刚在白山找到工作。大侄女刘本英在吉林农业大学读大四,刘本文和刘本扬就读于通化师范学院读大三,虽然每月和爱人有1700多元的退休金,但为了偿还孩子们几万元的助学款以及侄女读研的学费,王淑艳仍不敢松懈,摆在她面前的难题很大,日子仍然非常艰难。本报记者 闫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