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毁誉参半。明朝万历年间的改革家张居正就是如此,赞美他的人把他比作周公,说他是圣人;骂他的人把他比作朱温、王莽,说他是禽兽。为了挖掘中国文化中积极向上、催人奋发、引人自豪的那一部分,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熊召政用10年时间,写就4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还原了张居正和他的时代,还原了那场改革的风云,《张居正》全票获得茅盾文学奖。
11月21日,在新一期“岭南大讲堂文化论坛”上,熊召政把全场人的目光拉回到那场改革的现场,并揭开那场改革对今天的启示。
[少年神童]从草根到职业政治家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和我们在座大部分人一样,张居正出身寒门,用今天的说法,他是一个小区保安的孙子,他爷爷就是一个保安,是看守大门的。中国知识分子从草根一族成长为职业政治家的典型,就是张居正。
后来他爷爷觉得这样子下去没办法发达,就省吃俭用培养自己的独子读书。他儿子就是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张文明20岁考中秀才。
张文明21岁的时候有了张居正,张居正13岁就顺利考上了秀才。张居正16岁时,他们父子两个一起到武汉省城考举人。抚台大人看了这次考试第一名的文章觉得挺好,再把名字揭开一看,叫张居正,说我要见见这个考生。过来一看是个孩子,全省考生中最小的一个孩子。这一位抚台大人叫顾东桥,是有名的江南才子。他见了张居正之后,谈了一番话,非常欣赏这个风度翩翩的少年才俊,当时就把自己身上的一条腰带解下来送给张居正。他说,年轻人你有学问很好,你将来要为国家承担责任,我这个腰带送给你,是对你的一种勉励,因为你将来不会系这个腰带,你是腰玉之人(明代官员的腰带是分级别的,正省级的干部只能系犀牛角的腰带,而宰相是系玉腰带)。
说起来很好笑,张居正最后当了翰林,已经成为国家最有名的学士了,他的父亲还在挑着担子去考举人,还没有考上,一直考到62岁。人家说你就认命吧,算了,你有一个好儿子就行了。
观点精华 [政治生涯]当官和当清流不一样 制定改革的方案不难,关键是这个方案怎么去实施,因为天地有变数。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你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可以死掉,但你就不要国家苍生了吗?君子讲气节,你耻与小人为伍,你把苍生丢哪儿去了?当政治家和当好人、当清流是不一样的。张居正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如果这个国家富国强兵的理想能够实现,他躺在地上,谁在他身上拉屎拉尿、踩他、弄他都无所谓,“知我罪我,在所不计”。是的,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他身上拉屎拉尿。
上任第二天上午,他在首辅办公室里面给北方的大总督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说,我何德何能坐到了这个位置上,我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实现我富国强兵的理想,对国家施以改革。我知道改革非常非常艰难,但是我做好了准备,哪怕所有的明枪暗箭朝我射来,哪怕所有的陷阱在前面等着我跳,我在所不惜。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起有一次香港请我去演讲,有一个记者问我,张居正的这封信,你是不是根据朱镕基总理讲的话编的?我说,你去看《张居正》全集,470多年前,张居正在隆庆六年的阴历5月26日写的这封信,我只不过把他的信重新搬过来而已。
[用人之道]好人不一定是好官 当上宰相以后,张居正首先进行的是吏治整顿。从中央部门先开刀,3个月裁了6千人回老家。
宣布回家的时候,人家真的要挖张居正的祖坟,那么多高级干部混了一辈子,到你这儿来什么都不是了。有一次我在一个地方讲张居正,有一个听众就跟我讲,你说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可是我觉得他是一个大奸臣。后来我通过交流才知道,他的祖上就是当时被革职回家的一个副部长,临死之前立了一个家训,世世代代都要记住张居正是奸臣。
开除了这么多干部,要用什么样的人呢?张居正说,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人的标准就是做人正派,对人真诚,不贪不要,这是好人。好官的标准是,上让皇帝朝廷放心,下让百姓得实惠,这才是好官。我们现在用的是好官而不是好人,只讲一头都不行。
张居正用人的方法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清流就是讲原则,但是做不了事情。循吏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把事办成。
我觉得他改革最重要的是用人制度的改革。清代龚自珍面对晚清衰败写过一首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看了以后觉得好笑,我觉得龚自珍到底还是个秀才,其实重要的不是“降”人才,而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张居正说“有非常之人,然后可做非常之事”,又说“天生一世之才,必足一世之用”,不要说唐朝搞得那么好是因为唐朝有魏征,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人才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不要指望老天爷空降人才下来让你进行改革。
记者访谈 我找遍所有改革家,最后找到了张居正 记者:你用10年时间写成了《张居正》,是什么让你下决心耗费这么大的心神写这样一个人物。
熊召政:我从小就喜欢历史,但把历史上升到学问的高度,是40岁以后。当我的社会经验丰富了,遇到的挫折多了,就想回到过去寻找方向和答案。
年轻时,我是一个偏激的愤青,幻想改变世界,但只会说说。也就是说,我有改革的动力,但没有改革的能力。我想,中国70%以上的知识分子都只能清谈,什么也不能做。我就开始从历史里找既有动力、也有能力的人,从商鞅开始,我找遍了所有的改革家,最后找到了张居正。
我去荆州找张居正的坟墓,没有人知道,后来找了文物部门的人,才找到他的被水淹了的坟堆。我在墓前和他对话,中国人的记忆来自于文学而不是典籍,我说,我一定要让人记住你。从坟墓走出来的时候,我满腿泥浆,刹那间,我发现眼前的一切都明朗起来,缠绕在我心头的疑问都没有了,我知道,那一刻我得到了顿悟,原来我跟他的距离那么近,我感觉他的命运和我的命运在这个时空点上交叉,我就是他的转世。
记者:坊间有许多种历史读物,今年最流行的是以小说笔法写历史的图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很多人了解历史更多的是通过影视剧。
熊召政:普及历史有多种方式,读者看多了就会有甄别能力。电视剧《雍正王朝》、《汉武大帝》我都看完了,这些历史正剧还是有拍得很好的。但历史写作和编剧要面对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历史真相,另一个是历史观,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历史观的问题,是歌颂王朝和皇权,还是能以更现代的眼光观照历史?《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在历史真相上都解决得不错,但都有歌颂皇权的问题。当下中国时代的价值观是混杂的,这种价值观反而大受欢迎。
记者:你在讲座中说到张居正用人的标准,关于中国大学能够培养真正优秀的人才,也一直是讨论的热点,你对新时代的人才是怎么看的?
熊召政:还是张居正那句话:“天生一世之才,必足一世之用。”并不是我们没有人才,而是遴选人才的机制和眼光不对,让真正的人才不能脱颖而出,就像你用旧的人才的眼光看80后,你也许就会觉得他们只会捣乱。(记者蒲荔子)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