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四大油气进口通道初步成型 破解马六甲瓶颈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25日09:24
  近日,起点在缅甸境内的中缅原油管道开工建设。作为我国原油进口的西南陆路大通道,中缅原油管道将绕开马六甲海峡瓶颈,降低中国海上原油进口风险。目前我国四大油气进口通道初步成型,石油运输渠道多元化进一步保障了中国能源供应安全。

  破解马六甲瓶颈

  10月31日,中缅原油管道在缅甸境内的起点——马德岛的码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以此为起点,管道的主体铺设也将展开。目前,前期的施工准备工作,如物流招标、道路基础等已经开始进行。明年10月前,中缅原油管道将步入全面施工阶段。

  2009年6月16日,中缅签署《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谅解备忘录》,为中缅原油管道建设铺平了道路。双方同意由中国石油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原油管道项目,原油管道的设计能力是2200万吨/年。

  “中缅原油管道是我国开辟能源进口多元化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能源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步骤和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中缅双边经贸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陈利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最窄处仅有2.4公里的马六甲海峡承担着全球原油和油品运量约1/4的重任,是个名副其实的“咽喉要道”。我国进口原油约80%都需要经过此处。这条运输线距离很长,并且海盗活动频繁。原油进口的运输成本和海上风险较高。

  “中缅原油管道修建好后,部分原油可直接由此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相比传统海上路线至少缩短1200公里路程。在时间成本上,以运输原油到昆明为例,陆地运输比经过马六甲海峡能节省5天左右,如果用管道,节约时间将更长。”陈利君说。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对本报记者表示,建设中缅原油管道并不单纯为了节约成本,首要考虑的是它的战略性。不过,任何大的战略决策都是有利有弊,管道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经过很多高山,还需要从技术方面提供保障。未来运行成本是否具有竞争力,这些都值得关注。

  陈利君提醒,由于缅甸的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差价很大,投资上还需要注意一些风险。缅甸港口的基础水平比较差,因此还需要加快深水港的建设。另外,由于中国的能源经过缅甸本土,过路费的价格还有待双方共同协商。

  中缅原油管道建成后,加上西北的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东北的中俄原油管道,以及传统的东部海上石油进口通道,我国的能源安全将获多方位保障。

  西南“油”经济或拉开大幕

  马德岛是中缅原油管道的起点,周边水域水深24米,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及水深条件较好,是皎漂湾内的天然良港,适合建设大型油轮原油卸载码头以及原油罐区等储运设施。

  中缅原油管道将从马德岛出发,经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管道全长771公里,一期设计年输送能力达1200万吨。

  除了有助于保证能源安全外,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中缅原油管道建设将缓解西南地区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王震认为,西南地区“油少气多”,云南和贵州的成品油基本是通过运输从内地获得。成都、重庆的油源主要靠兰成渝成品油管道保障。中缅原油管道建成后,重庆、四川将有新的炼厂布局,省去了很多成品油的运输成本和长距离交通问题,更能确保当地的成品油供应。

  “据估计,西南6省区成品油需求量为2500万吨,区内自供量100万吨左右。估计到2015年,全区成品油需求量将达到2750万—2850万吨。”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胡国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缅原油管道建成后,将在西南地区形成多个千万吨级别的大型炼油、乙烯项目,届时西南地区将形成多个产值达千亿元的石化产业基地。这将改变西南地区石化产业布局,使原油、成品油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不过,胡国松提醒,在利用这些机遇的过程中,西南各省区经济战略布局应有前瞻性,应着眼将来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在项目布局上,一定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避免各自为政,以致可能造成产能过剩或项目建成后“无米之炊”的局面。同时,石化基地建设应顺应国际潮流,形成产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带,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未来能源战略的两大主线

  200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1.78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随着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高世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预计,202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将超过5亿吨,其中60%以上需要进口。

  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努力采取节能少用、提高能效等措施确保能源安全。“从长远看,我国要保障能源安全,也要走节约、替代、多元化战略。”高世宪说。

  从发展方向看,传统的化石能源可能面临枯竭的一天。近几年来,由于需求增长较快,石油价格飙升,增加了成本代价。随着各国对气候问题的重视,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使用带来了压力。

  “整体来看,多元化和低碳化是未来能源战略的两个主线。多元化和低碳化也是一致的,多元化的目的也是为了低碳化。”王震认为,从整个能源消费大趋势来看,由于石油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消费总量肯定还要增加,但比例可能维持不变。煤炭因为其对环境的影响,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核能、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需要不断增加。

  接受中国经济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未来一二十年,新能源领域有望取得大规模发展,因此我国要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特别是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