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博士施鹏鹏:破格获评的“80后”法学教授
来源:
中国广播网
2009年11月26日13:30
我其实很普通,可能更多的是运气。施鹏鹏有些谦虚:我在西南政法大学所评的“教授”是通过“绿色通道”,即重庆对海外博士的优惠政策,所以可谓受之有愧
“80后”法学教授施鹏鹏横空出世,再次让偏居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吸引了中国司法界和法学界的目光
29岁成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掌握5门外国语言;拿到国内外两所名校的博士学位;获法国外交部“艾菲尔奖学金”;出版专著1部、译著3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是个“80后”……
一连串在常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情,硬是在他身上变成了现实。
他就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施鹏鹏。
西南政法大学有中国司法、法学界“黄埔军校”之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自该校的司法高官和法学学者人数之多,堪称一大特色,从而一时有“西政现象”之说;而今,江山代有才人出,“80后”法学教授施鹏鹏横空出世,再次让偏居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吸引了中国司法界和法学界的目光。
“全国最年轻”法学教授是硕导
“全国最年轻的法学教授!”在北京某法学院校的民间论坛中,这个帖子引发网友热议;而帖子的主角就是施鹏鹏。
相关资料显示,施鹏鹏出生于1980年6月,福建晋江人。1997年,17岁的他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保送该校研究生,师从著名诉讼法学家孙长永、龙宗智。22岁时赴法国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做交流生。2004年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方向和法国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刑事科学与司法制度”双博士生,分别师从孙长永以及西玛蒙蒂教授、金邦贵。
“是不是全国最年轻的,我不太清楚,因为没有统计;但在我们学校,他应该是最年轻的教授。”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孙长永告诉笔者,今年施鹏鹏还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今年4月,在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发布的《2009年度重庆市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拟批准人员公示》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施鹏鹏,被认定职务为“教授”;稍晚些时候的5月8日,西南政法大学同意施鹏鹏高校教师系列教授职务任职资格,并于当月26日公布了相关通知。
但奇怪的是,事情过去半年多之后,施鹏鹏获评教授的消息,才在国内部分法学院校的民间论坛上引起热议。
“学校没有刻意宣传。”孙长永告诉笔者,为了吸引海归人才,重庆市制定了“特殊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海外留学人员开通“绿色通道”可以直接评级为教授:“像施鹏鹏这样年轻的,在我们学校是第一个;因为他年轻,我们要保护他,所以也没做宣传。”
笔者了解到,施鹏鹏能成为“最年轻”教授,靠的是“不走寻常路”。
2004年底,重庆市通过了《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办法(试行)》,并在今年初进行了修订,打破了论资排辈、惟学历资历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性障碍,为“海归”博士申报正高职称创造了条件。
“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他成果突出。”孙长永告诉笔者,施鹏鹏现在还有成果等待出版。
孙长永的介绍可以从另外一个渠道得以印证。
今年11月,施鹏鹏的博士学位论文《陪审制研究》,荣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据笔者了解,2009年全国共评出98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6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据笔者了解,此前该校曾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2001年龙宗智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刑事庭审制度研究》和2003年孙长永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沉默权制度研究》。巧合的是,龙宗智、孙长永均与施鹏鹏有着师生关系。
“这个没有必然关系,应该说主要是我们的学生很优秀,施鹏鹏的学术成果价值得到认同。”孙长永说,读硕士阶段一开始,施鹏鹏是自己的研究生;后来由于孙长永工作变动,施鹏鹏转至龙宗智门下,“所以硕士毕业时他的导师是龙宗智,读博士时才又到了我门下”。
“我其实很普通,可能更多的是运气。”谈起这个“教授”头衔,施鹏鹏告诉笔者时有些谦虚:“我在西南政法大学所评的"教授"是通过"绿色通道",即重庆对海外博士的优惠政策,所以可谓受之有愧。但坦率说,教授对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解决生计,而非学术水平的肯定,因此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笔者在网上看到了施鹏鹏招法学硕士的要求:“为人宽厚,人品好;吃苦耐劳,热爱学术(将来未必以学术为业);外语水平高:熟练掌握一外,初通一门二外;法学功底扎实,最好已通过司法考试;有一定经济基础,当下无须直面生计压力(如果未能通过贷款或其他途径获得经济支持,我会建议学生先就业,再考虑读书)。”
施鹏鹏还表示:“作为对自己的要求,我一定会给符合期待的他(她)最认真的辅导及建议。我希望他(她)能在硕士阶段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培养问题意识。我还希望他(她)在具备相当的学术研究能力后,可在域外接受博士教育。”
会5门外语
施鹏鹏在法律博客上自我介绍称,自己掌握5门外语:全面掌握法语和英语,能初步听说德语、意大利语并阅读专业文献,初通日语。
“他有语言天赋,而且没有走弯路。”孙长永说,施鹏鹏本科时就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读硕士后学第二外语,他选择了日语,后来又转学法语。
“转学法语时他征求了我的意见。”孙长永说:“我认为日本人在法学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不多,而我国是个大陆法系色彩明显的国家,但研究并精通大陆法系国家的人太少,所以我建议他学一门大陆法系国家的语言。由于当时我们学校的法语老师很好,他根据这一情况,选择了法语。其他的语言都是他自学的。”
“我可以使用四门外语从事学术研究,但谈得上精通的,只是法语和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目前只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施鹏鹏告诉笔者:“我可能最近几年还会到德国和意大利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谈起学习外语有何秘籍,施鹏鹏坦言:“其实欧陆语言,学一门就可以通其他,法语和意大利语就非常相似,所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和神奇。这也是为何欧陆法学家经常精通很多门外语的原因。”
“除了实力,施鹏鹏的运气很好。他能够出国深造,是因为法国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当初跟我们有交流项目。他考取该校时,我曾经向他们的招生委员会负责人当面推荐过施鹏鹏。后来学校给了他全额奖学金。”孙长永介绍:“他当时是读的这两个学校的博士学位。”
爱和“大腕儿”较劲
笔者注意到,2007年8月,一位国内著名法学家曾在《南方周末》撰文,探讨当时国家人事部及财政部《关于实行法官审判津贴的通知》。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正在法国求学的施鹏鹏的注意。稍后不久,他就在博客上发文,与这位法学家“商榷”,并引出了该法学家的回应文章。
与法学“大腕儿”过招,对施鹏鹏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我们学校学风比较民主,导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交流,相互联系也比较多。我带他的时候,他经常会和我面对面讨论学术问题,并且会有自己的创建。”孙长永记得,除了自己之外,龙宗智教授也曾被施鹏鹏当面追问、批评,“但我们很欣赏这样的学生。”
即使在国外留学期间,施鹏鹏也不忘和诸多国内法学名家求教。据孙长永介绍,他本身比较努力,再加上他跟各个学科比较认可的老师都多有学术上的请教,施鹏鹏对自己比较认同的法学教授,经常会打越洋电话去咨询、讨论相关学术问题,得到多位导师的多方面指导,“光电话费就花了不少钱。”
谈起对自己学生未来的期望,孙长永表示,“希望他能够在诉讼法、比较法方面有所作为,毕竟我们国家大陆法系的色彩比较重,对欧洲大陆法治了解得比较少。”(陈宝成)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