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第九期“新闻茶座”现场实录(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26日14:25

  中国记协第九期“新闻茶座”现场 张文斋 摄

  

  主持人、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 张文斋 摄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气候变化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国新闻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在大会举行前夕,今天下午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来到"记者之家",围绕"聚焦哥本哈根-中国的贡献"与大家一起交流。下面请于大使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主讲人、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 张文斋 摄

  于庆泰:各位记者朋友,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在这里与大家做一个交流。我先讲两点看法,然后再回答大家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非常严峻、非常现实的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携手应对。中国政府本着对人类和本国人民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政策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00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在这个方案当中,我们提出了一些重点的领域,比如说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5%左右,我们要把这个目标作为一个重要的约束力。比如说,2010年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要达到能源总消费的10%,到2020年进一步要达到15%左右。

  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延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开展植树造林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即使在最近一年多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也没有动摇,行动没有松懈。根据中国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到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已经在2005年的基础上累计降低了13%,我们还在继续努力实现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20%左右的目标。如果从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这一项指标如果实现就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亿吨以上。

  在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到2008年我们已经达到了9%。在植树造林方面,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有一个很具体的领域,就是我们正在积极扩大沼气在农村的利用,比如说到2007年中国农村的沼气用户已经达到了2600万户,仅这一项措施就可以实现每年减排4400万吨二氧化碳。

  所以过去我和一些记者朋友也说过,无论从行动力度还是实际效果看,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贡献同任何其他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各位记者可能注意到今年8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立法工作进程。这就保证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将继续是我们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9月份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中国在未来10年将继续采取有利措施。第一、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第二、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第三、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第四、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究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积极态度,既是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负责的态度,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身需要。今后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当中,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为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要向大家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哥本哈根会议。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认为这次会议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果。重点就是要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做出明确和具体的安排。也就是说,哥本哈根会议应该做三件事。第一、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应当承担的大幅量化减排指标,确保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承担具有可比性的承诺。第二、做出有效的积极安排,确保发达国家能够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我们认为,哥本哈根会议能否取得成功,关键是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巴厘路线图"授权。中国政府将以积极、建设性态度参与最后阶段的谈判,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进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我就向大家介绍这么多,下面回答记者朋友的问题。

  主持人:谢谢于大使的介绍,请各位提问。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在APEC召开会议的时候,丹麦已经宣布放弃将在12月份会议中做出一个法律约束性文件,代之以一个政策性文件,您对此有何看法?

  于庆泰:关于哥本哈根会议能够取得什么成果,不少方面,包括东道国丹麦都提出了一些想法。我们认为成果的实质内容要比成果文件的名称更为重要。我们认为不管哥本哈根会议的最终成果叫什么名称,都应该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所确定的原则和有关规定。它的结果不能够偏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二方面,哥本哈根会议的最终成果应该锁定在过去两年谈判过程中有关各方已经实现的一些进展和取得的一些共识。也就是说,在我刚才提出的哥本哈根会议应该做三件事,这三个问题大家讨论了两年取得了一些进展,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就是把这些已有的进展锁定。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您刚才提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中国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明显下降,为什么这里的排放量一定要用单位GDP来计算?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单位GDP排放的具体减排目标是什么?

  于庆泰:关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单位GDP来表述,我的回答是:为什么不呢?应该说这是许多国家都用的一种表述口径,也是我们选择的表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确定指标的一种方法。第二个问题,关于9月份胡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有显著下降。我想这样讲,看待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方面,应该从总体上看。单位GDP排放这个指标只是我们一系列重大措施当中的一项。

  从总体上看,我刚才已经提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动摇,行动力度不会减弱,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胡锦涛主席在9月纽约气候变化峰会上讲到了我们在未来10年要增加4000万公顷造林。我曾经请教过林业方面的专家,专家告诉我,4000万公顷的造林相当于600亿棵树。也就是说,在今后10年里,中国要为世界每一个人种大约10棵树。这些树种下去以后,在未来许多年里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里的政策和行动不会松懈,不会动摇。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人民日报》记者: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要求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方面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应的责任,比如说相同的量化减排任务,您对此怎么看?

  于庆泰: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我们需要有一个合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大家知道,国际社会不光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整个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面共同确定了这么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基础就是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由何而来、如何产生。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我们今天面对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二百年的时间里,在他们工业化过程中长期排放二氧化碳累积造成的结果;从1750年到现在,大气当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有80%以上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这是我们今天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

  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两点:第一、这是共同的挑战,需要我们携手应对;第二、根据历史责任,根据各自国家的能力,要做出不同的贡献。

  大家可以看一下公约,公约对于发达国家应承担的义务和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行动做了明确的规定。再说一下,这个不是发展中国家或者中国一家的主张,这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的共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国际社会合作的基础,否认了这个原则,也就是损害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要求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承担类似发达国家的义务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了公约所确立的原则的一种要求。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他们应该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承诺、把自己答应做的事情实实在在地落在实处。而不是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种种与公约原则相背离的不合理的要求。

  

  德国《莱比锡人民报》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德国《莱比锡人民报》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参加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团长以及团员都会是哪些人?

  于庆泰:关于中国参加哥本哈根会议代表团的组成,我想同许多国家一样,我们是一个团队。因为气候变化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很多,有能源、经济发展、农业、林业、气象气候等,我们参加谈判的人员包括了有关政府部门人员和一些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在过去的谈判过程当中,我参加了两年,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作为非专家是很难有效参与其中一些谈判的。因为它涉及的许多问题很专业,技术性很强。所以在哥本哈根会议,我们会继续按照这个模式,组成中国代表团,具体问题还在研究。

  

  凤凰卫视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放弃形成一个法律性约束的文件,我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很多立场是难以调和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向发达国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于庆泰:在未来阶段的谈判过程当中,我们会继续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与各方一道努力去推动共识,推动成功。我们的立场和态度非常明确,哥本哈根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国际会议,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这次会议应该成功,也必须成功。

  其实中国对这次会议成果的要求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各个国家切实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和应该采取的行动。胡锦涛主席9月份在联合国气候峰会当中讲过:履行各自责任是关键。根据公约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各个国家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应该采取的行动做好,就可以有一个成功的哥本哈根会议。

  

  荷兰NRC(《新鹿特丹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荷兰《新鹿特丹商报》记者:欧洲在气候变化方面承担了很多义务,我想就刚才已经问过的一个问题向您核实一下: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中国将在未来10年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这个数值是非常模糊的。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数字呢?

  于庆泰:我有两点回应。第一、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欧洲做出了许多承诺,对于这个讲法我既同意,也不同意。欧洲的承诺确实做出了许多,但是如果我们把行动和承诺比较一下,就会觉得这里面有相当的距离。比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发达国家包括欧洲承诺在2000年的时候把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这似乎也是这位记者先生刚刚提到的欧洲的承诺之一。但现在是2009年,我们可以看一看欧洲在公元2000年的时候,是不是在行动上做到了所承诺的东西。《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每一个欧洲国家应该实现的减排指标,也就是说在2008年到2012年这5年的时间里,不同的欧洲国家要以一定的百分比减少自己排放的数字,基础年是1990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指标,对欧盟的整体指标应该是7%到8%,这也是欧盟的承诺。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是2009年底,有些欧洲国家的排放并没有减少,而是以相当大的比例在增加。

  另一个就是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在公约里面,包括欧洲在内的发达国家都承诺要在气候变化领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这是1992年也就是上个世纪做出的承诺,到目前为止基本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回答第二个问题,中国的行动。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们采取的行动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什么新的要补充的。

  

  德国《世界报》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德国《世界报》记者:请问中国的科学家目前有没有得出一个时间表,那就是中国的碳排放量将在什么时候达到顶峰?如果有的话,中国会在什么时候宣布?会不会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进行宣布?

  于庆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它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国际上的学者也研究了各个国家在这方面的一些排放情况。比如说如果我们看一下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曲线,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东西。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耗以及产生的相应排放,总体上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完成,也就是到了所谓后工业时代,随着人口增长的稳定,排放量增长放缓。从逐渐平缓到达到峰值,到出现下降,应该是一个带有共性的趋势。现在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了许多学者和经济学家所谓的后工业时代。

  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排放什么时间能够达到峰值要取决于很多因素。首先要看发展阶段、科技水平、人均GDP,还要看我们的资源比重,比如说中国是一个对煤炭依赖性很强的国家,我们的资源构成煤炭很丰富,石油和天然气相对不丰富。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要看国际合作的力度,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力度。所以峰值问题是中国现在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

  

  英国《卫报》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英国《卫报》记者:首先问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胡锦涛主席会不会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会不会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宣布具体的减排指标?第三个问题,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各国是否都应承担比他们现在更多的责任,因为现在来看气候变化的情况越来越糟糕,中国如果继续采取现在的措施,在未来10年以后每一个中国人的人均排量将超过英国的人均排量,各国是不是应该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呢?

  于庆泰:第一个问题没有答案。第二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

  我想就第三个问题讲一下,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讲什么,而在于我们做什么。中国人的一个理念是"言必信,行必果"。如果我们说到的事情做不到,同时讲要做更多的事,结果未必好。所以刚才我说,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期待和要求是很简单的,大家要把应该做的和承诺做的事落到实处。

  
路透社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路透社记者:刚才您说到中国对于哥本哈根成果文件的题目并不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成果文件的实质内容。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承认了现在已经没有时间达成这样在法律方面有约束力的文件?我们不是想追问对于丹麦的认可与否,而是想问中国是否认为现在达成一个在法律方面有约束力的文件是现实的。

  第二个问题,如果中国照现在什么都不做,今后中国的工业排量将达到怎样的水平,您自己是否有一个估算?如果有的话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中国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和未采取这样的措施的区别将会是怎样的?

  于庆泰:关于第一个问题,会议产生的最终文件,它的实质内容是核心和关键。过去两年我们在谈判的过程当中,确实把许多时间放在一些边缘问题、技术问题上,而没有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聚焦到谈判进程的核心内容上。

  我们为什么谈了两年没有取得足够的进展?我个人的看法是因为发达国家在谈判的过程中没有显示出足够的诚意来。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也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致看法。哥本哈根会议距离我们时间很短,所以我们应该致力于用好余下的时间,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这也就是我刚才讲的,要遵循公约的基本原则和"巴厘路线图"中的有关规定,锁定谈判过程中已经取得的进展。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阶段正在提出要实现的5年计划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能效指标。如果我们在5年内实现大约20%的能效的提高,就可以实现减排15亿吨。如果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什么都不做,二氧化碳的排放远远不是今天这种规模。换句话说,5年减少排放15亿吨,规模同任何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

  

  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中国提出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耗总量比例提高到15%,中国政府也有一些人提出这个目标太过保守。这样的目标可不可能在未来变成20%,中国会不会将这样的改变在哥本哈根宣布呢?

  于庆泰: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采取的措施行动,尤其在确定指标的时候,中国政府要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的建议,尤其是在能源这样一个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领域,我们更要广泛地反复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然后对有关指标进行反复研究和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有众多学者专家参与,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最终确定的这个数字,应该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也是中国政府认为我们可以经过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一个指标。

  至于其背后反映的中国政府对于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这个基本思路,我想中国政府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要扩大对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利用。专家告诉我,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最多的国家,在风能利用方面似乎排位第四。我们肯定会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荷兰广电协会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荷兰广电协会记者:刚才您提出中国提出的目标,并且也使用了一系列的新能源来应对气候变化,而现在我们看到中国很大程度上一方面采用新能源,一方面继续使用旧有传统能源。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有没有相关的说法,说用新能源完全取代旧能源,中国为什么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呢?

  于庆泰:对于哥本哈根会议成果,中国认为应该做什么事刚才我已经谈过了。这位先生提到了哥本哈根会议要抛弃传统的能源,并且把这些能源列为"脏"的能源。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每天都开车?是不是回家以后都开灯?在北京度过冬天是不是用暖气?这些都是靠传统能源来提供的。你回自己国家的时候要坐飞机,飞机是不是用传统的能源?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决定彻底抛弃传统的"脏"的能源,我们恐怕连今天的这场活动都搞不起来。

  中国没有为自己设定上限,而是在不同领域采取了一些行动。刚才我反复讲了这么一个想法:我们各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应该做的事情的基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尤其是其中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条原则。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中的历史责任,所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大家都接受的规定,发达国家也要承担减排的义务、确定目标。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取行动。

  我个人认为,从发达国家来讲,不应该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超越公约规定的要求。发达国家应该做的是认真反思一下,是不是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所以我最后强调一下,胡锦涛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讲道:履行各自的责任是关键。

  

  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张文斋 摄

  中央电视台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国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于庆泰:第一、不能够只看当前,不看历史。当前大气当中累积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在余下的20%里面中国只占了其中的一部分。第二、看排放的时候,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中国有13亿人口,当前的人均排放只是发达国家的1/3、1/4甚至1/5,因为排放的另一面是能源消耗,也就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我们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这种讲法。

  主持人:新闻茶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浏览更多传媒资讯,欢迎点击 (来源: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