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延林:守昆仑二十年 为民奉献真品质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1月26日16:14
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26日电(记者曹志恒)从29岁起,汉族干部师延林从新疆阿克陶县委机要室来到山乡,先后在最偏远穷困的三个山区乡任职,默默奉献20年。他扎根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之中,学语言、探民情、解民忧,却很少照顾到自己的家庭。师延林的足迹遍布边境山村家家户户,被农牧民称为“看得见的书记”。
最美的时光献给了帕米尔高原
恰尔隆——阿克陶县最偏远的一个乡,地处帕米尔高原的大山深处,道路不畅,耕地稀少。师延林与大山的情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990年,29岁的师延林初到恰尔隆乡,担任乡长助理。由于语言不通,师延林无法与柯尔克孜族农牧民交流,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任务,先过语言关。
从此,柯尔克孜族牧民的毡房里就多了一个汉族干部的身影。师延林和他们一起吃硬邦邦的粗面馕,一起喝热腾腾的酥油茶,一起骑马、骑牦牛,走遍了恰尔隆乡的角角落落。两年后,师延林已经能操一口流利的柯尔克孜语和农牧民拉家常了。
大山里没有蔬菜,杏干煮面条、酸奶疙瘩煮糊糊就是家常便饭。刚开始,师延林觉得难以下咽,时间久了,不管吃什么,他都和牧民吃得一样香。
当年的恰尔隆乡守着叶尔羌河,却既没电也没自来水,吃水全靠人到河里去挑、靠毛驴车拉。师延林四处奔波,多方筹措,想办法建起了小型电站和高位水池,居住在深山里的牧民,彻底告别了世世代代摸黑过夜和在河里挑水拉水的日子。
1999年8月,恰尔隆乡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300多户村民的房屋被冲垮,数以千计的牲畜被淹死,道路被毁,通讯中断,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为了在入冬前不让一户村民露天过冬,师延林组织党员干部,带领受灾村民抢险自救,重建家园。
20天后,当公路打通,时任阿克陶县县长的艾孜木江·阿不拉带着工作组来到恰尔隆乡,看到已经恢复正常生活的农牧民在师延林的带领下,正在重建家园,感动不已。望着疲惫不堪的师延林和乡里的干部,艾孜木江·阿不拉有千言万语,却又说不出来,只是紧紧拉着他们的手说:“辛苦了!”
在恰尔隆乡的14年,师延林走遍了每个村民家,认识每一位村民。有人替他计算过,这十多年中,他走过的山路超过了十万公里,牧民亲切地称他是“长征书记”。
2003年,师延林调任克孜勒陶乡。恰尔隆的乡亲赶到乡政府,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
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
克孜勒陶乡地处帕米尔深山,照明靠点灯,吃水靠人挑。作为乡党委书记的师延林带领党委一班人调查研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克孜勒陶乡旧貌换新颜,全乡有7个村960户5700人用上了电,300多户2000多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山里的农牧民告别了靠点油灯、到河里挑水的日子。广播电视也走入深山峡谷进了百姓家,每个村都安装了太阳能、卫星电话,结束了深山与世隔绝的历史。
距克孜勒陶乡政府一百多公里处,有一个叫塔木柏孜的地方,470多名柯尔克孜族牧民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在一次下村调研中,师延林发现这里的土层厚达2至3米,且土质好,有水源保证,可开荒地5万多亩。师延林想,这对土地紧缺的克孜勒陶乡来说,真可谓一块宝地。他组织乡干部认真讨论、多方考证,一幅未来新农村的蓝图渐渐形成。
2005年初,经县委批准,师延林带领全乡80多名乡干部,携被褥、带锅灶、宿荒野,拉开了开发塔木柏孜的序幕。经过辛勤劳动,他们在这里开挖了35.6公里长的沟渠,种下了沙枣、红枣、杏子等树苗近7万株。
“一定要让这里的农牧民走出深山,到平地过上定居生活。”望着充满希望的土地,师延林对乡里的干部说。
2006年初,塔木柏孜开发被列为阿克陶县“江西对口援疆的十大项目”之一,同年7月,县委从援建资金中拿出130万元新建抗震房100余套,并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6月,总投资370万元的克孜勒陶乡塔木柏孜抗震安居集中连片点建设项目——“江西新村”建成并通过验收,同时被县委列为阿克陶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居住在塔木柏孜的托乎提·沙依托老人年逾古稀,过去靠放牧为生,在塔木柏孜开发建设中,老人带头在自家地上试种玉米、土豆、西瓜等作物,乡里又分给他一套抗震安居房,老人激动地说,感谢“师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
深山里锻造出一块好“钢”
阿克陶县的库斯拉甫乡地处帕米尔高原深山处,距离县城300多公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组织上考虑师延林在山区工作了17年,精通语言,熟悉情况,想派他到库斯拉甫乡工作。由于担心他会有想法,就专门安排人和师延林先谈谈。师延林没有犹豫也没有豪言壮语,痛快地答应了。
当师延林再次选择了偏远落后、条件艰苦的地方后,妻子赵金香百思不得其解。她对丈夫说:“你到山区工作时,孩子还不满周岁,现在孩子都快20岁了,你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有几天?你不为我考虑,也该为孩子考虑,为自己的身体考虑,一两个月难得回一趟家,回一趟家要在路上颠簸七八个小时,你身体还吃得消吗?”
面对妻子,师延林总是感觉愧疚太多,妻子身体不好,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身为教师的她,好几次晕倒在课堂上。近20年了,家里的一切,都是靠妻子拖着病弱的身体强撑着。
师延林满怀歉意地做妻子的工作,他恳切地说:“组织上安排我去,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党性和工作能力的考验,我不但要去,而且去了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回家的时间可能更少,希望你能谅解。”通情达理的妻子明白这番道理,看师延林主意已定,流着泪为他准备行囊。
库斯拉甫乡是阿克陶县最贫穷的乡之一,年人均收入仅有900多元,师延林把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积极推广小麦、玉米良种,增加种植业收入。四处奔走联系,每年都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不到3年,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多年来,库斯拉甫乡没有开通班车,村民进出只能搭乘偶尔路过的汽车,费用高又不安全。师延林与有关单位协商,为乡政府解决了两辆中巴车,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村民称赞说:“师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2007年,库斯拉甫乡有8名牧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为解决贫困学生“无钱上学、上不起学”的问题,师延林奔走于驻地矿产企业,最终与金鑫公司达成协议,凡库斯拉甫乡考入大专以上院校的贫困学生,由金鑫公司提供全部学费,直到大学毕业。
乡党委副书记曹凌云说:“师书记的工资就装在身上,每次下乡,他都要给孤寡老人带一些生活用品,遇见谁家有难事,他就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去帮助,我们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师延林是村民的主心骨,村民有什么事都愿意告诉他。家里办丧事会通知他,无论多偏僻的地方、工作有多忙,师延林都会抽出时间去参加。谁家有了喜事,更是要请他参加,在婚礼上,师延林和大家载歌载舞,村民说,师书记唱的民族歌、跳的民族舞比我们还“地道”。
师延林说:“和家人在一起是幸福,但为老百姓办了好事、有了工作成绩也是一种幸福,为老百姓办的好事越多,被他们信赖,幸福感就越强。”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