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善待公众“焦虑”,让改革更合民意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27日13:42
  公众的“改革前焦虑”,并非不要改革,而是期待改革推进过程中方向更准确、考虑更周全、措施更完善、执行更有力。公众的焦虑,“倒逼”改革者、决策者、执行者更谨慎更负责

  日前,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要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这一改革意见被媒体解读为:“提诊费降药价”。本来是为了解决“以药养医”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可从舆论反馈来看,“拍砖”的却比“赞”的多,尤其在网上,公众的怀疑表达得更直白:会不会诊费提高了而药价没有降低,看病反而更贵?

  对改革措施“习惯性”质疑,“习惯性”不信任,在之前北大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制”上,也体现得相当明显。据11月23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0.4%的人“赞同”自主招生,但更有66.7%的人认为自主招生过程中权钱交易不可避免。这个“矛盾”的结果,同时反映出公众对高招改革的期待和不信任。

  公众这种好往“坏处想”的心理,体现了民众一种对改革、“调整”的普遍焦虑感。这种“习惯性”不信任,“习惯性”焦虑,其实不仅限于医改、教改。现在每当一项相关新方案新措施一颁布,甚至在拟出台阶段,通常都会遭到“拍砖”。

  为什么质疑、反对的声音感觉多起来了呢?一方面基于技术进步。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公民的民意表达渠道、平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拓宽,以前留在大家内心的意见,现在都“浮出水面”,显现了出来。另一方面是确有“现实基础”。比如,整治高价药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每次降低药价,低价药就神秘消失,药价陷入“空降”的尴尬事实;在高校招生中,不断出现的权钱交易、加分腐败案例,不断挑战着公众对公平的信心。甚至,一些所谓的改革、“调整”动议不是出于民生需求,而是某些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需要的“瞎搞”。一次次的“与民争利”,一次次的“事与愿违”,“培育”并固化了公众的习惯性不信任。

  公众的焦虑、担忧、质疑,是公众的权利,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参政议政”,是一种民意期待。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最宽广的平台。当然,网上的声音也是鱼龙混杂,并非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或者经过了调查研究,有真知灼见,也有一些只是泛泛而谈、没多少道理,甚至还有谩骂。但它们终究是民意的反映,对此,决策者、改革者没有必要苛责。对于质疑、非议,决策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宽容态度。即便是好心招来非议,至少也知道民众在想什么,在反对什么,在担忧什么。之前推出的一些改革措施,之所以效果不佳,群众不认同,与改革的不透明和公众参与度不高大有关系。

  公众的“改革前焦虑”,并非不要改革,而是期待改革推进过程中方向更准确、考虑更周全、措施更完善、执行更有力。公众的焦虑,“倒逼”改革者、决策者、执行者更谨慎更负责。

  对于网上民意,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的看法值得推荐。他说,“网民所议所提虽是个人意见,但来源于生活,出自于社会,代表着一个群体,不管是粗言、苦药,还是牢骚、怪话……都能为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盼所有决策者都能正确对待公众的“焦虑”,善待民意。有诚意的改革者,应重视不同声音,主动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焦虑,自觉接受监督,使改革过程更透明,决策更科学。反过来,这也是重建公信环境,化解公众“焦虑感”不可或缺的一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