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两岸京剧:传统与创新的碰撞(组图)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1月28日08:22
本报记者 胡春萌

  
  新闻前提

  《奇冤报》剧照

  11月20日上午9点,由天津市台办、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台湾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台湾传大艺术事业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天津京剧院、台北新剧联合承办、天津滨湖剧院协办的“海峡两岸京剧艺术论坛”在天津市赛象酒店宴会厅隆重开幕。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110余位来自海峡两岸京剧界知名戏曲评论家、知名票友及台湾知名人士,就“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交流”的主题畅所欲言,共同回顾了两岸京剧交流合作的历程,总结两岸京剧合作经验,共同探讨两岸京剧艺术的现状、传承与发展前景,研讨两岸京剧合作与交流的具体设想与意见,就津台两地艺术学校交流合作等问题达成共识。天津京剧院与台湾传大艺术事业有限公司、天津职业艺术院校与台北戏曲学校等单位成功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论坛期间,天津京剧团和台北新剧团在天津滨湖剧院分别举办了《锁麟囊》、《花田错》、《奇冤报》等剧目演出。津台两地京剧票友也同台献艺,实现两岸同声同调、同戏同唱的美好愿望。

  《花田错》剧照

  《锁麟囊》剧照

  记者印象

  11月21日晚7点30分,“海峡两岸京剧艺术论坛”内容之一,台北新剧团的专场演出随着锣鼓声拉开了帷幕。记者从来对京剧不感冒。往常觉得京剧太拖沓,特别是尾音绕了山路十八弯还在转,听不下去,往往换台,所以完整的戏看得极少,更难得在现场了。这次,吸引记者坐在剧场里的原因,倒是台北新剧团的“新老戏”——《奇冤报》。

  《奇冤报》是记者听过的为数不多的几出戏之一,印象里在传统《奇冤报》中,主角刘世昌只穿一身黑衣、罩层黑纱,动也不动就把戏唱完了。听说台北新剧团老戏新编,“鬼魂”也有喜怒哀乐,不再“僵”在台上,记者很好奇,倒要看看究竟如何让刘世昌动起来。

  据介绍,所谓“新老戏”,是李宝春及“台北新剧团”对传统京剧进行有系统地整理与去芜存菁,既谨守戏曲的元素与程序,又温和活泼地实现创意;作品强调人性的价值与剧场效果,突出动听唱段,留住感人情节,以紧凑的手法与深刻的表演塑造人物。“老观众还是能看到正宗的京剧,而年轻观众也不用为原剧中腐朽的思想而愤愤。”

  好戏开始了。这出戏里的布景道具极简,一个屏风,一桌一椅。在这出申冤的戏里,更多地表现了悲与冤,但丑角的插科打诨、妙语连珠让这出悲剧显得生动、活跃。那刘世昌的小厮临死的独白,主动爆料,说“看来老爷比我行,待会儿还要唱两句,我自个儿呢?我死了。”就一命呜呼了。这么直白的念白还是头回见。还有演张别古的孙正阳老先生,七八十岁高龄演老丈,独白似绕口令“东风常向北,北风也有转南时。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料不肥”,和着响板声,加上老先生手法身段,直白地道出人心,没有含蓄,没有转弯。老先生的现场掌控能力也令人赞叹,听到乌盆说话,一句天津口音的“介不大白天见鬼了吗”,“现挂”式的台词,引得满堂彩。

  在阴曹地府路上,地府“小鬼”的精彩打斗,将整出文戏添加了不少叫好元素。京剧里的打斗可算一绝,新版的“小鬼”相对于传统京剧里的打斗又增添了新鲜的现代元素。迈克尔·杰克迅的舞步,四小天鹅精彩伴舞,还有现代舞的柔,看起来煞是热闹。不过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由李宝春饰演的刘世昌在阴曹地府路上的台步,漫无目的,飘来飘去,极其形象。后面的七尺长袖飞舞,时而抖,时而甩,时而空中抛却,时而收紧拭泪,带着哀怨与愤恨,把个无故冤死的可怜人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前“小鬼”的现代舞表演虽好看,却略显突兀,但是在这幕也融入现代舞元素的表演中,记者却能感受到演员将形体表演与人物情绪刻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刘世昌这个人物的塑造加了分。

  整出观下来,紧凑明快,没有拖沓。现场感受京剧的魅力果然不同凡响。现在年轻人看戏的不多,其中很多人无所谓喜不喜欢,因为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没有亲身感受到戏曲的魅力,如果有一天感受到了,也许会发现另外一个天地。

  记得在前一天的研讨会上,海基会原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表示,京剧是文化的瑰宝,文化又随着国力的强弱而起伏。五四运动时期很多文人学者把京剧批评得一文不值。可见,当一个国家国力衰弱的时候,整个文化都会遭到怀疑甚至是否定。如今,中国的国力逐渐增强,是两百多年以来最好的时期,表现在文化方面,中国青年开始重新回归、认同自己的文化,全世界的人都要重新认识、了解、评价中国的文化。

  然而,在今天这个娱乐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吸引青少年走进戏院、了解京剧,成为了摆在每个京剧从业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有人希望延续传统,让青年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京剧,有人主张创新,用现代元素吸引青年人的眼球。此外,京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那么用什么样的京剧,来代表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台北新剧团在继承传统与创新中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现场此起彼伏的喝彩声,证明了演出得到观众的认可。虽然,有些老观众对一些新的元素不适应,但依然给予鼓励的掌声。

  本市著名戏曲评论家刘连群认为:京剧要发展,就要坚持走继承与创新之路。刘连群说,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带来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娱乐文化的多元,越是在这样的时代,各个国家都越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我们必须站在这个高度上,探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脱离传统,片面求新,实践证明这是阻碍京剧艺术传承的。尊重传统就是尊重前辈、大师、艺术家们传承创造的成果,就是尊重京剧的基本特征和内部规律,尊重它独特而完整的表演体系。尊重传统还包括尊重创新的传统。京剧的传统戏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有观众,有市场,但有一些缺憾,因此要做好对传统戏进行经典化、范本化的工作,保证传统戏的传承。而新剧目应该是两多,多样式、多层次。

  缺少高水平传承

  京剧难复当年胜景

  对话

  记者:您在论坛演讲时提到,现在青年京剧演员面对如何再提高的问题时,要向艺术大师的水平努力。如今,青年京剧演员虽不乏优秀者,但与京剧大师的水平有非常大的差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京剧人才培养出了什么问题呢?

  刘连群:现在的京剧人才培养有三大问题,会戏少、实践少、底子薄。会戏少,过去科班出身的演员,毕业后要会一百来出戏,现在恐怕十出都会不了。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而且现在我们的戏曲院校教育也与一般院校一样,放寒暑假,双休日,过去没有这些,学生一年365天,都是练功、学戏、演戏,从很小就开始每天演戏,现在学生哪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基础教育跟不上,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实践机会少。

  还有一个演员素养问题,多看好戏,多学好戏,自身才能提高,现在很多演员到三四十岁,红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往上走,怎么走?这就看基础了。还有文化,有人问过去老先生也没有文化,为什么他们就行呢?关键是老先生们有阅历,有对人物和生活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是在演技巧。

  基础、实践、文化,这些方方面面,都决定了这一代艺术家底蕴的深度。有多深厚的底蕴,才有多大的创造力。

  记者:上世纪初是京剧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京剧大家、流派基本都是那个年代出现的。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刘连群:一方面与京剧艺术自身发展的道路有关,任何一门艺术,从起步、成熟,到走向兴旺,它必然要出现一批大家,另一方面,大家是竞争出来的,流派也是一样。所以,今天,我们对京剧艺术的弘扬,不仅要大力扶持,更要给演员们竞争的动力。

  记者:现在讲究创新,目前条件下,京剧艺术有可能出现新的流派吗?

  刘连群:很难。传统的底子有多深,才能往前走多远。现在在传承上还有问题,不会走就想跑,不可能。所以,现在不提创立新流派,要先抓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才能有创造。

  台湾票友与天津京剧院演员吕杨(左)

  辜严倬云在票友联谊会上表演京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