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名士自风流”——追忆一代翻译大家杨宪益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 题:他,让西方人读懂了《红楼梦》——追忆一代翻译大家杨宪益
新华社记者璩静
29日上午,我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家、诗人杨宪益的追悼会在八宝山公墓举行。10时许,前来哀悼杨益宪的人们在冬日刺骨的寒风中排起长队,一直蜿蜒到吊唁大厅台阶之下。灵堂内肃穆安静,低缓播放着他生前最喜欢的音乐。杨宪益躺在鲜花丛中,身盖鲜艳的红旗,面容安详,平和如旧……
他,让西方人读懂了《红楼梦》
23日,这位蜚声中外的翻译大师因淋巴癌晚期溘然辞世,享年95岁。
杨宪益,1914年生,著名翻译家、诗人、文化学者。在欧美各大图书馆,他的译著整齐地排满书架,蔚为大观。学界慨叹,杨宪益生前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在杨宪益翻译的著作中,既有《离骚》《红楼梦》《史记选》《资治通鉴》《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文选》《老残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选》等传统典籍,有《鲁迅全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等现、当代经典名家名作。其中,他与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全文英译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70年完成并陆续出版,引起了中外文化界轰动,这套译本成为最受中外学者和西方世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著。
作为译者和执行主编,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50年。自1951年创刊,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唯一窗口。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空白的“熊猫丛书”系列,涵盖《诗经》《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经典,同时还收录了巴金、沈从文、孙犁、王蒙、冯骥才等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
2009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杨宪益成为继季羡林后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翻译家。
“杨先生在我们心里是位高山仰止的学者。”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对记者说。“他的译著是所有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眼中的经典。”
杨宪益去世当天和次日,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英国《独立报》等纷纷撰文,以纪念这位译学泰斗。
他,将中国古典文学之美传向世界
“什么东西都可以翻译。《离骚》也不例外。”杨宪益生前曾说。
1953年,杨宪益作为政协特邀委员,与一批著名科学家、艺术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见。
中国拥有诸多外国文学翻译名家,林纾、鲁迅、傅雷、季羡林等为“外译中”提供了一串长长的名单。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评论家李建军表示,与“外译中”阵容相比,“中译外”显然要势单力薄很多,尤其像杨宪益这样堪称翻译界国宝的人物,更是为数甚少。
杨宪益夫妇毕生致力于中国典籍和文学作品翻译,他们的译作译文准确、生动、典雅,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在中外翻译界创造了奇迹。
“他的离去是中国翻译界的损失,也是世界翻译界和汉学界的损失。”著名红学家、文学史研究家冯其庸如此评价多年好友。
外文出版社社长呼宝民说,他的可贵之处在于,用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博学,打通了两种语言障碍,为将中国古典名著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介绍到国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戴乃迭自传《我有两个祖国——戴乃迭和她的世界》译者、杨宪益翻译研究学者李晶说,杨宪益翻译非常注重准确性。他在介绍作品时,总是会做一些文学研究,对作家以及创作背景的介绍常有点睛之论,让外国读者更好地走进作品。
他,去另一个世界续写跨越国界的爱情传奇
“我们合译中国文学名著时,一般是由我翻译初稿,然后由乃迭修改,成为定稿。我翻译初稿都是在打字机上译一遍,乃迭修改常常要打两三遍。”杨宪益曾写道。
从牛津到北京,从先秦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从编译馆到外文出版社,这对伉俪合译的中英文名著不下百余种,在中外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堪称翻译工作者典范。
20世纪30年代,杨宪益在牛津大学认识了英国女孩格莱迪丝,并为她取了中文名字——戴乃迭。戴乃迭是英国传教士之女,生于北京,对中国颇有感情。结识杨宪益后,她将专业从法国文学改为中国文学,成为牛津历史上第一位获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英国人。
1940年,杨宪益带着21岁的戴乃迭、揣着50英镑一路飘摇回到祖国。一年后,两人结为秦晋之好。新中国成立后,杨宪益进入外文出版社工作,戴乃迭也以“外国专家”身份入职。从此,夫妇两人全身心融入翻译事业,直到1999年戴乃迭去世。
杨宪益的外甥女、画家赵蘅介绍,杨宪益一直很遗憾“没能和乃迭一起走”。1999年底,杨宪益终止了钟爱一生的翻译工作。
“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十年阴阳相隔,十年魂牵梦绕,一腔深情化作了泣血诗篇。
“爸爸妈妈是质朴从简了一辈子的人,不论生活怎样千辛万苦,他们都没有分开过,两人永远都是心心相印。如今,两人又能在天堂相伴了。”杨宪益的女儿杨炽哽咽着说。
他,历经坎坷依然满腹诗书、性情奇崛
“没有被多灾的生活磨难搞成精神崩溃,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光明的。”这是杨宪益夫妇在人生低谷中经常互相鼓励的话。
人生坎坷,命运多舛。1915年,杨宪益出生于天津花园街8号的大公馆内。父亲杨毓璋曾留日,时任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杨家学养极深,杨宪益的妹妹杨苡也是一位翻译家,另一个妹妹杨敏如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身富贵之家的杨宪益13岁进入英国教会学校学习,19岁考入牛津大学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年轻时的杨宪益,文采飞扬、聪颖过人。出于兴趣,他曾在牛津大学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英雄双行体格式翻译了出来,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翻译。
重情、洒脱、辛辣、幽默、风趣、细致,这是女婿杨达悟眼中的岳父。
“外公从不疾言厉色,有着中国式机智和英国式幽默。”现居美国的外孙严共明说。
晚年,杨宪益过着从容淡定的生活。晚年的诗作也往往是笑中带刺、笑中带苦、笑中带泪,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况味。而这从容淡定的背后,却是岁月的磨难——“文革”时期被打成“特务”,与戴乃迭同坐四年牢狱、唯一的儿子精神失常客死英国……一个人间与地狱都经历过的人,早已是心如止水。
杨宪益的同事、外文出版社编审吴寿松说,杨宪益一直生活低调,淡泊名利,从不提个人恩怨,从不标榜自己,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北京后海银锭桥边,狭长的小金丝胡同深处,褐色木门门扉紧闭。那位坐在轮椅上、偶尔出来遛弯儿的老人,已经作别红尘,只留下墙上那幅“古来圣贤多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对联。
银锭桥空,译著长存;金丝巷冷,音容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