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200多欧洲企业到南京寻合作 江苏企业遍布欧盟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09年11月30日04:31

  二百多欧洲企业来宁寻求合作

  有人走出去,有人走进来,江苏企业已遍布欧盟27国

  昨天下午,随欧盟政要来宁的欧企大军齐聚南京维景大酒店,与南京市各级相关部门官员、产业集团及有关企业代表以茶会友,畅谈未来双方合作发展前景。据悉,此次前来南京参加中欧工商论坛的欧洲企业家有二百多位。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南京—欧盟工商企业家对接洽谈会上,本土企业家渴望将业务拓展到欧洲,而欧洲企业家的积极性显然不亚于本地企业,他们也希望能来到江苏这片投资热土寻求更大的发展。欧盟商会南京主席马汉斯在会上坦言:“我和妻子在中国生活了五年,南京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记者了解到,欧洲是江苏最大的贸易伙伴,许多欧洲知名企业来江苏投资,而同时现在也有不少江苏人走出国门,在欧洲兴办实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批富有探索与挑战精神的江苏人就开始了去欧洲开工厂的尝试。据省商务厅统计,截至2009年10月底,江苏已批准赴欧投资项目223个,分布在欧盟全部的27个国家(地区),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41亿美元。

    他们走进来

  他在南京首设北欧工业园

  希望推动50家企业来华

  昨天的对接洽谈会现场,记者遇到南京北欧工业园总裁Ulf Malmerberg,这位热情的瑞典商人有个很有意思的中国名字富山江。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愿望就是在明后两年间推动50家欧美企业入驻中国。

  位于江宁科学园内的南京北欧工业园是中国首个北欧工业园,成立一年多来,已有不少来自欧洲的企业进驻园区。“我们的业务就是帮助北欧以及所有欧美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工业园内一期工程已经租出去85%,发展势头良好。”富山江在此前的20多年间一直在瑞典爱立信公司任高管职务,有了许多次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后,他果断地决定要为更多的欧洲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打开投资中国的大门,而南京成为他看中的一块投资热土。

  “南京的成长很快,尤其是有许多高校,很好的教育与众多的精英人才,”对于之所以会选择将北欧工业园设立在南京,富山江承认,自己最看重的就是“人才资源”。如今,北欧工业园已经网罗了许多南京本土的精英,“他们有的来自南大,有的来自南京财经大学,都是非常棒的员工。”他还告诉记者,他们引入的更多是环境保护、新技术研发类企业,这些企业对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中有许多都已经建立了本土化的研发队伍。

  富山江坦言,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确使很多企业受到了影响,“有不少我们之前在洽谈的企业推迟了来中国投资的时间,但是我相信危机的阴影已经慢慢过去,从明年开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来中国投资,我们也希望在明后年间,推动50家欧美企业入驻中国。”

  他们走出去

  他将中国门楼“搬”到德国

  曹克波成北威州形象大使

  DCC,全称是德国杜塞尔多夫中国中心。翘飞的檐角,闪亮的琉璃,雕龙画角的门廊,这座真正的中国古典门楼,骄傲挺秀地耸立在杜塞尔多夫的国王大道上。今年11月18日德国北威州州长吕特格尔斯先生访华的致辞中曾说:DCC不仅仅是德国的中国中心,它也将成为欧洲的中国中心!

  曹克波,这位将中国门楼“搬”到德国的江苏人,在DCC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身为江阴模塑的新一代掌门人,他不但将企业业务开拓到了欧洲,还将中国文化带到了欧洲。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德国北威州的形象大使,而与他一起担任形象大使还有德国人、广为人知的F1七冠王舒马赫。

  记者昨日联系他时,曹克波正受邀在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600周年校庆活动,对不能抽身回国参加此次在南京举办的中欧工商峰会,他感到十分遗憾。2005年6月21日,由曹克波私人投资200万欧元亲手创建的中德两国民间跨经济文化学术等各领域交流的DCC成立,使用面积为2500平方米,除底层设立中国餐厅、茶室、多功能活动中心外,其余楼层为办公室、会议厅等。DCC在德举办了5届“中国周”活动,其间举办了中国现代书画、青花瓷、太湖珍珠等展览,还举办了有杂技、武术、民乐、京剧、昆曲等具有强烈中国色彩的艺术展演。汉堡市国际音乐学院教授埃伯哈德·施米茨博士在汉堡观看完京剧和昆曲的表演后曾感慨:“这是我今生以来欣赏到的最精彩的东方艺术。”

  DCC还为中德中小企业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年前,DCC成功促成了麦德龙和红星美凯龙的合作对接。

  德英法意美都有他的分公司

  朱国平让中国品牌叫响欧洲

  在欧洲,一个普通的套钻卖50欧元,不过如果贴上“飞达”的牌子就能卖到90欧元。从一个小小的乡镇企业发展到如今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都设了分公司的大集团,江苏飞达董事长朱国平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路。上世纪90年代,还鲜有人想到去欧洲开办公司,朱国平就敢当这个“吃螃蟹”的人。

  正在德国出差的朱国平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显示出了对中欧领导人在南京会晤的热切企盼。朱国平第一次走入欧洲是在1996年。当年4月18日,他们在德国科隆收购了当地的一家工厂并运用其设备、技术和销售网络创建了飞达工具德国有限公司,之后又先后在意大利、法国、美国洛杉矶以及英国创办了分公司和办事处。不过,朱国平并没有满足于生产“贴牌”商品。从2000年开始,飞达向德国五金工具协会申请,在出口产品上打上“中国飞达”牌子。“刚开始确实很难,”朱国平告诉记者,当时的环境下,中国人去卖都非常难,不要说打品牌了。“我们通过不断经营、不断改进,终于培养了一批买家。有个客户最初只订50欧元的货,现在已成200多万欧元的大客户了。”十年的时间,“飞达”这个中国制造的产品,终于在欧洲有了自己的品牌。朱国平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已在克雷弗尔德购买了100亩地,作为新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同时用来轮训国内业务骨干。这个新项目明年下半年启动,年产值将达1亿欧元。我们用顽强的意志和信念终于在国外扎下了根。” 王赟 石小磊

责任编辑:张若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