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人民日报任仲平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全文)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30日09:08

  (三)“民族脱离了国家这个实体,就会像软体动物从硬壳中被扯出一样,立刻变得歪歪斜斜、软软绵绵。”这是史学家的形象比喻。

  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牢固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国家体系,将陷入“有一体之名,而无一体之实”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里程碑。 “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眼看着我们各个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光明幸福前途,我们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诞生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33名少数民族代表的滚烫言辞,表达了各民族对这个国家的认同和期待。历经艰难而形成的伟大命运共同体,因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搭建起“认同的屋顶”。也正是从那一天起,世界注目的“中国神话”,开始了新的一篇。

  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耕作,从人背马驮到天路横越,从无学可上到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大学生……60年来,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民族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各民族正在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现代化工农牧业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百元分别增加到13170元和3389元。

  马克思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国家认同,并不是认同一个虚幻的国家概念,只有建立在实在利益、切身感受和共同未来之上,认同才真诚、持久,才有打破阻隔、穿越风雨的力量。在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背后,正是一个国家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它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化,让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四)当今世界既是一个国家的世界,也是一个民族的世界。3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一般而言,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此,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政策,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模式。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国家存在的崇尚多元主义的“沙拉碗”现象,我们也能看到有的国家奉行的用主流价值对其他民族加以融化和改造的“大熔炉”现象……外来冲击中被动打开国门接受西方文明的古老国度,却采用了自己特有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是中国式的“和而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保留自己的个性,又有着和谐的关系、共同的家园。这样的模式,是中国式的“齐心协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度认同。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走上法制化轨道;从把民族自身的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真正高举起民族团结的大旗,提出了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反帝反封建、共求解放幸福的革命纲领,并在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祖国。60年来,新中国秉承的团结起来、共建国家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

  在民族团结的价值取向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筑牢了认同的屋顶。

  中国民族政策“令人赞赏,值得世界上许多别的国家借鉴”,长期在中国考察研究的澳大利亚学者尼古拉斯·泰普如此赞叹。凭借着在民族问题上明确的价值取向与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这个年轻的共和国,才能发扬光大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优良传统,才能从容因应动荡起伏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带领世界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走上一条持续的快速发展之路。一些外国专家和政要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发展创新,为世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我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不动摇,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这四个“不动摇”,指明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五)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大国,只有一个单一的民族;也没有哪一个大国,能够在世界变“平”的时代,免受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人口迁徙和文化碰撞的冲击。

  在我们这个各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建设、共同当家作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一亿多少数民族同胞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历史上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决定了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更加突显,引发民族矛盾的因素更加多样。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民族问题日益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特别是,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依然相当活跃,境内外敌对和分裂势力的勾连呼应依然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面对复杂局面,所有了解历史和现实的人都深知,对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